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普赛民族的流浪与苦难

2014-08-21马妍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吉卜赛人苦难流浪

【摘 要】一千年前,战火使他们逃离故乡,就此上路,从未停息。今天,他们散落于世界各地,过着自成一体的生活。流浪成为这种生活的必然,也让他们尽可能少地受到现代社会的侵蚀,使他们的文化得以最为完好地保存。但是,伴随着流浪而来的无尽的苦难,歧视仍旧存在,驱逐时有发生。那么,历经千辛万苦的吉卜赛民族,他们来自于哪里,而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关键词】吉卜赛人;流浪;苦难

关于吉卜赛人,其人口迄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字,流浪而居无定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一般估计,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卜赛人,1000万左右分布在欧洲,其中700万集中在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各国。尽管吉卜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的比较分散。

因为有关吉卜赛人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加之他们总是处于不断的迁徙流浪中,长期以来,关于吉普赛人的民族起源,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就目前来看,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吉卜赛人来自于古代印度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中南部的印度河口。既然吉卜赛人极有可能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北部地区,那么为何他们会离开故土,踏上了流浪的慢慢旅途?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记载,很多学者对于吉卜赛人的迁徙原因有着种种的猜测,现在学界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突厥人的大举入侵导致了吉卜赛人的流徙。据记载,10世纪中叶时印度政治分裂犹如一盘散沙,丧失抵御外族入侵的能力。而恰好在此时,中亚的突厥穆斯林在加兹尼建立了加兹尼王朝,其苏丹马哈茂德曾经17次远征印度,大肆烧杀抢掠,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们被迫到处逃亡。后来整个旁遮普纳入了加兹尼王朝的版图。至古尔王朝时期,北印度地区又遭受了悲惨的屠戮,对于多姆人来说流浪逐渐成为了生存的手段。那么,很有可能,现代吉卜赛人的祖先自此便开始了没有终点的流浪生涯。

吉卜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便是以家族或是以部落为单位到处流浪。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随遇而安。最早流浪的吉卜赛人主要靠步行或骑马浪迹天涯,有的地方也出现过驼队的形式,他们每到一个栖息地就安营扎寨,住在帐篷里。大概在9世纪初,便于随地驻扎和装载生活用品的马拉大篷车开始奔波于城镇乡村。在吉卜赛人迁移的过程中,总是部分定居,部分继续流浪。

吉卜赛人流浪的历史也是不断遭受迫害的历史,是一部辛酸血泪史。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就会伴随着强硬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他们进行限制、驱逐,甚至是屠杀。“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各国的大民族主义者强调国家的纯一性,对于少数民族进行排斥,而处境本已十分不幸和遭受歧视的吉卜赛人则进一步遭到迫害”。最早反对吉卜赛人的法令是1471年瑞士的卢塞恩市议会制定并通过的,它禁止吉卜赛人在其联邦领土内逗留。从此时起,各国相继发布一系列条令对吉卜赛人进行驱逐,反对流浪的法律条例接二连三地被制定出来。

进入20世纪,吉卜赛人遭受的苦难有增无减。希特勒时期,有50多万吉卜赛人因种族迫害而死于集中营和劳役工厂。但在历史学家的描述中,他们往往只被归入“非犹太人”一类,而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重视。战后,中东欧国家加大了强制安置吉卜赛人的力度,因为他们迁徙的习性被视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一些中东欧国家对吉卜赛人妇女强制进行节育,一些国家则不允许吉卜赛人小孩在普通的小学受教育。

苏东剧变后,欧洲的反吉卜赛人情绪爆发。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乌克兰和前南斯拉夫,都曾发生过对吉卜赛人的系统性迫害。随着铁幕降下,吉卜赛人由东欧迁徙至西欧,媒体时有所谓“吉卜赛入侵”的报道,在公众中造成恐慌。为此,西欧国家政府常常采取集体性遣返的方式加以应对。

许多年以来,吉卜赛人散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艰难而又顽强。但是,不论身处何地,他们始终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局外人,生活在当地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无尽的苦难。目前,一些国家已废除了对于吉卜赛人的不公法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呼吁人们以一种公平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吉卜赛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吉卜赛人的歧视始终存在。一直以来,为什么吉卜赛人饱受歧视和迫害?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条原因:

首先,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受到非吉卜赛人的排斥。吉普赛人大多是文盲和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所以多从事传统的服务性行业,而且保留着传统的谋生方式,如卖艺、看手相等。自古至今,人们总是将吉卜赛人等同于小偷,认为他们手脚不干净。历史上,流浪的吉卜赛人流离失所,备受欺凌,以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生存也情有可原。最重要的是,在吉卜赛人的价值观念中,偷盗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它只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一项职业。流浪的生活给予了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即便是小偷小摸,那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会有道德上的负罪感。虽然他们不受现代社会道德法律的约束,但是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部落内部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部落的传统方式生活而已。小说《吉卜赛人部落》中,小偷乌伊从村外偷了只小猪回来,酋长看见后责备了他两句,却也没有处罚他,而部落中与别人私通的女人则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吉卜赛人有着自己的道德评判体系,杀人、奸淫是严禁的,而小偷小摸则被首领所默许,窃贼无需感到愧疚和自责。

另外一个原因是,长期居无定所的吉卜赛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牢牢地坚守着这种价值观念,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无论迁徙到何地,他们顽固地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避免受到所在国主体民族的影响和同化。时至今日,吉卜赛人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但不论是已经定居各国的吉卜赛人,还是依然处于流浪状态的吉卜赛人,他们始终游离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脱节。他们秉持特殊的习俗和价值观念,入乡不随俗,形成与当地社会隔绝的状态,造成外族对他们的误解。

许多国家采取措施使当地的吉卜赛人融入到各国的主流社会中,让他们放弃流浪、放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统一体中的一员。但是,吉卜赛人往往不愿接受当局的安排,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譬如教育方面,吉卜赛人的生活方式导致民族成员文盲率居高不下,他们有一套部落内部的教育体系。各国所采取的同化教育政策,使得吉卜赛人拒绝接受现代教育,学习别国文字,而他们意识到不识字更能保持他们的特色和独立性。“欧洲的教育制度一下倾向于高扬主流文化而抑制少数文化,制度本身就体现着主流文化的精神。”在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保存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招致了各国当局和非吉卜赛人的反感,认为他们是食古不化的落后民族,不可能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将世界上先后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归结为30余种文明形态,并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归纳了三个主要模式,分别是希腊模式(文化统一,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统一为主,夹杂分裂的大一统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辨识的统一文化却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型模式)。按照这样的划分,星罗棋布于世界各地的吉卜赛人群体无疑是离散型模式的又一个典型的模板。同是饱受磨难的民族,人们惊叹于犹太民族的智慧,醉心于犹太文化的灿烂,对于吉卜赛人却是永远的横眉冷对和无尽的鄙视驱赶。我们感受弗拉明戈舞的力量,享受吉卜赛音乐的独特魅力,欣赏充满吉卜赛风格的时装表演,沉迷于神秘的吉卜赛爱情魔法游戏。我们一边被吉卜赛文化的神奇与浪漫所吸引,另一方面却又对于吉卜赛人嗤之以鼻。

参考文献

[1] 赵锦元.吉卜赛民族与文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 郝时远,赵锦元主编.世界民族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 [英]阿诺德·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罗马尼亚]扎哈里亚·斯坦库著.毛彩琴译.吉卜赛人部落[M].作家出版社,2006.

[5] 阿里·阿莱伊西著.黄觉译.欧洲的吉卜赛人:一点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02).

[6] 郝时远,赵锦元主编.世界民族与文化·欧洲篇[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4.

作者简介:马妍(1989-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吉卜赛人苦难流浪
流浪
跟踪导练(三)(2)
流浪的歌
跟踪导练(4)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跟踪导练(四)2
遇见一只流浪猫
吉卜赛人四处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