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爱平:做得了专用车 坐得起冷板凳

2014-08-24纪鹏飞

专用汽车 2014年4期
关键词:驻马店自卸车专用车

本刊记者 纪鹏飞

阳春三月的驻马店,正值专用车生产的旺季。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华骏)的组装车间里焊花四射、流光溢彩,几名技术娴熟的焊工同时在一台自卸车上“开出”各式各样的焊花,场面蔚为壮观。

与车间内这些正在组装的笨重大“家伙”相比,温柔娴静的朱爱平很难让人猜想到她就是这些系列自卸车的设计者。 从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在自卸车领域已经获得1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并且参与设计和研发了中集华骏第一台自卸车、第一台系列轻型自卸车、高强度钢自卸车、第一台宽体矿用自卸车及渣土运输自卸车等系列自卸车。

如今,这些车型已经跟随“中集华骏”的品牌,在市场大放光彩。朱爱平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为自卸车领域的专家。

试制第一台自卸车

1991年7月,从河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后,朱爱平被分配到驻马店车辆铸造总厂(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成为公司最早的一批大学生。她说自己选择专用车这一行是偶然加必然。由于受上世纪“八九学潮”的影响,随后的两届大学毕业生不能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只能去企业就业。机械科班出身,又是驻马店本地人,所以当得知自己被分配至驻马店车辆铸造总厂时,朱爱平还是难掩内心的欣喜。

“当时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实习了一段时间,感觉还能发挥所长,所以就留了下来。”朱爱平说,这一留便从未离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我国专用车行业发展的初期,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中集华骏也不例外。朱爱平当时所在的驻马店车辆铸造总厂只有两三百人,产品主要以3.7~4.5 m的全挂车为主。1994年,驻马店车辆铸造总厂企业改制之后,产品类型进一步延伸,逐渐有了7~8 m的全挂车和半挂车产品。

1999年,中集华骏决定由朱爱平带队研发自卸车。朱爱平说,自己当时对自卸车的印象仅仅还停留在外观,只在驻马店见过几辆四平生产的自卸车,至于其内部设计结构更是一无所知。

朱爱平和研发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卸车的生产流程。由于周边没有一家自卸车企业,朱爱平和团队只好奔赴四平。

1999年的冬天,朱爱平一行由驻马店一路北上。一方面在辽宁一家液压工厂采购油缸,现场测量尺寸和了解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前往四平那家自卸车厂了解其产品的生产工艺。由于正值春运期间学生放假,一票难求,朱爱平和同事连坐票都没有买到,只好一路站着去了辽宁。“我们当时是站着去,站着回来,将近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朱爱平说,到后半夜实在是站不住了,他们只好买了份盒饭在餐车里吃饭,饭后在餐车勉强歇了个脚。

“之前主要做半挂车和全挂车不需要跟底盘厂家打交道,自卸车就不一样了,不仅需要做好上装设计,而且还需要与底盘做好配套。”朱爱平说,之前的半挂车和全挂车的研发经历仅仅是个积累,自卸车还得从头开始。

没有相关经验可供参考,朱爱平的团队只好自己动手,查阅各种设计资料。“我与你们杂志的结缘也是这个时候,我把《专用汽车》杂志所有涉及自卸车的文章都复印下来研究。”

朱爱平说,自卸车试制期间,加班加点是常态,累了就靠趴在桌上打个盹,饿了就找个小餐馆填下肚子。“工人白天忙着生产,我们只好赶在晚上试制新车,直到当天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才回到家里休息。那时候我们也比较年轻,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当时我们有一位工程师就一个问题盯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照常上班。”朱爱平说,现在觉得挺辛苦的,当时却没啥感觉。“忙到一定程度,都忘记了这些。”

2000年初,经过团队不懈努力,中集华骏第一台自卸车终于诞生。样车试验成功的那一刻,朱爱平说,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时国内自卸车产量较少,很多人都没见过这种车,因此每次给样车做试验都会吸引不少人的围观。”有一次,时任华骏公司副总经理的张运根亲自带队试车,看着车身旁围观的不少村民,张运根副总来了兴致,随口问那些村民,你们猜这个车是谁设计的呢?那些村民我看看你,你看看我,猜了半天也没猜出。

张运根副总听了村民给出的答案,摇了摇头,笑着指向朱爱平说:“你们都没想到吧,这些自卸车可都是我们这位女同志设计的呢!”

“我当时脸一红,觉得还挺自豪。”朱爱平说。

攻占唐山市场

然而,自卸车的研发成功,并没有让朱爱平因此懈怠,相反更让她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

因为没过多久,朱爱平就从售后人员那儿得知,新研制成功的自卸车投入市场后,有三台车的用户反映前轮发飘。好在用户都是驻马店本地的,这三台车被送到公司后,朱爱平和同事很快忙活起来。

“通过初步分析,我们觉得可能是大箱做的偏后了。于是尝试着把自卸车箱体往前推移了5公分,结果车子上坡重车也不发飘,下坡也正常了。”说着,她拿着桌子上的一个卷尺对记者说,别看这小小的5公分,一个小小的细节对车的影响非常大。

“其实自卸车本身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质心位置的设计却事关重大。”这件事情对朱爱平触动很大,她说,中集华骏刚开始做自卸车的时候,对质心位置还不怎么关注。后来通过一件事情,才在自卸车领域真正“入门”了。

2002年底,经过两年的技术累积,中集华骏在自卸车领域已经初具规模。朱爱平经历了她职业生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时正值唐山地区自卸车用量“井喷时期”,中集华骏技术人员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唐山市场上现有的几家自卸车产品用户怨声载道,用户普遍反映举升能力不好,油泵、油缸故障率高。

唐山是个很大的市场,初来乍到,中集华骏的产品如何能够更好地打入唐山市场呢?根据前期的走访,朱爱平和设计团队很快发现,唐山地区的自卸车用量大、装载多,之前市面上流行的中顶式自卸车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唐山市场更需要的是油缸强劲,方量大、质量安全和举升能力更强的自卸车。

“我们之前的自卸车油缸都是由油缸生产提供,可是我们调研后发现,他们的油缸不适合唐山市场所需,需要开发出更好的举升机构。”为此,中集华骏和油缸生产企业合作,对液压齿轮油泵、液压油缸、举升机构等配件都进行了结构优化,诞生出了唐山加强型举升机构,自卸汽车三角臂及自卸汽车等多项专利也由此产生。

“那是我们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区域市场推出的车型,而且最让我难忘的是用户对我们的自卸车的高度认可。”朱爱平说,中集华骏研发的唐山型自卸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唐山市场的热烈响应。《燕赵都市报》曾以“华骏自卸车唐山卖疯了”一文报道了当年的情况。“改进后的自卸车当年就实现销售200多辆,有些地方还是老用户带着新用户来购车。由于厂家产量有限,还不能满足全部用户的需求,只能先紧着交定金的用户提车。可现在连定金都不敢收了,因为怕收定金太多,到时交不了货,耽误用户使用。”

分管自卸车生产 提产能

进入2003年之后,随着国内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自卸车市场进入了 “黄金”时期。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爱平仍忍不住感叹,“你无法想象2003、2004年那段时间市场有多火,东风3208底盘的车型甚至买断了货,很多的车主都住在我们厂区附近等着要车,每天打听底盘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可以加上装。有时候车子还在图纸上,那些车主就已经催了。”朱爱平说,现在想想这些车主的坚持就让人很感动。然而,与车主的焦急相比,中集华骏当时的产能严重不足,每天的自卸车产能仅仅只有5~6台,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2004年开始,中集华骏开始着手提高产量。一方面新建华骏工业园,扩大产能,另一方面革新管理,大胆启用新人管理生产。中集华骏根据现有的半挂车、自卸车和罐车产品分成了两个厂,半挂车厂和专用车厂,朱爱平被任命为专用车厂副厂长,主抓自卸车产能。

“2004年对中集华骏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朱爱平说,华骏工业园建成后,半挂车厂搬迁至新厂生产,自卸车则在以前的老厂房生产。为了提高产能,在旺季的三四月份,所有员工放弃了周末,每天加班加点,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忙着生产。

“我们当时的任务是3月份完成300台自卸车。忙完3、4月的旺季,我整个人瘦了十几斤。”为了能早日完成进度,她经常深入车间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问题,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更是不可胜数。朱爱平说,那段时间每天的工作基本上持续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连节假日都不能陪家人度过。

2004年底,随着自卸车厂产能已经稳步提升,后备骨干也已成熟,朱爱平主动申请调回了技术管理部,被任命为技术管理部副主任,主管技术工艺,办公地点也由老厂区搬到了新工业园。

“那时候工业园的周围非常荒凉。”朱爱平向记者指着华骏工业园门口的那条华骏大道说,当时这条路还是泥巴路,自己刚到的时候,还在修路非常不好走。有一次,针对一批时间紧的出口车,公司技术员连夜加班评审图纸和开生产开工前的交底会,等到会议结束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当时外面下着很大的雨,泥巴路坑坑洼洼,白天都不好走,何况是晚上,我当时骑着电瓶车只能绕路,绕了一大圈才回到家。”

尽管条件艰苦,但是每当想起这些往事,朱爱平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人生一笔财富。

巾帼不让须眉

从事自卸车设计已经二十多年,朱爱平先后参与了中顶自卸车、前顶自卸车开发、高强度钢自卸车、矿用自卸车、底板顶起式自卸车、宽体矿用自卸车及渣土运输自卸车等系列车型的开发。对于这些成绩,她看得很淡。她说这些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很多技术人员无私的辛劳。2011年为了调研宽体自卸车,中集华骏派了三位技术人员走访了内蒙古矿区。“当时矿区由于是露天矿,地表被挖的坑坑洼洼,没有固定路可走,进去的时候有路,回来的时候路就变成了大坑,每天来回的路都不尽相同”,朱爱平说,尽管有公司的业务员经常往返此地,但是每次也要提前探路。“万一在那里迷路了,真的是一筹莫展。”

凭借着多年的积累,朱爱平已经成为中集华骏自卸车领域的专家。她说,自卸车的设计是与用户的需求分不开的,需要技术人员随时了解当地市场的变化。“我感觉每一个自卸车市场,用户都有他的特点和习惯。进入每个市场前,一定要通过第一手的用户反馈,了解当地用户的需求。”朱爱平说,很多问题在企业看来是个小问题,对用户来说就是大麻烦。2011年,湖北宜昌地区中顶式自卸车拉杆固定轴出现批量开焊,有一台自卸车特别严重,返修了两次都没有焊住。后来他们调查后得知,由于宜昌地区的用户主要以运输土方为主,运输距离较近,所以自卸车举升次数非常频繁,拉杆固定轴很容易开裂。

“同样的一款自卸车在不同地区可能为会因为用户的运输习惯产生水土不服,而用户的反馈有时也会给我们设计带来灵感。”她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在信阳的一次经历。由于信阳对超载治理非常严格,自卸车普遍的装载重量都要求在30 t以内。“我们刚开始去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自卸车白天和晚上装载不一样,可是到了之后才发现信阳地区的自卸车就连晚上都不能超载。”朱爱平说,由于当地治超非常严格,所以用户对自卸车的轻量化更加推崇。中集华骏刚进入信阳市场时车卖的挺好,但随着别的厂家推出的自卸车自重越来越轻,华骏以前自重13 t的自卸车与其他厂家相比自重轻的优势在逐步丧失,已经到了影响销量的程度。通过第二次调研,跟随自卸车的拉货路线观察,朱爱平发现这里的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严格的治超环境,而且当地运管部门的管理也相对规范,整车称重规范,用户对自卸车自重已经计较到100公斤的差异。

从信阳回来之后,朱爱平和技术团队对自卸车整车的零部件进行分析,在保证承载能不低于30 t的前提下,通过高强钢的大量应用,硬是把自重又减下去了500 kg,搭配上江淮的8.5 t的轻量化底盘,整车自重降到了12 t。

“等产品重新设计之后,我们的产品自重达到了12 t。”朱爱平说,当技术人员告诉她最后的称重结果时,自己还不放心,专门跑过去看。当看到显示屏上显示出11.98 t的字样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对产品和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已经成为中集华骏技术管理部经理的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每年通过论坛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技术人员加入到产品结构的讨论之中。“我们邀请主管工程师编写教材,通过PPT让大家讨论学习一些结构,通过对售后案例的分析学习,让年轻的工程师们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改进,有什么建议。我们希望他们喜欢上专用车,喜欢上技术工作:做得了专用车,坐得起冷板凳。能从用户的角度来设计产品,关注设计质量是第一质量的要义。”

作为一名女性,如今的朱爱平承担着比男性更繁重的生活负担,但是她却并不因为自己是女性就降低对工作的要求。“专用车行业并不复杂,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我们技术管理部就有6位女同志是做设计工作的,如今的她们,个个可都是骨干!”朱爱平自豪地说。

猜你喜欢

驻马店自卸车专用车
适用于重型自卸车牵引装置的设计
专用车企业首次主导 无人驾驶环卫车上路
驻马店的启示
驻马店的呼唤
2016年《专用车与零部件》杂志回顾
天地图·驻马店公众版电子地图配图方案
上半年我国专用车销量同比下滑36.2%
一季度我国专用车市场同比下滑严重
CAE分析在自卸车上装设计中的应用
豪泺自卸车无法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