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2014-08-26朱林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孩子

朱林红

内容提要:人人都想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培养成功心理。与其说孩子不行,不如说孩子哪点都行。要把每个孩子都当作“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运用成功教育理论,更多地采用引导,激励等方法,可以让职高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激发学一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

关键字:赏识 成功 引导 激励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本质中有一种殷切的需要:渴望被赏识。”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之在成功的道路上得到一个加速度。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职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对他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就是典型的“后进生”,事实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是学习、纪律、甚至道德等方面存在缺失的群体。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使他们转变,成为可用之才,这是职校教育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这些特殊的学生乐意接受?并能使我们教师和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呢?——那就是赏识教育。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亘古真理。

在当前全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赏识教育犹如一个醒目的路标,帮助和指引老师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健康发展。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它的教学内容涵盖面非常广,而它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决定了语文教育诸多的教育功能,其中包括当今竞争社会所需要的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的培养,包括对努力争取成功,善于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自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把“赏识——成功”教育引入语文教学当中,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常识——成功”教育呢?

一、从赏识到发现。培养成功心理

“赏识——成功”教育的创建者周弘说:我们的教育是翘起大拇指的教育。人人都想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培养成功心理。与其说孩子不行,不如说孩子哪点都行。不要过早给刚起步的孩子下结论,要把每个孩子都当作“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这实际上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用新的观念看待学生。根据大纲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特别是差生)恢复自信心,把学生心中的“我不行”变成“我能行”,“我在这方面不行,我在那方面能行,就一定在这方面也行”。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不仅会使自已学生沉重的心轻松起来,而且会使“我行”的自信乐观的心理坚定起来。职高学生正处于两个意识(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期,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极具逆反心理,易走极端,要么极度自信,但经不起挫折,要么非常自卑,自甘沉沦。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切不可一刀切,提出一些高不可攀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应从实际出发,提出努力后能达到的如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尽管是简单的要求,但学生能做到,而且做得很好,他们的自信心恢复了。老师的这种近期望值大大刺激了每个学生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成功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试看在语文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精英们,他们的成功就是“赏识——成功”教育最有力的见证。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他所教的班级生源在是全校中最差的,但他的眼里是没有差生的概念的。他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他每年外出开会的时间不少于1/2,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素质、及考试的成绩总是在全市遥遥领先。他的做法是每个学期开始,对学生做一次透彻的分析,并制定一套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教学目标,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帮助、鼓励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他带给学生的信息是,让学生本能相信在任何时候自己都“能行”,而且会做得更好。学生在这种激励的环境中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二十一世纪提倡素质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学习习惯。魏老师的这种“赏识——成功”教育,更值得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借鉴了。

二、从赏识到觉醒,品尝成功的喜悦

“赏识——成功”教育的态度模式是“爱”,使被教育者在被注意——信任——尊重——接近中得到赏识,积累成功;教育的行为模式是“导”,通过了解一暗示一激励一宽容一提醒一督促,使被教育者在赏识中获得成功。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优秀的学生当然让老师喜欢,他们的成功会获得老师的赏识,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却令人头痛不已。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些学生实际上是以别一种方式在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其内心深处是想获得别人的赏识,他们的自尊极度脆弱。这个时候老师更要“爱心”先行,多给这些学生一分尊重,一分关心爱护。每一点进步,一次好事,一次较好的作业,一次克服不良习惯的表现,一些别人没有的特长,作为老师都要善于发现,及时抓住,分析引导,给以肯定评价与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让这些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这些后进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他们重新得到了“行”的滋润,感到了自己在成功路上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一个人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的,势不可挡的。而对于老师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能力的转化也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叙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他说,在小学时他是一调皮捣蛋的学生,而且成绩极差,曾经留级过三次。上初中后,遇到一位姓吴的语文老师。吴老师对其毛病似乎总是视而不见,倒是常常赞扬他的字写得好,并多次把他那字写得好而文章写得并不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让全班同学观摩。钱梦龙的长处由于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而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成功意识,觉得既然老师说我“能行”,那么我就“能行”,“我在这方面能行,在那方面也一定能行”。于是每天琢磨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在吴老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下。品尝了成功滋味的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写作水平提高到甚至超过老师要求的标准。吴老师的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小成功引发大成功,是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没有吴老师的赏识,就没有钱梦龙老师今天的成功。

三、注意鼓励性原则,从成功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的语言是:太好了,你真棒,你能行。赏识教育的形象标志是拟人化的大拇指,让每一面对大拇指的学生心灵舒展,发出会心一笑。这些看似普通语言,却能激发出无穷的精神动力,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期望值。心理医生曾将一组同学名单递给老师手里,并说明这一组同学经测试属于智力超常。一个学期后,这一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老师喜不自禁的时候,心理医生却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智力超常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完全是由于外界对他们产生了极高的期望值后,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关爱与勉励传给了他们的缘故。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翁效应:来自他人和自我的积极评价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适当的激励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成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这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我们所说的成功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成功,它可以是一次习惯的培养,一次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老师期待成功的教育当中,学生肯定会有前进中的过失和反复,尽管如此,老师更要多加一分宽容和谅解,不遗余力地坚持赏识教育。

我们要感谢那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以无限的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一个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以重塑孩子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针对职业教育,我们也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在阳光的普照下每一位职校的学子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