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委员的发言:关于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思考和建议
2014-08-25
今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精神,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重要方向和途径。从资源存量上看,目前,我国有1.3万多所中职学校、1200多所高职高专,随着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各地都陆续出现了有大楼缺学生的“空心化”问题;从资源构成上看,全国公办中职学校1100多所,公办高职院校900多所,民办学校比例很小,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学校几乎没有,公办学校独大,办学体制非常单一,市场活力不强。基于这样的资源状况,我认为,“探索发展”的重心不易做增量的文章,而应该放在现有公办职业院校的改制上。
一是鼓励一部分公办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催生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强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大问题,过去我们认为有三大主因:一是办学条件差,学生不愿上;二是教育成本高,学生上不起;三是没有深造通道,学生不认可。“十一五”以来,国家连续加大投入,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普惠性的资助政策,并不断拓宽升学通道,但吸引力问题依然没有很大改观。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没有在体制上“下刀子”,依然是“教育行政部门办学”,学校始终围着政府转而不是围着市场转,所以学校发展与老百姓的需求始终是“两层皮”。因此,要像中国企业改革一样,鼓励一部分公办职业院校吸引社会力量,进行民营化改革,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股份制学校,包括允许教职工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塑造一批真正有“示范性”的优质职业学校。
二是鼓励行业企业与公办职业院校实行股份制办学,实现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的回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学校很积极,企业不积极,人们称之为“剃头挑子一头热”。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成为职业教育真正的办学主体。事实上,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国的技工教育、中专教育当年都是行业企业举办的,行业企业自主办学,自己受益,有积极性、肯付出,所以很有生命力。后来,企业剥离社会,把职业教育也都剥离了,结果现在我们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政府办的,行业企业反倒边缘化了。所以,建议鼓励行业企业通过股份制与公办职业院校联姻结亲,形成真正的“血缘”关系,实现企业作为重要的办学主体的回归,从“要我办学”变成“我要办学”。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允许其与企业实行整体的股份制办学,不具备条件的允许其在某一专业(分校)或实训中心、研发中心等实行股份化改革。
三是鼓励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化职业院校。中国的职业教育是“舶来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向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在政府层面,我们曾进行了中德的合作,积极推介“双元制”模式;曾进行了中澳合作,积极推介“TEFE”模式;也曾倡导和推介了美国“社区教育”模式、加拿大的“能力导向”模式等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出现了“水土不服”,合作双方常常相互抱怨。实际上,就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利益追求,没有共同的市场,也就不可能有共赢,所谓的合作只能停留在一般的交流上。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成长得益于中外合资模式。这一经验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所以,要鼓励职业院校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开展股份制合作,让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且走向世界,加快成长出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化职业院校,使中国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大家庭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员。
(秦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