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的盛宴

2014-08-26齐岚

辽河 2014年3期
关键词:辽河营口深情

齐岚

委实认识姚志刚不短,10年。

营口人认识姚志刚大抵和我一样,先从他的文字开始。不少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同一个问题:“如何找到姚志刚?”可以肯定,他的电话和电邮是不公开的,隐约中多一丝神秘,这或是文学编辑一贯的风格。实则大不然,如果发现好文章,他会盯住你不放。于是不禁释怀:前者的种种,源自报缘;后者的种种,始于对他文字的敬重。而对于我,他就像一根苇,深深地把根扎在大辽河畔的泥土里,迎着粼粼水面,用尽全身的气力,也要将他对这座城的爱化为缕缕诗行,哪怕离家的人再远,他也要唱给你听……

灯芯是短的,歌谣是长的,总有一种深情,是凝结在文字里的,就像壮丽的大辽河任五十六载春秋更迭,一潮向西的方向终是渤海,以钟楼为地标的营口日报社大楼四野,观景的人虽多,能记住的多是岸上的风景,却极少有人聆听营口的早晨,抑或始于那一声辽河畔边的隆隆钟鸣。

数十载文学艺术之路,身为报人的姚志刚从投身新闻战线的第一天起,注定身上多了傲骨。这个扛过枪当过兵的男人,没有猛健的身躯,略显赢瘦斯文的他,却以惊人的心志,凝半世笔墨,用文字寄抒他对这座城市深情的爱恋。笔耕不辍的不仅是新闻报道,诗歌散文乃至曲艺创作,建树颇丰之余,尤为一提的是文如其人,竟如他的性情,不羡文藻,凡认真之处不容半点亵渎。

读字,如阅人;听曲,如观心。癸巳年重阳时令,一台以他作词的歌曲《我家住在辽河边》为“跋”,奏响了姚志刚作品演唱会的序幕。可以圈点的诗章或新闻作品,不尽兴于一两个钟头的诵读,赞美营口的歌声从不囿于舞台的大小。尘世间攘往纷扰,单是文学艺术一界,有的人,可将虚实厘清,出入自如,录他钟情之事,谱他喜闻之歌,从这一点上说,姚志刚作品演唱会,台上本来就他一人。

姚志刚热衷于为家乡写作,从静态的诗,到动态的曲,另一种情致,从不放弃抒发对大辽河的爱。一场作品演唱会,试图以声乐为切入点,企图还原一个报人和一个城市的整个故事,毋庸置疑是不充分的。

姚志刚注定不在台上;默默于幕后;这一日,他的文字及文字承载的深情,扣开了一户户营口人的家门;这一年他63岁。

身为学生的我于台下泪眼婆娑。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在姚志刚的文字里,或能将二者融通,进而帮助我等年轻人懂得并积极探寻百年港城的历史及荣辱。凡文者,先辛其心,哪怕是一句歌词、每一个节拍的背后,都有采撷考证及加工推敲的心血。真挚的笔法、乡土的气息、参差的构思、唯美的表述、执著的寄予,小到用字珠玑,大到行文发喟,于是,他的文风在营口日报,乃至辽南文坛有了一个只属于他的烙印:姚志刚体。

对于理解文字,并以文字为伍的人,永远不知晓何为成名,这竟如姚志刚和韩召善的友谊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笔墨。在姚志刚作品演唱会上,他一再告诫我,这只是感恩和对城市的爱恋,不是封笔,更不是卖弄。如果说一个平凡人的成就是建立在他的卓越文学语言、结构和表现能力上,以及他丰沛人性关怀上。如果一个文化圈里的人们都认同一种文化,并认为这文化使生活滋润舒畅,那他们就尽管去坚持。至于别人怎么评价,大可置之不理。25年前,一名初中一年级的文学少年这样说他:“上百封的读者来信里偏挑出我投的小诗,点名邀我到报社的传达室相见并现场考试,考题当日信手拈来,他指着桌子上的‘茶水为题……”时间霜染了姚志刚的头发,曾几何时的少年,昨日的报人、今日的营口市文联主席。台上回眸,引两代报人泪湿前襟。我恰又与两位先生共事7年有余,故事中的故事,亦师亦友,人生五昧大抵如此。

浮躁的人,喜欢排挤贬低文字。浅薄的人,喜欢鼓吹念书无用论。从一个人的言行可以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能这样做说明你对姚志刚有了了解,我从不主张任何人对任何作家或文章所谓耳熟能详,如无意间会遇到人们这样或那样关于对姚志刚询问,我会欣喜不已。

猜你喜欢

辽河营口深情
虎啸声声,寄爱国深情
辽河记忆
深情
倾听
艺术与优雅的邂逅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辽河四季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奋起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