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化疗方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4-08-24赵长啸郝广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辅助性紫杉醇外周血

董 力, 赵长啸, 郝广旭, 王 翔

(1. 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 乳腺科, 江苏 徐州, 221005; 2.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江苏 徐州, 221005)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其中细胞免疫占主导地位[1]。辅助化疗是提高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重要条件。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包括非蒽环类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含蒽环类的表柔比星、多柔比星,及紫杉醇类药物等[2]。选择能够充分杀伤肿瘤细胞,且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免疫功能的化疗药物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意义重大[3]。本研究选取FEC方案(5-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与EC-P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治疗早期乳腺癌,观察其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杀伤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 ① 均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确诊,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 ② 病理分期为Ⅰ~ⅡB期,肿瘤大小为T1~T3; ③ 既往未接受化疗及大面积放疗; ④ 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 ⑤ 不存在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适应证; ⑥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 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或过往有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② 存在用药禁忌证者; ③ 未能完成治疗者。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乳腺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辅助化疗的患者68例,均为女性,并符合上述标准。随机分为FEC组及EC-P组,各34例。FEC组患者年龄24~71岁,平均(46.2±7.6)岁;临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15例;肿瘤大小: T130例,T23例,T31例;临床分型: Luminal A型13例,Luminal B型5例,HER2+型14例,Basal-like型 2例。EC-P组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46.5±7.1)岁;临床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肿瘤大小: T129例,T24例,T31例;临床分型: Luminal A型12例,Luminal B型4例,HER2+型15例,Basal-like型 3例。2组患者在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临床分型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化疗方案: FEC组患者给予FEC方案治疗,即环磷酰胺500 mg/m2、表柔吡星80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 氟尿嘧啶500 mg/m2, 静脉滴注,第1~3天; 每21 d为1个周期,连续6个周期。EC-P组患者给予EC序贯P方案治疗,即环磷酰胺500 mg/m2、表柔比星80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 每21 d为1个周期,连续4个周期后,序贯紫杉醇脂质体175 mg/m2, 缓慢静脉滴注3 h; 每21 d为1个周期,连续4个周期。2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给予止吐、保肝、营养细胞等支持治疗,每个疗程后服用粒细胞刺激因子1周。

1.2.2 检测方法:分别于化疗前、第3、5、6次化疗前1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肝素抗凝,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算淋巴细胞总数。同时留取25 μL抗凝血浆分别加入相应单抗10 μL: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CD3抗体、FITC标记的CD3抗体/藻红蛋白(PE)标记的CD4抗体、FITC标记的CD3抗体/PE标记的CD8抗体、FITC标记的抗CD3抗体/PE标记的CD16抗体+PE标记的CD56抗体,分别代表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3+CD8+杀伤性T淋巴细胞及NK细胞。避光静置30 min,采用FACS Scan流式细胞仪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化疗前、第3、5、6次化疗前1 d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

2 结 果

2.1 2组淋巴细胞总数变化

化疗开始前,2组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无显著差异(P>0.05), 其中FEC组患者在第5次化疗前及第6次化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显著降低(P<0.01), EC-P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见图1。

图1 2组患者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比较

2.2 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

化疗开始前,2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T淋巴细胞及杀伤性T淋巴细胞比例与化疗周期无相关性,不同周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C组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与化疗周期无相关性,不同周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P组患者第6次化疗前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与化疗前及第5次化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 而NK细胞显著升高(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同时间各指标比较

与化疗前比较, **P<0.01; 与FEC组比较, #P<0.05, 与第5次化疗前比较, △△P<0.01。

3 讨 论

乳腺癌是女性易发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在发达城市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4]。随着人们对乳腺肿瘤发生的生物学行为及转移机制的了解,除了传统的切除手术外,有效的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及免疫治疗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及提高生存质量也已不可或缺。

Dunn等[5]提出的肿瘤免疫编辑学说,认为免疫系统具有监视、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对肿瘤具有塑型功能。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的关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有研究[6]表明,肿瘤患者普遍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异常和比例失调的状况。乳腺癌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与预后密切相关,且与化疗疗效相关,免疫功能的紊乱及低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示着肿瘤的发展,提示预后较差[7-8]。因此,监测不同免疫表型T淋巴细胞比例的意义重大,能够提示疾病发展的动向,为临床医师选择既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免疫功能的化疗药物提供参考[9-10]。

Wijayahadi 等[11-12]研究显示,FEC方案化疗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FEC方案化疗使得患者在第5次化疗前及第6次化疗前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显著降低(P<0.01), 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而EC-P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 提示相较于FEC方案, EC-P方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紫杉醇类药物对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报道[13-18]。Tong等[14]报道,经过1个疗程的紫杉醇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不变。罗光华等[19]研究也显示,紫杉醇在乳腺癌化疗过程中可以增强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本次研究显示, EP-C方案化疗患者第6次化疗前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及第5次化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 提示序贯紫杉醇化疗在保留患者免疫功能方面优于FEC方案。Melichar等[20]研究提示,多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化疗使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及杀伤性T细胞的比例升高,并能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但本研究结果中显示, EC-P组患者第6次化疗前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与化疗前及第5次化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 提示序贯紫杉醇化疗后使得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这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有关,且目前尚缺乏辅助性T细胞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的直接证据。

综上所述,相较于FEC方案、EC-P方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但目前国内相关大样本的长期临床研究鲜少,尚无统一、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需要临床进一步证实。

[1] Kerkar S P, Restifo N P. Cellular constituents of immune escape with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 Cancer Research, 2012, 72(13): 3125.

[2] 吴妙芳, 李晶, 谢玲玲, 等. 紫杉醇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2, 10(3): 27.

[3] 桂安萍, 凌飞海, 郑书楷. 紫杉醇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J]. 中国癌症杂志, 2013, 23(9): 737.

[4] 黄哲宙, 陈万青, 吴春晓. 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现况-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2003-2007年资料分析报告[J]. 肿瘤, 2012, 32(6): 435.

[5] Dunn G P, Bruce A T, Ikeda H, et al. Cancer immunoediting: from immunosurveillance to tumor escape[J]. Nature Immunology, 2002, 3(11): 991.

[6] Mahmoud S M A, Paish E C, Powe D G, et al. Tumor-infiltrating CD8+lymphocytes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in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1, 29(15): 1949.

[7] DeNardo D G, Brennan D J, Rexhepaj E, et al. Leukocyte complexity predicts breast cancer survival and functionally regulates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J]. Cancer Discovery, 2011, 1(1): 54.

[8] Fridman W H, Pagès F, Sautès-Fridman C, et al. The immune contexture in human tumours: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2, 12(4): 298.

[9] 赵晓, 燕翔, 孙胜杰, 等. 晚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005): 752.

[10] 张凤霞, 王颖, 杜稼苓, 等.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乳房再造术57例[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12): 1637.

[11] 何伟华, 王长松, 等.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T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免疫学杂志, 2013, 29(8): 672.

[12] Wijayahadi N, Haron M R, Stanslas J, et al. Changes in cellular immunity during chemotherapy for primary breast cancer with anthracycline regimens[J]. Journal of Chemotherapy, 2007, 19(6): 716.

[13] 徐景伟, 王振宇, 王琢, 等. 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的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26): 4131.

[14] Tong A W, Seamour B, Lawson J M, et al. Cellular immune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taxane trea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0, 23(5): 463.

[15] 喻大军, 张珂, 吕永超, 等.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5): 460.

[16] 郭启帅, 黄曦, 李少林. 沉默PeroxiredoxinⅠ基因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7): 1119.

[17] 郑文博, 潘凌霄, 唐炜, 等. 乳腺癌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12): 2021.

[18] 肖钟迪, 张玉成, 梁春林, 等.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裸鼠人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 37(2): 275.

[19] 罗光华, 郭莉莉, 刘丽华. 紫杉醇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3, 20(002): 251.

[20] Melichar B, Touková M, Dvorák J, et al. The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 phenotype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effect of doxorubicin/paclitaxel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J]. Immunopharmacology and Immunotoxicology, 2001, 23(2): 163.

猜你喜欢

辅助性紫杉醇外周血
我院辅助性用药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不同途径灌注治疗兔舌癌的疗效研究
脂质体紫杉醇周疗方案与普通紫杉醇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一般现实逻辑对观众观影影响教学实验
护理干预对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疗效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
皮肌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的检测及意义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