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
2014-08-26王晓丹
王晓丹
摘 要 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陷一方面源自于社会转型时期引发的价值多元化、道德共识不足和行为方式选择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思想教育方法方式有待提升。影视作品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载体,影响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 影视作品 青少年 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02-02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价值多元化状态下未成年人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也彰显出学校道德教育的薄弱。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担当。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分析,结合当今影视传播的发展态势,根据青少年媒介接触的现实情况及其认知规律,探讨影视作品与青少年道德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
一、道德人格
1.定义
“道德人格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是个体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和个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品质。
2.当今青少年道德人格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青少年道德品质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道德人格的正能量传递呈现健康发展态势,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价值观选择自由度的扩大,道德共识不足和行为方式选择困难等原因,再加上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奇心重,他们容易接受社会新事物、新思潮,其道德人格的形态容易被社会环境的事例解构,究其原因在于“大量的青春期行为是习得的而非生物因素诱发的,影响和制约人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
“在文化变迁如此迅猛,文化冲突日趋惨烈的情形下,部分青年的价值支点、人生坐标发生倾斜”,在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冲的道德两难境地中迷茫、徘徊。从认知的角度考量,他们或者选择这样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思潮,或者选择那样的意识形态与价值思潮。开放型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强化或提升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实任务如此之巨。
现代传媒主旋律与多元化文化主流并存,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当代青少年道德人格裂变的可能性。媒介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一定程度上也迎合青少年价值观选择的随意性。媒体特别是电视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影响,如何在此领域“去恶存善”是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3.道德人格养成的基地
青少年道德人格养成的基地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其主渠道是学校的德育,而具体工作则落脚于学校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而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影视作品通过故事设计、人物塑造、艺术加工和视听效果等手法,创设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宣传方式,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注意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利用的有效因素。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要充分挖掘创作资源,在广播影视节目中大力宣传和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做有目标、见贤思齐,从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启迪、汲取力量。”
二、 影视作品
1.影视作品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优秀影视作品有助于帮助他们认同自己,形成优良的道德人格。影视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育资源,也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影视作品是艺术与科学的产物,它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也是素质教育极其有效的手段。”经久不衰的优秀影视作品倾注了影视工作们精心提炼的品质植入,这些影视作品具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主题旋律;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贬恶扬善、滋养心灵的教育功能;这些作品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升华境界。现代青少年受网络与传媒的影响,其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相对而言更适合直观、感性的道德人格教育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的影视资源整合到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是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影视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封闭、说教、灌输和方式单一的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大量生动的影视片段,将抽象冰冷的理论化为可知可感的教育行为,将无疑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发挥优秀影视作品这一教育载体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
2.影视作品影响和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
道德人格的建构必须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进行,文化载体具有多样化,而传播最快、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的首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传统精神也夹带着人类社会各民族有史以来优秀人格内涵。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对人格的多重规定彰显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西方影视作品倾注着对个性、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追求,是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革命励志电影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其直观化的视觉冲击更加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倾向,更容易焕发其品质思维的养成。时尚电影,特别以奥斯卡电影体系为代表的西方大片崇尚真善美,其内容之新颖,其拍摄艺术之新奇,其播放效果直接深入震撼学生心灵。
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直观、喜闻乐见和雅俗共赏等特点。我们推崇“寓教于乐”,引进影视作品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尝试,其目的是“追求内容与开展尽可能地完美统一,努力使积极深刻、健康向上的思想内涵在情节的推进中艺术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从而起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影视作品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和良好品质的塑造非家庭和学校常规教育可以比拟的。通过影视作品的渗透影响,强化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艺术气质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三、注意的问题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这是科技时代进步成果赐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影视作品宝库如此巨大,资源如此丰富,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必须有选择性地筛选影视作品。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挑选然后应用于青少年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人格。有两个方面需要给予重视。
1.坚持思想性。“文以载道”,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有其灵魂,坚持思想性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社会主义文明宣传领域内影视作品的传播是社会主义文明工程的内在要求。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也不是一种教学形式的敷衍。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关系到青年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形态的牢固与否,关系到青年学生对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思考的正确与否。道德选择的多元化就是虚无化,是一种以自由名义拒绝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思潮的做法。如若放弃这种社会主义价值宣扬,放弃在青少年思想领域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我们的教育必定会走向功利化的单向度工具主义。
2.坚持可接受性。“置身于传统现代连续体上的青年既处在传统之中,又置身于传统之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槛,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与此相应,他的行为受到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他渴望现代的刺激但又摆脱不了传统的掣肘。”青少年是文化的接受者也可能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渴望接受社会正能量,塑造自身标志形象,又容易被影响,抗惑能力低。喜欢艺术、喜欢新奇,喜欢带有娱乐却不失思想性。对他们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其年龄特征又要考虑其心理接受程度。因此,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运用现代传媒的影视作品,需要在具有指向意义的范围内认真挑选,经合理性处理后才能作为教育素材。
参考文献:
[1]候晶晶.论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建构[J]. 当代教育科学实验,2009,12.
[2]张洪根.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J].青年研究,2002,11.
[3]张洪根.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J].青年研究,2002,11.
(责任编辑 刘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