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OA背景下微博对于科学传播方式的超越

2014-08-24王绍源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者杜兰特受者

王绍源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在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运动及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自其在美国产生(于2007年由JackDorsey发明)起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传播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变革。而科学传播作为传播方式的一种特殊传播,也不可异议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和新特征。面对这种新的境况,我们又该如何给予重新定位,如何解决这一新型科学传播媒体在实践上存在的弊端和出现的问题,这都是我们需要考察和探讨的内容。

一、OA运动及三网融合背景

1.OA运动的时代

开放获取(OpenAccess,OA)在现代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上被当作一种具体的资源获取方式来界定和研究,大多被界定为“电子化的、在线的、免费的,并且没有大多数的版权的开放获取文献”的涵义。[1]

但是,我们把OA放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用传播学视角来考察的话,OA则是作为一场运动的形式出现的,而不单单在图书馆学领域内作为一种狭义的OA文献来理解。“OA运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物理学领域出现的OA文献及最早的科学传播系统——arXiv”[2],这使得科学信息的即时、免费获取、超文本的传播变为了可能。

正是OA运动和Web2.0平台的出现,微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应用软件和“开放获取”的应用形式在互联网世界悄然升温,并成为现代网络最基本的网络应用板块之一。

2.三网融合促生新媒体

这里的“三网融合”指的是一种广义性的、社会化的概念,在现实阶段下并不仅仅指代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在单纯物理上的融合,而主要是指在高层业务应用上的超越物理层面的融合。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现技术上趋向统一;(2)在网络层上可以实现相互连通、形成全面无缝覆盖;(3)在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4)在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5)在经营上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并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6)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趋向统一。

一言以蔽之,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计算机通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三者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3]科技传播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环境下,在日益无缝覆盖的Wap、Wifi等移动网络技术的形势下,当代学者称为“第五媒体”的微博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须臾不可离的信息传播平台。

二、微博的传播模式分析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在传播模式上也与传统媒体表现不同。

1.微博的“核裂变式”传播方式——科学传播速度快

微博几何级裂变式传播形态依赖于其特有的转发、链接功能。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即时发送实时信息到微博平台,其他聚集在微博平台上的网络用户假如对此博文具有相同关注度,则只需在微博网页上点击“转发”即可将微博转发到自己的微博空间中,实现与自己的“关注”用户共同分享信息。同样,下设的关注者可以按此方式层层转发,突破信息的地域性限制,缩短时空传递成本,这就形成一种类似于几何级核裂变形态的传播。

2.微博的资料库功能——可筛选的科学信息面广

微博平台聚集了引擎搜索功能,在已有的Web2.0平台上融合了两种流行的应用软件的功能优势,可谓是信息汇聚的强强联合。因此,任何一个微博网站的信息资源都是巨大的。以新浪微博为例,页面添加了搜索引擎工具,这样,微博用户就可以利用该搜索引擎,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标杆,寻找目标信息。

3.微博的“超链接”特征——易于激发受众者的创新意识

微博的“超链接”特征是建立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信息库功能基础之上的。网站平台根据用户所“关注”的微博社区,在所浏览的页面上发布相关的资料库链接或者其他相类似的信息链接,免去了用户自己查询网站和资料库地址的步骤。此外,微博网站门户可根据作者键入到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把用户可能使用到的科技信息推荐到个人主页上来,这样可以为微博用户在寻找和浏览科技信息时提供一个目标式的参考价值,使用户的主动搜寻行为与微博信息平台的推介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便于传者用户在进行科技传播时激发新的行文和传播意识,也利于受众者在接受信息时高效率地获得信息。

4.微博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提高科技信息的获取效率

所谓微博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人性化和针对性是指:微博与具有封闭性、媒体中心化的单向维度的信息传播来说,新兴的微博更具有开放聚合、用户中心化、传者与受者互动的特点。微博平台在这样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应运而生,把科技传播的传者和受者调动起来,人人织“围脖”,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把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而提高科技信息的获取效率。

三、微博对科学传播要素的变革

1.科技传播中传者与受众呈现互动、多元、平等的特征

微博采用UGC(UserGeneratedConten)形式,即用户原创内容,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此方式下,科技传播中两个重要性要素——传者和受者——在微博平台上呈现出互动、平等、多元的特征,这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在传统媒体的科学传播方向来看,信息传播表现为单向度性(即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传播)、一元性(通常传者是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科学家)、传者中心化(信息传者居于中心地位);而新兴微博是建立在网络平台Web2.0基础上的,那么,其不可避免地在传播形式上融合了该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为:在微博平台上,传者和受者可以通过“评论—回复”的形式对博文内容相互在线交流意见,传播科学知识;由于微博用户的“草根性”,大多数具有科学素养的人都可以参与到科技传播中来,这就使传者从一元变为了多元;传统媒体是传者占主导,并且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受者出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是迫于信息的“被接受”,而在微博平台上则是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交流,表现出一种平等的地位。

2.科学传播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趋平面化”

微博用户通过可以添加兴趣小组的形式,利用微博网站中的搜索引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小组和科学板块,这样就使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以群体组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整合,使本来散落、缭乱而又志趣相投的传者和受者群体在微博平台上聚集起来,组成一个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的微博社区。通过使用这种微博平台的方式,消弭了传者与受者的空间距离,使科学传播方式呈现为“趋平面化”趋向。

因此,这与传统媒体形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传者和受者在微博平台上交流,通过“评论—回复”的过程,微博本身就把传者和受者这两者融合在了一起。前微博时代的传播过程是“传者—→媒介—→受众”的单向立体化模式;而在微博平台上则是“传者<=>受者”的双向平面化模式。

图1 单向立体化模式

图2 双向平面化模式

四、微博对杜兰特两个模型的推进

科学传播模型作为一种对科学传播方式的形而上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传播要素的转变(特别是媒体形式的变革),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对传统科学传播模式也有一定的诠释意义。虽然这种上下层面比较缺乏对等性,但是,这也不乏为理论模型与具体时代的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一种独特的审视视角。下面笔者将立于杜兰特模型基础之上,以微博的发展对杜兰特两个科学传播模型在实践层面的推进作一尝试性分析。

1.对杜兰特“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的补充

“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源于杜兰特在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公众理解科学”的博德默报告。简单来说,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公众缺少科学知识,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模型隐含了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知识的潜在假定,公众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掌握技术。杜兰特认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中是至高无上的,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在这里,强烈科学主义的“缺失模型(deficitmodel)”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1)该模型错误地把科学自身当作没有问题的知识体系来描述;(2)没有意识到大量科学都远离生活,与日常生活无关;(3)该模型隐喻了一种价值判断,即科学理解总是好的、全面的。总之,这一模型没有注意到科学系统在组成部分上是由“碎片化”科学知识建构的;没有注意到当时乃至现在存在着科学传播与日常生活的割裂关系;没有注意到所有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超科学(parascience)”性和片面性,不能保证科学的全真性。

针对这些问题,现时代微博的兴起可以在微观实践层面上给予一些弥补性解答。(1)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聚集的平台,可谓是化零为整,既有部分科学知识又有整体科学系统;(2)微博在博文形式上一反传统科技文献繁冗、枯燥、晦涩的长篇论述,而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用轻松、幽默、通俗的网络术语表现出来,将“科学语言”转化为“日常语言”,弥合科学与日常生活的隔阂;(3)微博用户的大众化和“草根性”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学传播主体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传者群体在科学素养上参差不齐,这就打破了杜兰特认为“科学知识总是最好的、全面的”预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大众对于科学的可错性、阶段性的客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扭转了大众对科学主义的盲目笃信之风。

2.对杜兰特“民主模型(democratic model)”的实践推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杜兰特意识到自己的“缺失模型”存在着诸多问题,他注意到要把科学看作是“公众的知识”来看待,并且就科学体系内应接受公众的讨论、审查和批评。基于这样的思考,他提出了“民主模型”的思想,“我们要把科学作为‘公众的知识’来看待”。[4]这里所谓“公众的知识”是指科学化的生活实践中的科学,即进入社会日常生活领域的科学。杜兰特把公众论坛看作是培养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对话的最有效、最民主的方式。杜兰特认为,“一般公众好像对科学技术有些迷惑,并要求更多地参与到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决策过程中。”[5]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应用软件,正是具备了公众参与的内涵。根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为传媒产业双驾马车。[6]而微博平台正好是这两驾马车的结合物。微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的对话,在话语权的分配上改变了过去一边倒的倾向,大众能够利用微博平台参与到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的传播进程中来,真正地为实现杜兰特“民主模型”提供了一条现实之路。

五、微博实践在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受众结构的不完备性

世界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曾说:“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7]在网络时代中,“受众”被称为科技传播的“基石”。[8]可见,微博受众的结构对于科技传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受众中存在“信息素质”差异

一般来讲,不同知识程度的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不可否认的是,在科学传播实践中,有着较高“信息素质”的人对科学信息有着较高的需求度和敏感度。这个高知群体受众对科学信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观察力和判断力。相反的,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受众来说,他们对科技信息缺乏足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需求意识。这就造成他们面对科学传播时表现出的“信息素质”存在着差异。

同样的,在微博平台上也呈现出这种态势,并直接影响着受众结构的组成,使作为科学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受众要素——表现出结构上的不完备性。

(2)受众年龄阶段分布不均衡

参考上海市“商务传播学”课题组对“微博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力研究”的调查统计数据,在随机抽取的样本人口中,微博用户的年龄阶段分布情况如下:18岁及以下的占13%,19—25岁的占44.5%,26—30岁的占28%,30岁及以上的占14.5%。[9]由这个样本统计数据显示的年龄阶段分布可知,微博用户的年龄在19—30岁之间的占整个百分比的72.5%,呈现出微博用户年轻化态势。

微博用户既扮演着受众角色,同时也担当着传者角色。而受众年龄多集中在19—30岁,这对于科技传播来说则是不平衡性的,造成科学传播中受众群体的不完全覆盖性、片面性。这严重违背了科技传播的实际意义,成为微博在科技传播实践过程中的阻碍。

2.网络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和网络传播的狂欢性

(1)从微博的语言使用来看,网络语言具有群体局限性,这与“建立稳定的、精确的、逻辑的表述系统是科学语言的最高旨归”相违背。[10]借用库恩的术语讲,在网络语言和科学语言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约”性。具体而言,网络语言在突出其感染力、有新意、贴近大众的同时,又表现出群体性、自由随意的特点,这都是网友们追求交流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的结果,但对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来说,这种简单便捷的“网语”则如同黑话。[11]总之,网络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句式、表达方式与语气等方面都与现实语言有巨大差异。

(2)从微博传播的网络社区活动来看,每个社区成员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按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说,这可以被称作是全民化、大众化参与的狂欢世界。在这里,“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的形式。”[12]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微博的各项活动。人们在虚拟空间里所持有的游世态度也不可避免地在微博平台上以娱乐、狂欢式的姿态对待科技传播。

3.科学传播中的博文信息缺乏实证性、科学性

在微博平台上的科技传播也应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播,保证科学的实证性和真理性,应同时把发展信息传播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结合在一起,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科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科学传播对信源的可信度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科学微博比其他大众博客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因此,这映射在现实中,就要求我们应该在网络的“自由化”国度中保持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网络身份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以及自身科学素养的原因,微博用户有时在发布博文时并不去考量内容的实证性和科学性,更有甚者则是恶意编写和转发一些“超科学(parascience)”的信息,进而迷惑和欺骗其他微博用户。这样,微博一方面在传播科学时表现出即时性和成本低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传播那些未经考证的伪科学信息内容时又表现出巨大的破坏性。

因此,如何在微博的科学传播中保持博文的实证性和科学性,这将是影响微博在科学传播中所扮演角色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这点考虑,笔者认为实行微博注册的实名制、发挥职业科学家微博的引导、建立相对权威的博文审查小组、实行科技博文的审查机制,都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措施。当然,这些在实践上还需要考虑到运行成本以及可行性等多种因素,这里不作详细探讨。

六、结语

网络的出现,媒体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景象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微博的兴起在实际面貌上影响着科学传播活动。微博所有的新时代特征元素正在悄然地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诸多方面,这些都显示出微博对于时代革新的“魄力”和“魅力”。这也正如英国《卫报》的环境网络编辑DamianCarrington对科学博客的描述一样:“你可能是一位科学家,想用博客记录你自己的科学或者科学家面临的问题;你可能是一位科学记者,想用一种不同于你所服务的更传统的出版物的方式报道科学;或者你可能想成为一位政治评论家,监视科学政策及其可能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可能归于科学博客写作之下,它们同样也遵循许多其他类型博客的规则。”

总之,微博正以其强劲的科技传播能力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在传统科技传播领域中犹如一股清新的风,把海量的科技信息从这个新型平台上吹到了虚拟世界里每一个受众面前。我们应该在OA背景下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看待微博对科学传播的超越与变革。

[1]Peter Suber.Open Access Overview[EB/OL].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overview.htm

[2]王细荣.OA型科学传播系统的模式STIN结构与功能[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8):107.

[3]韩平.三网融合下的科学传播理念特点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0,(2):120.

[4]李正伟,刘兵.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3):14.

[5]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2004:28.

[6]传媒蓝皮书: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传媒产业双驾马车[EB/OL].http://news.163.com/10/0423/10/64UR3MVP000146BD.html.

[7]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

[8]黄时进.受众信息素质:网络时代科学传播的基石[J].新闻界,2007,(4):22.

[9]倪琳.微博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力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2):39.

[10]殷杰.科学语言的形成、特征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15.

[11]张会娟.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J].理论学刊,2006,(11):125.

[1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57.

猜你喜欢

传者杜兰特受者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凯文·杜兰特 危险关系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不能遗忘的对决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美国活体肝移植受者的终末期肾病风险
肾移植术后患者新发DSA的预测因素及预防措施
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