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

2014-08-26王军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感教学德育

王军奇

内容摘要:学生接触课文。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情感人。实际上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即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融合贯通的过程。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因材施教,找出共鸣点;2.利用优势,突出形象性;3.创造情境,感受情感美。

关键词:情感教学 以情动人 德育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语法修辞等。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为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塑造健康的人格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我主张:“以情感人”。

首先,从语文课的性质来看,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和情感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而选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精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

其次,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自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恿搌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化学生,使德育教育具有吸引力,说服力。

从以上两点分析来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以情感人。实际上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即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融合贯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是一个中介环节,这就需要教师把蕴涵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发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移情“给学生,进行作者——教者——读者的情感转移。才能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这个情感传递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使学生对作品冷漠,甚至无法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如有的学生对思想教育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等。因此教师要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提高语文课的德育效果,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因材施教。找出共鸣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基础而因材施教。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情感因素,找出作品人物或著者思想或学生的实际认识的契合点,这样德育教育才会有效果。在《父亲留给我的》一文中,作者认为父亲虽没有给他留下金钱、住房、好一点的社会地位,却使我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们之中的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现在一些人的思想实际,让学生比较这样两种情况:一种父亲,把儿女的人生道路安排的平平坦坦,让儿女安安逸逸地生活;另一种父亲,教给儿女自己去拼搏。让学生讨论哪一种父亲较好,哪一种人生更有意义,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

二、利用优势,突出形象性

讲大道理难以解决问题,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充耳不闻。语文教师要充分语文课形象性强这一特点,在生动形象讲解过程中完成德育任务,做到“润物细无声”。如茹志鹃《百合花》,塑造了两个感人形象:新媳妇和小通讯员,表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在讲这篇课文时,教师只需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一些细节描写。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当这个新媳妇把唯一的嫁妆——一床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盖在这位不知姓名的小战士身上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一种升华。在学生的心灵中将会激起情感的波澜,在现在看重金钱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情感是何等珍贵。在这里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不是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作者精彩的叙述,教师生动的讲解来完成的。

三、创造情境,感受情感美

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已进入角色,才能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天地,如有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时,范读感情非常投入,自己沉浸于深挚的诗情当中,同时又能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由于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诗人的赤子之心,这位劳动妇女的深厚,博爱的胸怀使学生潸然泪下。那么对待生养了自己的母亲呢?母亲虽然平凡,却勤劳慈爱,从大堰河身上,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母亲的身影,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明白,不孝敬母亲,如何对得起母亲那无私的付出。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教书育人”的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情感因素,让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

猜你喜欢

情感教学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舞台恐惧与情感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