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萧县渔鼓道情的调查研究

2014-08-26侯伟鹏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侯伟鹏

摘要:萧县渔鼓道情从出现至今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在民间曾盛极一时,衰落后有关部门将其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其濒临消亡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本文梳理其历史发展概况,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作对比,找出其濒临消亡的原因,就关于实现其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渔鼓道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一、萧县渔鼓道情的历史慨况与现状

萧县渔鼓道情源于山东济宁。据《中国曲艺卷·安徽卷》记载,清代道光三年,山东渔鼓中的寒腔渔鼓,由济宁艺人传入萧县,被邀请至县衙内宅和官宦人家演唱 [2]。表演时,艺人用左胳膊夹着渔鼓,左手持简板,右手击鼓,衣冠整齐,表情严肃,演唱正规,曲目无唱本,都是口传,多以劝人戒恶从善,奉行孝道和颂扬帝王将相为内容。后来艺人们为了适应百姓的兴趣爱好,编创了反应婚姻家庭、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如《小姑贤》、《紫金镯》等,渔鼓道情在萧县民间很受欢迎。

民国三年,山东郓城县坠子女艺人韩教香来到萧县演唱坠子,她带来了新腔韵和新曲目,在萧县很快走红,一时间百姓对坠子的喜爱超过了渔鼓道情,因此,很多渔鼓道情艺人转向坠子的学习。

薛本信是忠实于渔鼓的艺人,他坚持表演渔鼓道情并对其改革,吸收了黄河、淮海的各种号子以及在当地流行的梆子、坠子等曲种的唱腔,加入花腔和装饰音,自成一派,称为“薛派花腔渔鼓”。随着坠子戏、梆子剧的发展,萧县渔鼓道情逐渐埋没,至解放时只有3名渔鼓艺人了。新中国成立后,薛本信收过徒弟,但因为没有市场,无法创造经济收入而告吹。虽然在民间市场不佳,但其在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1958年,薛本信受邀在安徽省第一届曲艺观摩演出大会上表演渔鼓道情,由薛本信演唱的渔鼓道情《翻车段》、《黑驴段》和《借嘀嘀》全部荣获一等奖。从此,萧县渔鼓道情走向舞台。在后来的演出中,渔鼓道情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演出形式由一人改为多人,由男艺人换成女演员,并借鉴琴书艺人的装束,身着旗袍,头戴珠花。表演形态也有所改变,原来只是演唱者一边演唱一边敲击渔鼓和简板,改革后的渔鼓融合了坠子的伴奏形式,有专门的伴奏团队,加入了琵琶、坠胡、鼓以及阮等伴奏乐器,丰富了伴奏音响。

目前,萧县已无人学习渔鼓,也没有专门的渔鼓道情演员,更没有在民间的演出,只有在到外地交流汇演时候,从县梆子剧团中抽出一些演员进行排练演出。唱腔吸收了梆子、坠子、琴书的唱腔,演唱内容多数是用故事来讽刺为官不正,教化百姓的,也有对党的赞扬的,如《调包计》、《刘县长访查》、《丰碑记》等。萧县渔鼓道情这种民间艺术已经远离百姓了,在当地鲜有演出,很多百姓甚至不知道还有渔鼓道情这一艺术。

二、萧县渔鼓道情濒临消亡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生活方式急剧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必然受到现代化艺术的冲击。电视、网络等新传媒的出现丰富了百姓的生活,百姓的精神生活与审美趣提高,渔鼓道情这种民间艺术的市场自然会受到打击。

(二)内部原因

1.没有与时俱进

坠子在萧县出现后一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坠子的唱腔为板腔体,吸收了渔鼓道情、琴书、丝弦等地方曲种和戏剧的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坠子演员有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手、眼、身、法、步样样要学,为丰富表演姿态打基础。演唱形式也有很大改变,从单口发展到对口再到多口,最后发展成为坠子戏,经常出新剧目,演出的剧目达四十多个。棒子剧也在创新,编创出一百多个古装剧目和四十多个现代剧目,相比之下便可看出渔鼓道情衰落的原因。渔鼓道情的表演形式单一,曲目很少更新,没有与观众的审美和需求与时俱进。

2.没有摆脱自生自灭的状态

渔鼓道情作为民间艺术,一直都是自生自灭的状态,从其发展与改革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渔鼓道情曾经很受百姓的喜爱,而与之同时在民间生存的还有很多曲种,如坠子、梆子、大鼓等,为什么他们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后依然很好的传承着?笔者认为,除了它们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外,主要的原因是成立专业剧团,摆摆脱了自生自灭的状态。萧县曾经多次建立剧团,但从未出现过渔鼓道情的专门剧团或者组织,任其自生自灭。

三、对萧县渔鼓道情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要想使渔鼓道情传承发展下去,仅仅依靠政府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很难进行下去。必须恢复它的商品价值性,产生经济效益,才能有传承与发展的动力。

(一)开发

渔鼓道情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必须符合观众的口味。保存其现在样貌的基础上,想再次赢得观众,需要开发符合观众审美的新曲目。笔者在对其演出状况调查时发现,萧县已经没有专业的演唱渔鼓道情的演员,再招新演员不太现实,不过萧县有梆子剧团,可以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创作新的渔鼓曲目,由梆子剧团的演员排练演唱,这样既丰富了梆子剧团的演出剧目又实现了对渔鼓道情的开发与发展。

(二)推广

要产生经济效益,必须有市场。渔鼓道情没有市场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演出,不被观众认知。可以将其依附于萧县梆子剧团来开拓市场。萧县梆子剧团于1997年起扩大了城乡服务的范围,除了演出戏剧外,增加了为企业庆典服务,为群众红白喜事、祝寿服务,在萧县的知名度很高,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将渔鼓道情加入梆子剧团的演出节目中,利用其服务百姓的优势,扩大渔鼓道情的被认知度,通过梆子剧团演出的平台,将渔鼓道情发扬出去,实现对它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我国很多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都存在着濒临消亡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必须使其具有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市场就是促进其传承发展的动力。像萧县渔鼓道情这样的民间艺术是可以很好的继承发展下去的,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要创作更多的新曲目,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便可以改变濒临消亡的状态。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校级课题,课题名称:对萧县渔鼓道情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YYB035。

参考文献:

[1]武艺民.道情艺术概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2]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安徽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3]萧县地方志编等委员会.萧县志(1986-2005)[M].合肥:黄山书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