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岸带乔木树种配置方式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014-08-23王珊珊王诗乐沈海龙高大文

森林工程 2014年4期
关键词:缓冲带林业大学面源

王珊珊,张 帅,王诗乐,沈海龙,高大文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哈尔滨 15004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1]。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展,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不仅给环境造成污染而且造成诸多的河道普遍淤积[2]。点源和面源是水污染的两大问题,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点源是城市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很多经验表明,即使点源污染达到了“零排放”,仍然不能达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究其原因是面源污染占到了较大的比重,其中的城市面源污染占有的比例正在提高[3-4]。城市面源污染是指在降水条件下,雨水和径流冲刷城市地面,使溶解的或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汇入受纳水体,引起的水体污染[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树种

试验树种选用从帽儿山摘取的5种东北地区常见乔木树种:蒙古栎(Mongolianquercia)、黄菠萝(Phellodendronamurense)茶条槭(Acerginnal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卫矛(Euonymusalatus)。

1.2 实验方法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是由塑料试验槽体和不锈钢托架组合而成,前端设有配水池,末端设有两个收集装置,分别收集渗流水和径流水,在收集装置底部设有出水口,设计坡度4%。试验槽总长为1.5 m,每隔0.5 m设置径流采样[8]。

试验场地:为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花卉研究所的组培实验室。实验室的窗户作弊光处理,室内唯一光源为人工日光替换灯管,开关为自控计时开关。

试验土壤:试验土壤取自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土壤类型为黑土。

1.3 配置方式

本试验设有2组实验,种植的配置方式见表1。

表1 不同乔木配置方式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沿程乔木对的去除

2.1.1 配置方式一

图1 配置方式一的去除效果

2.1.2 配置方式二

图2 配置方式二的去除效果

2.2 不同乔木配置方式对的去除

2.2.1 径 流

图3 不同配置方式对径流的去除

2.2.2 渗 流

图4 不同配置方式对渗流的去除

3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1]丁程程,刘 健.中国城市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86-89.

[2]林德耀,高 苏,陈淑美,等.城市内河污染整治与生态护河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2011,14(6):256-258.

[3]倪艳芳.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53-57.

[4]杨 帆,高大文,高 辉.高效吸收氮、磷的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9):62-63.

[5]赵建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与控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高大文,杨 帆.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0):93-96.

[7]Lloyd A,Law B,Goldingay R.Bat activity on riparian zones and upper slopes in Australian timber production fores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iparian buffer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6,12(9):207-220.

[8]杨 帆,高大文,高 辉.草本缓冲带优化配置对氮磷的去除效果[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2):57-59.

[9]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3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0]吴 建,王 敏,吴建强,等.滨岸缓冲带植物群落优化配置试验研究[J].生态与农业环境学报,2008,24(4):42-45.

[11]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2]罗晓娟,余勇力.植被缓冲带结构与功能对水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4):1-3.

[13]Muscutt A D,Harris G L,Bailey S W,et,al.Buffer zone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a review of their potential use in UK agriculture[J].Agr.Ecosyst.Environ.,1993,45:59-7.

[14]Chen W,Tao X,Liu Y.Carbon nanotube-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posite fibers[J].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66(15):3029-3034.

[15]唐 浩,黄沈发,王 敏,等.不同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2):109-112.

[16]倪九派,傅 涛,卢玉东,等.缓冲带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4):229-231.

[17]钟 勇.美国水土保持中的缓冲带应用技术[J].中国水利,2004(10):63-65.

[18]徐铭焓,周舒宇,余爱华,等.耐城市空气污染植物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13,29(5):49-53.

猜你喜欢

缓冲带林业大学面源
河岸缓冲带植被布局对氮流失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太湖流域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秋、冬季氮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