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特点的思考

2014-08-26宋子龙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钢琴教育艺术创作

宋子龙

摘要:钢琴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加快,钢琴音乐文化也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钢琴作曲家和作品。本文结合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剖析,希望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钢琴作品 艺术创作 人文关怀 钢琴教育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钢琴,对于正处于全球一体化大浪潮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在平坦全球的视野下,我们正接受着来自国内外最新潮和最前沿的资讯、科技、艺术等,钢琴也不例外。据中国音乐协会透露,目前中国大概有3000万人在学钢琴,如果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震撼的话,对比下古筝、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或是小提琴等,就会感叹钢琴在中国的受众和爱好者确实在逐渐增多。中国优秀的钢琴艺术家也不少,如近期比较知名的朗朗和李云迪,都是风头正劲的青年钢琴艺术家。

钢琴这件乐器,是实打实的舶来品。同中国的传统乐器如古筝、琴、笛子、二胡、唢呐、编钟等相比,又抑或是同西方的其他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萨瑟斯、手风琴、吉他等同论,钢琴在音域的分布上更为宽广,能够处理复杂的高音、低音,其音色也更为糅合、纯美,无怪乎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并在传入中国后迅速受到热捧而一举奠定其在现代中国乐器的地位。

我国的钢琴最早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呈给明朝万历皇帝的,古人将其称之为“七十二弦琴”。这种来自于西方的精致乐器被负有“天朝上邦”思想的中国人视为“奇技淫巧”。直到民国时期,钢琴才被作为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的象征正式引入中国。赵元任是我国最早接触并使用钢琴创作音乐作品的艺术家,其根据民间歌曲改编的《花儿与湘江狼》、《和平进行曲》等都曾获得较大的艺术反响。其中《和平进行曲》被视为中国第一部钢琴作品。随着钢琴艺术学校在国内的兴办和钢琴教育的传播,一批有着卓越艺术才华的爱好者开始在钢琴的创作之路上崭露头角,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曾经拿过“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头名。还有如江文也、刘雪庵、丁善德等也是时名颇重的钢琴作曲家。尤以丁善德创作的钢琴曲成就最高,如《春之旅》、《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并一直活跃到建国以后,在毛泽东提倡的“双百”方针下,又创作了《快乐的节日》(儿童组曲)、《新疆舞曲》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作曲家还有马思聪、汪立三、陈培勋、廖胜京等。文革期间,我国的艺术创作环境遭受极大的挤压和破坏,仅有钢琴协奏曲《黄河》称得上是一篇佳作。改革开放后,艺术家重新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汪立三、王建中、殷承宗、储望华等又迸发出精神的创作热情,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理解和创作方式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推动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向前发展。

二、当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特点分析

(一)从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素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度,曾经产生过许多灿若艳霞的优秀艺术作品,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诞生过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钟子期、师旷、嵇康、李龟年、李叔同、阿炳等。面对这口巨大的艺术宝库,从事钢琴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怎能不动心,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成了他们灵感的源泉和创作的素材库,一些钢琴作曲家将传统的、民间的歌曲改编成钢琴曲,融入现代的、西方的特色,如叶露先生根据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而成的钢琴变奏曲——《兰花花的故事》,即从素材的选用、民族技法的糅合、曲调的运用等创造性将一首在陕北地区流传颇广的民歌改编成一曲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在真实再现原歌曲故事情节和情感的同时,借助钢琴的广域音质和优美音色更加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张力。还有诸如《阳关三叠》、《平湖秋月》、《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二泉映月》等都曾被成功改编成钢琴作品,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二)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学习中磨砺技巧

钢琴是发源于西方的演奏艺术,在早期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作曲家们在对西方经典大师如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名家的作品进行认真揣摩和研究,吸收西方钢琴作品创作中的和声、复式声部、多声性、演奏技巧、高低音之间的衔接与转换等,为钢琴的创作砥砺基础。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同源性,我国钢琴作曲家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吸收养分、磨砺技巧。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作品通过借鉴传统民族音乐的曲式结构,创造性的使用二声部对比复调的音乐表现手法,再加上中段“旋宫”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部作品欢快、活泼、亮丽、跳动,充满着童趣,将一个机灵、可爱的牧童形象栩栩如生的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听众面前。再如汪立三在其钢琴独奏曲《涛声》中,其基调借鉴的是中国传统佛教乐曲《目连救母》的音调,参照钢琴的艺术表现需要,对不同的音调加以调和和叠置,并在作品中融入了日本民族音乐中常用的“都节调式”的基本调式,力图展现出海潮波涛汹涌、层叠起伏的壮阔景象。而在听众的耳中,在钢琴高低键盘的敲击中,流泻出的是海狼挟涛而来的低沉、海浪拍在砂岩上的撞击声,现场感十足。

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的一大特色。许多作曲家在传统曲目改编的艺术创作中,为了力图尽可能多地还原原作品的艺术美感和特色,保留了许多的中国元素,通过钢琴和声、声部等不同手法的运用力图模仿传统乐器的艺术表现效果,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如王建中在对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改编中,在原曲唢呐的音乐基调上,充分运用钢琴对声音的不同处理技巧,如颤音、叠声、刮奏、泛音、倚音等,还原了唢呐高亢、嘹亮的音线和表达效果,将鸟鸣、虫叫等自然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钢琴柔和的音色也在感官上也更能带给听众赏心悦目的享受。其他不少作品如《翻身的日子》、《梅花三弄》中都有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模仿和借鉴。这也是我国钢琴作品有别于西方钢琴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始终坚持宣扬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中国钢琴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就是始终坚持宣扬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从早期的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一直秉承着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和对祖国家园、人民生活的现实关注,在艺术的创作中寄托对祖国山河的欣赏,对百姓生活的美好祝福,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殷切希望,用艺术的形式将人间大爱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操守和人文情怀。如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儿童组曲),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快速的节奏变换和连续的重复式结构,将小朋友们在节日中高兴愉快的心情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寄予的殷切希望,而身为听众的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放空心身的活泼和明快,精神得到舒缓和振奋。而陆在易的钢琴伴奏曲《望乡词》中,作者则表达的是另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情,在于右任先生饱蘸相思的字里行间,作曲家用钢琴的声音将这种浓郁的乡愁思念以传神的方式生动刻画出来。全曲哀婉大气,沧桑浓郁,海峡两岸的分离之痛成为压在每一个爱国赤子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也在激励着后辈不断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实现两岸的融合。

三、结语

中国的钢琴艺术走过了漫漫百年征程,在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钢琴艺术教育一定会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成果,届时也必然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钢琴家和钢琴作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裴航.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特点浅析[J].艺术科技,2013,(06).

[2]刘俊俊.论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2,(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钢琴教育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浅谈高校钢琴教育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