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品在二氧化碳创新实验中的妙用

2014-08-22刁建中

新课程·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创新

刁建中

摘 要: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淡化。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把化学实验生活化,并从操作简单、废品利用、节约环保、现象明显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废品不废;创新;输液用品;二氧化碳

一、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物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比较凌乱而分散。特别是由于教材与学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部分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设计出较为综合的实验,既能系统整理知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创新视角。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1.1个饮料瓶,3个输液瓶,1个罐头瓶,2个注射器,1个棒棒冰袋,镊子,2个止水夹,铁丝,玻璃导管,2根输液胶管,脱脂棉。

2.稀盐酸、大理石、过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甘蓝汁、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说明和现象

1.连接好实验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接口均为橡胶制品,容易保证良好的气密性。

2.将稀盐酸装入饮料瓶中,将小石子装入底部带孔的棒棒冰袋中并送入饮料瓶,用铁丝控制棒棒冰袋高度,不与稀盐酸接触。

3.把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在罐头瓶中金属架的最上层,点燃罐头瓶中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4.关闭开关2,打开开关1,把装有小石子的棒棒冰袋送入稀盐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紫甘蓝汁的输液瓶和罐头瓶,观察现象。首先看到紫紫甘蓝汁变成了红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接着看到罐头瓶中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的性质;最后怪异的现象出现,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中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这是由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且放出了热量,达到了脱脂棉的燃烧条件。设计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目的,让学生明白在潜水艇中获得氧气保持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

5.关闭开关1,打开开关2,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和装有石灰水的输液瓶,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但无其他现象,但石灰水中气泡极少,看不到浑浊现象,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

6.拉起棒棒冰袋,关闭开关2,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中,观察氢氧化钠浓溶液和石灰水的变化。氢氧化钠浓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并使石灰水变浑浊。充分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是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7.拆除装置,洗涤并整理试验台。

五、注意事项

1.装置的气密性应分开两个分支分别检查。

2.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应蓬松,切不要过多。

3.开关2控制的第二分支要在最后一个输液瓶塞插一个拔去活塞的空输液管,目的是平衡气压,防止反应容器中的胶塞被冲开。

4.氢氧化钠溶液量应多些,且要达到饱和,以利于快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挖掘资源的“异常”功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思想,同时也可说明“生活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时材料常见,易于推广。

2.通过提拉铁丝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操作简单,用输液瓶、注射器和输液器连接省去了打孔的繁琐且气密性良好。

3.用紫甘蓝汁代替石蕊让化学更生活化,在生活中有很多花瓣和果实都可以作为指示剂,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和性质检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为巩固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以及性质的检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激发了学生的的好奇心,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的瓶中,过氧化钠却着了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衔接了高中教材。

参考文献: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摘 要: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淡化。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把化学实验生活化,并从操作简单、废品利用、节约环保、现象明显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废品不废;创新;输液用品;二氧化碳

一、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物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比较凌乱而分散。特别是由于教材与学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部分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设计出较为综合的实验,既能系统整理知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创新视角。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1.1个饮料瓶,3个输液瓶,1个罐头瓶,2个注射器,1个棒棒冰袋,镊子,2个止水夹,铁丝,玻璃导管,2根输液胶管,脱脂棉。

2.稀盐酸、大理石、过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甘蓝汁、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说明和现象

1.连接好实验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接口均为橡胶制品,容易保证良好的气密性。

2.将稀盐酸装入饮料瓶中,将小石子装入底部带孔的棒棒冰袋中并送入饮料瓶,用铁丝控制棒棒冰袋高度,不与稀盐酸接触。

3.把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在罐头瓶中金属架的最上层,点燃罐头瓶中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4.关闭开关2,打开开关1,把装有小石子的棒棒冰袋送入稀盐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紫甘蓝汁的输液瓶和罐头瓶,观察现象。首先看到紫紫甘蓝汁变成了红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接着看到罐头瓶中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的性质;最后怪异的现象出现,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中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这是由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且放出了热量,达到了脱脂棉的燃烧条件。设计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目的,让学生明白在潜水艇中获得氧气保持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

5.关闭开关1,打开开关2,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和装有石灰水的输液瓶,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但无其他现象,但石灰水中气泡极少,看不到浑浊现象,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

6.拉起棒棒冰袋,关闭开关2,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中,观察氢氧化钠浓溶液和石灰水的变化。氢氧化钠浓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并使石灰水变浑浊。充分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是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7.拆除装置,洗涤并整理试验台。

五、注意事项

1.装置的气密性应分开两个分支分别检查。

2.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应蓬松,切不要过多。

3.开关2控制的第二分支要在最后一个输液瓶塞插一个拔去活塞的空输液管,目的是平衡气压,防止反应容器中的胶塞被冲开。

4.氢氧化钠溶液量应多些,且要达到饱和,以利于快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挖掘资源的“异常”功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思想,同时也可说明“生活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时材料常见,易于推广。

2.通过提拉铁丝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操作简单,用输液瓶、注射器和输液器连接省去了打孔的繁琐且气密性良好。

3.用紫甘蓝汁代替石蕊让化学更生活化,在生活中有很多花瓣和果实都可以作为指示剂,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和性质检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为巩固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以及性质的检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激发了学生的的好奇心,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的瓶中,过氧化钠却着了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衔接了高中教材。

参考文献: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摘 要: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淡化。教师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把化学实验生活化,并从操作简单、废品利用、节约环保、现象明显等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废品不废;创新;输液用品;二氧化碳

一、设计意图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物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是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比较凌乱而分散。特别是由于教材与学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部分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若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品设计出较为综合的实验,既能系统整理知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创新视角。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1.1个饮料瓶,3个输液瓶,1个罐头瓶,2个注射器,1个棒棒冰袋,镊子,2个止水夹,铁丝,玻璃导管,2根输液胶管,脱脂棉。

2.稀盐酸、大理石、过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甘蓝汁、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说明和现象

1.连接好实验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由于接口均为橡胶制品,容易保证良好的气密性。

2.将稀盐酸装入饮料瓶中,将小石子装入底部带孔的棒棒冰袋中并送入饮料瓶,用铁丝控制棒棒冰袋高度,不与稀盐酸接触。

3.把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在罐头瓶中金属架的最上层,点燃罐头瓶中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4.关闭开关2,打开开关1,把装有小石子的棒棒冰袋送入稀盐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紫甘蓝汁的输液瓶和罐头瓶,观察现象。首先看到紫紫甘蓝汁变成了红色,验证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接着看到罐头瓶中的下层蜡烛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的性质;最后怪异的现象出现,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中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燃烧起来。这是由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且放出了热量,达到了脱脂棉的燃烧条件。设计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目的,让学生明白在潜水艇中获得氧气保持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

5.关闭开关1,打开开关2,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和装有石灰水的输液瓶,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但无其他现象,但石灰水中气泡极少,看不到浑浊现象,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

6.拉起棒棒冰袋,关闭开关2,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输液瓶中,观察氢氧化钠浓溶液和石灰水的变化。氢氧化钠浓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并使石灰水变浑浊。充分说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是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7.拆除装置,洗涤并整理试验台。

五、注意事项

1.装置的气密性应分开两个分支分别检查。

2.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应蓬松,切不要过多。

3.开关2控制的第二分支要在最后一个输液瓶塞插一个拔去活塞的空输液管,目的是平衡气压,防止反应容器中的胶塞被冲开。

4.氢氧化钠溶液量应多些,且要达到饱和,以利于快速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六、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1.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废弃资源,挖掘资源的“异常”功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思想,同时也可说明“生活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同时材料常见,易于推广。

2.通过提拉铁丝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操作简单,用输液瓶、注射器和输液器连接省去了打孔的繁琐且气密性良好。

3.用紫甘蓝汁代替石蕊让化学更生活化,在生活中有很多花瓣和果实都可以作为指示剂,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通过气体发生装置和性质检验装置的创新设计,为巩固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以及性质的检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5.激发了学生的的好奇心,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在可以灭火的二氧化碳的瓶中,过氧化钠却着了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衔接了高中教材。

参考文献: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创新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