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顿《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分析

2014-08-26梁静梅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均衡节奏

梁静梅

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奠基者,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的创新与确立,节制与均衡。我们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所以我们应该研究与这个时代相统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均衡 节奏 纯粹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创始人,奠基者。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6岁开始学习音乐,8岁时就接受了钢琴、小提琴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训练,1761年,海顿与亲王埃斯特哈齐签订合同,为亲王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了整整30年,海顿的众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30年里面完成的。

在这一时期,海顿不仅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和弦乐四重奏的基本形式,还确立了交响乐队的编制(在史前是没有的),以及乐章之间速度的对比和音乐结构的探索;和声、复调、对位、动机模仿的混用以及调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力度的对比、配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全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完善、发展和确立的,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中不仅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还在清唱剧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世纪》和《四季》就是他在清唱剧方面的重要作品。

在海顿仅有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中,《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这是为当时埃斯特哈齐乐团的首席路易吉.托马西尼所作的,大约创作于1761-1765年间。这首作品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充分展现出皇室宫廷音乐的神圣与庄重。

海顿的作品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富于戏剧色彩和灵性,更不像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英雄性与抗争性,但那些对话式与问答式的写作技法同样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雅、节制、均衡的美。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C大调,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华彩、结尾构成。纵观整部作品,从技术上来看包含的难点有:附点、三连音、颤音、三十二分音符、双音。

一、附点音符

该曲的附点有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相对来说好演奏一些,因为时值要长一些,而附点在十六分音符的后面时,就难演奏一些,因为时值非常短。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我们可以把一拍分成四个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占三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也就是占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十六分音符占四分之一拍。这样,我们的心里有非常清晰的节奏概念,我们在演奏中才可能保证每一次出现这样的附点时把节奏拉得准确。

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一般是被安排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和第三个音的位置,接在它们后面的节奏通常是三十二分音符。其实,附点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有相似的内在关系,附点十六分音符仍然占据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三十二分音符就占四分之一拍。只不过,附点十六分音符比附点八分音符快了一倍而已,内在的节奏关系是一样的。

二、三连音

三连音在这首作品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且三连音呈现的形式和组合十分多样。比如:音阶式、琶音式、同音式。同时又分:上旬式音阶,下旬式音阶。

上旬式琶音,下旬式琶音。另外,同一音保持的三连音。

在演奏三连音时,应该特别注意三连音中每一个音时值的均衡。在三连音中,每一个音的时值都应该是相同的。

在许多三连音上下旬琶音走向时,还存在着对答式的呼应。那么在演奏中就要把强弱对比做得特别明显,再加上演奏强时,小提琴弓子要拉得开阔一些,演奏弱时弓子要拉得短一些,靠近指板一些。并且,只能给予少而合适的力度才能充分表达三连音在海顿作品中的适度的美感。

在演奏中,要特别注意,拉快速三连音琶音时,首先要慢练,否则,速度快了以后,左手和右手就不能在同一个节拍里演奏出正确的节奏。

三、颤音

颤音作为装饰音的一种,其演奏方法是多样的。比如:以某一个音为主奏的音,可以往上构成,这是一般通常应用的方法。也可以先演奏主奏上方的音,然后再演奏主奏的音,一般后一种演奏方式多用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另外,在速度上可以快也可以慢,这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变化的。

在演奏颤音时,手指要求非常灵敏且具有弹性。首先,要用很多练习来练就演奏颤音的最基本的手指机能状,并且在音出发前,要测定好音程之间的距离,然后做到快、准、巧,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慵懒的,不清晰的,失去弹性。

四、双音

乐曲从一开始的主部主题就是由双音奏出:

虽然整首曲子双音占据的比例不算大,但是只要有双音的地方就存在双音特有的音准问题。在这一首曲子里面,出现了各种把位的三度、五度、六度,以及各种变化手指位置的和弦转位。我们演奏的双音之所以音不够准确,多半是因为在练习的时候没有深入去研究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度数关系和音响效果,常常听个大概就轻易的放过不够准确的双音。要练好这些双音首先要把两个声部的音分别拉准,之后,再来找到双音特有的音准感觉,不管是几度双音,都有它特定的协和感,这是需要很多时间和敏锐的听觉去磨练的。

五、三十二分音符

在乐曲中出现了很多三十二分音符,这些音符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音阶、琶音,音程关系都很相似。当然,有很少的地方换弦也很频繁,拉一个音换一次。因为三十二分音符速度很快,再加上频繁的换弦,所以,也需要慢练来解决音准问题,之后才能加快速度。

三十二分音符在演奏时还有不太清晰的可能是没有分清楚音组。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楚重音的位置,演奏时心里要很明确每一音组的重音位置和弓子的分配乃至换弦的关系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些,才有可能拉得清楚。

六、结语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因此,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精神是具有质朴、纯粹、自由与独特的艺术个性的。海顿在作品中有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单纯,平衡而完美。《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论从节奏还是旋律上都追求着严肃的艺术目的,和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想吻合。合适的情感比例,规整的节奏关系,有控制的强弱对比,这一切都是在一种和谐与希望中造就出来的。 海顿所完善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样式,还需要其后辈去继续充实,而现在的我们去学习海顿的作品,必须懂得在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上,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因为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精神内涵,我们的音乐应该与文化是相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刘民衡.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匈]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姚念赓,冯明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endprint

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奠基者,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的创新与确立,节制与均衡。我们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所以我们应该研究与这个时代相统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均衡 节奏 纯粹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创始人,奠基者。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6岁开始学习音乐,8岁时就接受了钢琴、小提琴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训练,1761年,海顿与亲王埃斯特哈齐签订合同,为亲王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了整整30年,海顿的众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30年里面完成的。

在这一时期,海顿不仅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和弦乐四重奏的基本形式,还确立了交响乐队的编制(在史前是没有的),以及乐章之间速度的对比和音乐结构的探索;和声、复调、对位、动机模仿的混用以及调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力度的对比、配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全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完善、发展和确立的,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中不仅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还在清唱剧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世纪》和《四季》就是他在清唱剧方面的重要作品。

在海顿仅有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中,《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这是为当时埃斯特哈齐乐团的首席路易吉.托马西尼所作的,大约创作于1761-1765年间。这首作品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充分展现出皇室宫廷音乐的神圣与庄重。

海顿的作品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富于戏剧色彩和灵性,更不像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英雄性与抗争性,但那些对话式与问答式的写作技法同样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雅、节制、均衡的美。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C大调,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华彩、结尾构成。纵观整部作品,从技术上来看包含的难点有:附点、三连音、颤音、三十二分音符、双音。

一、附点音符

该曲的附点有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相对来说好演奏一些,因为时值要长一些,而附点在十六分音符的后面时,就难演奏一些,因为时值非常短。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我们可以把一拍分成四个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占三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也就是占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十六分音符占四分之一拍。这样,我们的心里有非常清晰的节奏概念,我们在演奏中才可能保证每一次出现这样的附点时把节奏拉得准确。

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一般是被安排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和第三个音的位置,接在它们后面的节奏通常是三十二分音符。其实,附点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有相似的内在关系,附点十六分音符仍然占据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三十二分音符就占四分之一拍。只不过,附点十六分音符比附点八分音符快了一倍而已,内在的节奏关系是一样的。

二、三连音

三连音在这首作品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且三连音呈现的形式和组合十分多样。比如:音阶式、琶音式、同音式。同时又分:上旬式音阶,下旬式音阶。

上旬式琶音,下旬式琶音。另外,同一音保持的三连音。

在演奏三连音时,应该特别注意三连音中每一个音时值的均衡。在三连音中,每一个音的时值都应该是相同的。

在许多三连音上下旬琶音走向时,还存在着对答式的呼应。那么在演奏中就要把强弱对比做得特别明显,再加上演奏强时,小提琴弓子要拉得开阔一些,演奏弱时弓子要拉得短一些,靠近指板一些。并且,只能给予少而合适的力度才能充分表达三连音在海顿作品中的适度的美感。

在演奏中,要特别注意,拉快速三连音琶音时,首先要慢练,否则,速度快了以后,左手和右手就不能在同一个节拍里演奏出正确的节奏。

三、颤音

颤音作为装饰音的一种,其演奏方法是多样的。比如:以某一个音为主奏的音,可以往上构成,这是一般通常应用的方法。也可以先演奏主奏上方的音,然后再演奏主奏的音,一般后一种演奏方式多用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另外,在速度上可以快也可以慢,这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变化的。

在演奏颤音时,手指要求非常灵敏且具有弹性。首先,要用很多练习来练就演奏颤音的最基本的手指机能状,并且在音出发前,要测定好音程之间的距离,然后做到快、准、巧,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慵懒的,不清晰的,失去弹性。

四、双音

乐曲从一开始的主部主题就是由双音奏出:

虽然整首曲子双音占据的比例不算大,但是只要有双音的地方就存在双音特有的音准问题。在这一首曲子里面,出现了各种把位的三度、五度、六度,以及各种变化手指位置的和弦转位。我们演奏的双音之所以音不够准确,多半是因为在练习的时候没有深入去研究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度数关系和音响效果,常常听个大概就轻易的放过不够准确的双音。要练好这些双音首先要把两个声部的音分别拉准,之后,再来找到双音特有的音准感觉,不管是几度双音,都有它特定的协和感,这是需要很多时间和敏锐的听觉去磨练的。

五、三十二分音符

在乐曲中出现了很多三十二分音符,这些音符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音阶、琶音,音程关系都很相似。当然,有很少的地方换弦也很频繁,拉一个音换一次。因为三十二分音符速度很快,再加上频繁的换弦,所以,也需要慢练来解决音准问题,之后才能加快速度。

三十二分音符在演奏时还有不太清晰的可能是没有分清楚音组。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楚重音的位置,演奏时心里要很明确每一音组的重音位置和弓子的分配乃至换弦的关系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些,才有可能拉得清楚。

六、结语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因此,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精神是具有质朴、纯粹、自由与独特的艺术个性的。海顿在作品中有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单纯,平衡而完美。《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论从节奏还是旋律上都追求着严肃的艺术目的,和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想吻合。合适的情感比例,规整的节奏关系,有控制的强弱对比,这一切都是在一种和谐与希望中造就出来的。 海顿所完善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样式,还需要其后辈去继续充实,而现在的我们去学习海顿的作品,必须懂得在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上,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因为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精神内涵,我们的音乐应该与文化是相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刘民衡.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匈]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姚念赓,冯明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endprint

摘要: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奠基者,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的创新与确立,节制与均衡。我们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所以我们应该研究与这个时代相统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均衡 节奏 纯粹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创始人,奠基者。在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6岁开始学习音乐,8岁时就接受了钢琴、小提琴和音乐理论等方面的训练,1761年,海顿与亲王埃斯特哈齐签订合同,为亲王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了整整30年,海顿的众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30年里面完成的。

在这一时期,海顿不仅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和弦乐四重奏的基本形式,还确立了交响乐队的编制(在史前是没有的),以及乐章之间速度的对比和音乐结构的探索;和声、复调、对位、动机模仿的混用以及调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力度的对比、配器的使用等等,这些全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完善、发展和确立的,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顿一生中不仅写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还在清唱剧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世纪》和《四季》就是他在清唱剧方面的重要作品。

在海顿仅有的三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中,《C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这是为当时埃斯特哈齐乐团的首席路易吉.托马西尼所作的,大约创作于1761-1765年间。这首作品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跌宕起伏的情感,充分展现出皇室宫廷音乐的神圣与庄重。

海顿的作品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富于戏剧色彩和灵性,更不像贝多芬音乐所具有的英雄性与抗争性,但那些对话式与问答式的写作技法同样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典雅、节制、均衡的美。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C大调,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华彩、结尾构成。纵观整部作品,从技术上来看包含的难点有:附点、三连音、颤音、三十二分音符、双音。

一、附点音符

该曲的附点有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相对来说好演奏一些,因为时值要长一些,而附点在十六分音符的后面时,就难演奏一些,因为时值非常短。

当附点在八分音符的后面时,我们可以把一拍分成四个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占三个十六分音符的时值,也就是占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十六分音符占四分之一拍。这样,我们的心里有非常清晰的节奏概念,我们在演奏中才可能保证每一次出现这样的附点时把节奏拉得准确。

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一般是被安排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和第三个音的位置,接在它们后面的节奏通常是三十二分音符。其实,附点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有相似的内在关系,附点十六分音符仍然占据四分之三拍,余下的一个三十二分音符就占四分之一拍。只不过,附点十六分音符比附点八分音符快了一倍而已,内在的节奏关系是一样的。

二、三连音

三连音在这首作品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且三连音呈现的形式和组合十分多样。比如:音阶式、琶音式、同音式。同时又分:上旬式音阶,下旬式音阶。

上旬式琶音,下旬式琶音。另外,同一音保持的三连音。

在演奏三连音时,应该特别注意三连音中每一个音时值的均衡。在三连音中,每一个音的时值都应该是相同的。

在许多三连音上下旬琶音走向时,还存在着对答式的呼应。那么在演奏中就要把强弱对比做得特别明显,再加上演奏强时,小提琴弓子要拉得开阔一些,演奏弱时弓子要拉得短一些,靠近指板一些。并且,只能给予少而合适的力度才能充分表达三连音在海顿作品中的适度的美感。

在演奏中,要特别注意,拉快速三连音琶音时,首先要慢练,否则,速度快了以后,左手和右手就不能在同一个节拍里演奏出正确的节奏。

三、颤音

颤音作为装饰音的一种,其演奏方法是多样的。比如:以某一个音为主奏的音,可以往上构成,这是一般通常应用的方法。也可以先演奏主奏上方的音,然后再演奏主奏的音,一般后一种演奏方式多用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另外,在速度上可以快也可以慢,这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变化的。

在演奏颤音时,手指要求非常灵敏且具有弹性。首先,要用很多练习来练就演奏颤音的最基本的手指机能状,并且在音出发前,要测定好音程之间的距离,然后做到快、准、巧,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慵懒的,不清晰的,失去弹性。

四、双音

乐曲从一开始的主部主题就是由双音奏出:

虽然整首曲子双音占据的比例不算大,但是只要有双音的地方就存在双音特有的音准问题。在这一首曲子里面,出现了各种把位的三度、五度、六度,以及各种变化手指位置的和弦转位。我们演奏的双音之所以音不够准确,多半是因为在练习的时候没有深入去研究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度数关系和音响效果,常常听个大概就轻易的放过不够准确的双音。要练好这些双音首先要把两个声部的音分别拉准,之后,再来找到双音特有的音准感觉,不管是几度双音,都有它特定的协和感,这是需要很多时间和敏锐的听觉去磨练的。

五、三十二分音符

在乐曲中出现了很多三十二分音符,这些音符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音阶、琶音,音程关系都很相似。当然,有很少的地方换弦也很频繁,拉一个音换一次。因为三十二分音符速度很快,再加上频繁的换弦,所以,也需要慢练来解决音准问题,之后才能加快速度。

三十二分音符在演奏时还有不太清晰的可能是没有分清楚音组。笔者认为,一定要清楚重音的位置,演奏时心里要很明确每一音组的重音位置和弓子的分配乃至换弦的关系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些,才有可能拉得清楚。

六、结语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因此,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精神是具有质朴、纯粹、自由与独特的艺术个性的。海顿在作品中有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单纯,平衡而完美。《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论从节奏还是旋律上都追求着严肃的艺术目的,和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想吻合。合适的情感比例,规整的节奏关系,有控制的强弱对比,这一切都是在一种和谐与希望中造就出来的。 海顿所完善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样式,还需要其后辈去继续充实,而现在的我们去学习海顿的作品,必须懂得在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上,要演奏出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音乐,因为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精神内涵,我们的音乐应该与文化是相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刘民衡.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3][匈]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姚念赓,冯明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均衡节奏
大狐猴也懂音乐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节奏
轻快漫舞
浅析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