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

2014-08-26刘琦

会计之友 2014年23期
关键词:国际会计协调

刘琦

【摘 要】 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为增加财务会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都不约而同地在会计准则及惯例方面走向趋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在准则和惯例等方面仍与国际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令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及可比性大幅降低。文章在全球会计趋同背景下,根据中国会计规范与实务体系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制约因素,在构建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财务概念框架、完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培养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国际会计; 中国会计; 协调; 可比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24-04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脱离世界资本市场或贸易市场来谋求自身较高水平的发展,各国会计在准则和惯例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会计的国际协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会计国际协调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作为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应注意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现实障碍,因地制宜地解决我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

一、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因分析

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向国际资本市场提供可供投融资决策的、具有较高可比性的财务报告,这一做法限制了各国会计的个性程度,并不断缩小差异,增加各国准则及惯例之间的共同点,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货币及资本市场全球化促进会计国际协调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会计协调的最终目标是各国跨国公司采用统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编制可理解性高、可比性强的财务报告。跨国公司的融资活动主要面向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者和信贷者,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一套低成本高标准的会计准则迫在眉睫。各国政府及国际机构与组织都积极响应会计的国际协调,例如:欧盟现已明确要求其成员国按国际会计准则统一编制合并报表,解决外币折算及国际税务问题。货币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向全球的参与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融通成本的降低将成为主要追求的目标,同时密切关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财务信息需求,协调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关系,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二)跨国公司经营发展需要会计进行国际协调

跨国母公司和子公司隶属于不同的国度,母公司若想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先了解其他国家的各类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的法律法规、该国的会计准则及惯例与本国的差异程度及可协调的空间等。一是为了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母公司需要了解各国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业绩,但子公司按照东道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母公司按本国的会计准则编制报表,使得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遇到很多现实障碍,进而无法强化母子公司间的业务合作关系;二是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来自世界范围,跨国公司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前提就是能够提供真实与公允、具有高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财务信息,令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充分掌握跨国公司的全面经营情况。

(三)国际会计准则权威性逐渐提升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作为民间国际组织,在各国会计准则及惯例的国际协调过程中,侧重强调编制高质量、易理解并具强制力的统一会计准则,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各国纷纷意识到无论是国际资本市场上还是跨国贸易上,会计准则都极大程度地影响着融资能力及资本的分配,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法律性上,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对各国不具备强制性,但在会计实务体系中,来自全球的经济活动参与者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国际会计准则,从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到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者,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到监管机构,都不遗余力地为国际会计准则的高标准实施增添了动力,令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

二、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进行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协调中,借鉴国际通行会计惯例,使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而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目标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照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应国际竞争、满足企业国际发展需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体系的国际协调进程同步,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会计规范体系的国际协调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步伐相对滞后,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间,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发展中国家中会计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为促进经济对外开放,财政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在招商引资、发挥资源优势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快速发展股份制企业,财政部又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促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提供了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随后相继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进入了新篇章,开始以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导,形成与国际会计相协调的会计制度,力图推进我国大中企业改组上市,进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实现投、融资的长期经济目标。90年代末期,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会计发展的通行做法,财政部颁布了16项会计准则,初步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上消除了国际投资者在理解会计信息上存在的障碍,对中国的资源优势发挥及扩大外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会计环境。为进一步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企业发行B股或到香港发行H股,需要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同时,还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满足世界范围内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总体上看,我国的会计准则经过多次的改革与协调,已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了很大的趋同性。

(二)会计实务体系的国际协调

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协调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系列的经济转折事件加快了会计实务体系的发展,从而又促使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第一,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互分离,融资开始突显其重要作用,并伴随着权益性融资方式的出现;第二,沪深两地证交所成立,证券监管机制开始逐渐完善;第三,中国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开始崭露头角,跨国经营屡见不鲜。按照国际会计惯例,企业有义务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自愿性地披露公众所需要的财务信息,真实而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相对准则的国际化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在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高质量财务信息等方面,我国会计实务体系很难达到国际水平,同时会计实务体系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财务信息长期处于失实状态,失实的财务信息自然就无从谈起国际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初见成效,但会计实务体系的国际协调仍任重而道远。

(三)会计职业界的国际协调

国际投、融资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必然要求会计职业界能够提供国际性的专业服务,需要我们有丰富的职业判断能力,这取决于会计准则和实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而这又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影响。发达国家在会计管理体系上起步较早,会计规范和实务体系相对较完善,会计技能应用时间久,有较高的经验水平和职业判断力,但就我国目前会计职业界的水平来看,提供全球性会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有限,令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很难从整体上达到国际化水平。国际型高层次人才缺乏严重,难以应对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开拓,多数事务所在会计、审计和咨询服务等方面都很难有周密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统一的培训计划来取得世界范围内的协调,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及资本市场运作、精通法律及外语的高级专业人才稀缺,导致会计职业界不能拓宽会计服务领域,规模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也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而愈演愈烈。

三、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实障碍

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障碍源于客观的国情,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虽然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完善与调整,但会计实务体系仍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有差距

我国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和监管一向密切注意利润指标,导致企业对现金流动性、财务弹性及现金收益质量等指标置若罔闻,而这恰恰是国际惯例非常关注的财务评价指标。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规范性较高,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提供的关于企业长期、短期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相当重视,通过鼓励提供增值表来反映企业增值的来源及去向,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等,而对企业的利润表,则要求调整成全面收益表,即向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不再只关注利润率的增长,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上的脱节。

(二)市场经济环境不够完善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市场竞争规范性和企业产权明晰问题上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加上会计规范体系的配套机制跟不上,执行机制又缺乏效率,国际会计惯例中的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因此,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时,规避了这一现实情况, 而采用账面价值来计量会计要素,致使交易价格难以达到国际公认的公允价格。缺乏公允的现实情况包括:一是非公允关联交易,交易价格显失公正,导致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损坏证券交易的有序进行;二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缺乏合理性,占最大比例的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这两大类股均不参与流通,而企业、个人股占很小比例,且公司股权转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干预,导致大股东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求下降,甚至编制的财务报告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令财务报告信息的经济决策作用很难显现。

(三)缺乏高素质的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

正视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情况,从实务执行的角度来看,专业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就同类型或相似的经济业务处理方式和职业判断都不尽相同,涉及跨国公司业务的高素质会计人员更是稀缺,这就很难保证财务信息的高质量性和可比性。我国历年来发布的很多财务报告准则,应用原则和实施方法上大致与国际会计准则如出一辙,但由于缺乏培训及实践经验,对报告准则的原则导向理解不到位,执行这些报告准则时屡遭瓶颈,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效果。

(四)缺乏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话语权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中,无论是重组前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重组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该机构的成员将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而以美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占大多数席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试问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来制定或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如何能适用于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回顾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与修订的情况,实际是国际上各国利益分配的结果,例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颁布了16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多数是根据重组前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来制定的,而后随着重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立的新目标“编制和推动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进而作出新的调整,这种滞后调整让我们陷入了被动局面,若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我们的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环境上缺少话语权,将对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

四、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对策分析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有原则性地解读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基础的会计规范和实务体系。

(一)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至今很难达到规范化的理论高度,因此首要任务是加强会计理论研究,构建有指导意义的财务概念框架,进而引导具体准则的制定。

1.建立财务概念框架体系。从国际惯例来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前提是构建一个财务概念框架体系,该体系能够反映财务会计、财务报表的性质及功能,框架的内容涉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及计量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在充分考虑我国的客观经济环境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建立类似国际会计准则IAS或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

2.完善与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总体目标。会计准则的总体目标要求能够反映社会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组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的财务信息;在企业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时,能够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提供经济利益分配的财务依据;在国家总体税收筹划时,能够以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依据。

(二)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市场信息反馈来检验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并推动和影响现行准则的完善与改革。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注意全面性与客观性,反映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利益分配,即企业经营总体目标、企业治理结构、绩效考核指标及检查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全面披露。例如:通过企业治理报告了解企业的治理结构;通过全面收益表了解公司整体的经营绩效;通过现金流量表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动性、财务弹性及收益质量;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了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增值表来了解企业增值的形成来源及分配去向。让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企业经营机制和风险抵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我国在会计准则的修订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会计实务体系的具体执行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应及时有效地强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

1.提高准则的执行水平和执行力度。健全会计准则执行的组织机构,做到权责分明、管理归口,同时落实会计准则执行资格认证制度、监督制度及激励制度等。对会计准则执行者适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其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之上,增大准则安排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约者从严惩罚,增加其违约成本,以维护制度和法律的尊严并增强社会公众对制度和法律的信心。

2.提升信号传递机制的有效性。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强制性规范信息披露途径,杜绝内部信息传递,使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充分鉴别企业发出的信号,提高市场透明度,进而提高整个资本市场运作的效率。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审计制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同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其法律意识。

(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会计从业人员

随着我国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我国对会计实务体系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从业者能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判断能力,对跨国公司经济业务及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有充分的了解,真实而公允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1.创造会计实务体系教育新环境。高校及各类会计培训机构与大中型甚至是国际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会计实务内容贯彻到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案例分析,请熟悉跨国经济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向学生传授国际通用会计处理方法,使之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增强会计实践能力。

2.增进跨国企业会计人才交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开展跨国交流培训活动,调动中高级会计人才吸收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经验,了解并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惯例,特别是要熟悉跨国贸易及资本流通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等。

(五)加强国际会计环境上的沟通与协调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的代表,也应该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参与权利。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我国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这种契机下,我们不应只是被动等待,而应主动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反映我国会计准则的特殊情况,就我们存在和需要解决的建议,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修订施加我国的影响,从而降低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

五、结论

现行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为基础来制定和修订的,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经济体制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不能机械效仿,要充分考虑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和各种制约因素,多方面积极与国际会计协调,加强与国际会计环境的有效沟通,争取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话语权,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体系的差异,努力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淑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准则建设面临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6(3).

[2] 詹利才.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协调[J].会计之友,2004(6).

[3] 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J].会计研究,2004(8).

[4] 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式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

[5] 练红.对会计国际协调的认识与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7(3).

[6] 罗胜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特点及动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国际会计协调
国际会计职业动态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8年全球调查报告
基于新媒体的国际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7年全球调查报告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6年全球调查报告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国际会计公报》发布2015年全球调查报告
谨慎性原则与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