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014-08-26温梅琴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必要性

温梅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生活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全民化成为核心问题。高师音乐教育承担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的主要任务,改革与创新成为顺应多元文化需求的必经之路。声乐教学中的民族素养培养不是单一的灌入,而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民族素养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多面体中重要的教育理念,不仅融入基础知识与技能,更多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发展,更贴近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可行性与建议进行剖析,试图推动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民族素养 必要性

顺应时代发展中人才需求多元化效应,高师声乐教学面临改革与转型的蜕变之路。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多半沿袭西方声乐技能理论训练,学生对声乐认知产生单一模式。而教学内容与评价机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演唱技能与作品的流畅性,忽视声乐教学的民族素养内涵培养,造成学生演唱内容的“情感缺失”。高师的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技能与民族素养全面发展的多元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要不断创新改革,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机制,适应人才发展与社会就业的需要。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endprint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发情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四、结语

多元文化的发展的今天,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的教育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成为高师教学的首要任务。社会需求与人才实际情况的不和谐发展,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与演变从外而内渗透的变革,深入带动我国传统民族素养的发展。高师的声乐教学作为基础的必修课程,直观立体艺术形式,更直接服务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在重视技能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民族素养培养。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民族艺术内涵的培养,构建多元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艺术实践总结学习经验,从而带动高师声乐教学方面的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多元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积林.增强本土意识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1991,(0l).

[4]杜亚雄.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奋斗[J].人民音乐,1997,(02).

[5]郑莉.关于普通学校母语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0,(04).

[6]沈湘.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郑宝华,王刚.浅析当代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J].中国音乐,2007,(04).

[8]杨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分析[J].艺术探索,2007,(06).

[9]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11]李泉.中国声乐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是技术,还是文化?[J].中国音乐,1999,(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要性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