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制度性冷漠”
2014-08-26
近一段时间,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机械执行制度,冷漠对待群众,导致办事群众怨声载道甚至出现严重后果的新闻事件,不断引发公众的质疑,舆论称之为“制度性冷漠”。在大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今天,“制度性冷漠”现象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
何为制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广义的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诸多涉民制度,无论具体内容如何,归根结底,意在保证工作秩序、方便办事群众、加强内部管理。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些工作人员对相关制度的“冷漠坚持”,不仅背离了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制度设计的根本宗旨。
“制度性冷漠”可谓衙门作风的典型表现。坦率地说,能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新闻事件毕竟是少数,而在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几乎无处不在的“制度性冷漠”,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制度性冷漠”的成因,既有制度执行者的素质、观念以及工作作风问题,更有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问题。要从根本上化解“制度性冷漠”,还需在管理方式上多反思,在完善制度上多动脑,在强化服务上多用心,通过转变管理理念、强化群众意识、突出便民原则,实现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
2013年11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提出,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
反思“制度性冷漠”,消除其中的制度顽疾和执行积弊,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