让高中生在物理课堂上“动”起来
2014-08-26张皓
张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29-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实施和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明显了。但在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堂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的课下来,学生除了感到上课热闹外基本没有什么收获,更不用说思维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了。为什么经过教师精心备课、细致分析、详细讲解的课,学生收获会如此之少呢?经过调查、分析、研究,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还没有真正参与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因为激活的思维才会是灵活的,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有生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将学生思维激活为首要任务,把激活学生思维放在教学的第一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激活学生思维呢?
一、改变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侧重点的,学生思维的培养长期得不到重视,更不用说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了。我们的教学在思维培养方面大部分都是处于教会学生思维模仿,没有进一步的思维创新,要思维创新必须将学生思维激活才有可能。学生思维是否有效地得以激活,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学是为思维而教的还是为知识而教(指侧重点)。我认为要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必须是为思维而教。把思维的培养、训练和激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一大转变,是教师在思考问题上的一大转变。只有我们的观念、思维转变了。我们的教学、工作才有可能以培养、激活学生思维为出发点;备课、上课等教学工作才可能时刻想着以激活为重点;思维的激活才有可能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这种思维转变,主要是由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现阶段的思维水平尝处于初级的、有待激活的阶段,只有通过合适的条件才有可能得以激活,发挥其作用。激活学生思维的条件主要是由教师提供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观念和思维必须转变。所以,我认为改革的关键除了教材和课程改革外,还有教师的思维转换,只有落实到改变教师的习惯思维,相应的教学才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因此,要培养和激活学生思维,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思维转变。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思维习惯,要有以激活学生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一切的想法和工作都是以激活学生思维为出发点。
二、掌握方法
1.学生的思维参与活动,是激活思维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活动(思维的被动变主动)。我在教学中总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的驱使下参与活动。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体味知识、设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重视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一堂新课来说,新颖独特、生动形象的开场白,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将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上来,为唤起学生潜在的有意注意、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创造情境,设置悬念”,采用小故事、小幽默、实验激趣等多种多样形式导入新课。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今天,借助多媒体呈现内容的直观性导入新课,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产生问题、想法,思维才会活动起来,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激活学生思维。
2.学生思维活动的最初阶段最好有一定的引导,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学生思维才会有继续活动的可能。而让学生模仿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好方法,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学习,思维在模仿中得到激发。思考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一件痛苦的事,特别是对那些基础不那么扎实的同学来说。为了消除学生对思考问题的恐惧,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参与活动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在相类似的问题下模仿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有依靠的情形下参与活动,这样学生会很快进入思考状态。这时,再进一步把问题变成似是而非的新问题,使学生思维逐渐放飞,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实现思维的飞跃。如我在计算题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先将原题的部分已知条件变为未知(新的求解问题),原求解问题变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参照例题完成。学生有了参照点,思考问题有了信心,从而能够独立完成训练。当完成了这个阶段的训练,我再将例题变形(基本是全新面貌的题),由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训练,学生思考问题有了信心,不再恐惧,学生开始尝试自己思考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尝试了思考带来的乐趣思维活动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了。
激活学生思维是我们教学的出现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必须以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为教学出发点和重点。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