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对渤海大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
2014-08-21裘胜刘琳裴媛刘子敬
裘胜,刘琳,裴媛,刘子敬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日趋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再加上各种各样的主观因素,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呈现出令人堪忧的趋势。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类疾病正向年轻化、恶性化发展。有数据表明,到2030年,中年以上人口的死亡率将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死亡人数从500万增加到1 700万,而这其中的1/3是早亡的中年人,而这1/3中的绝大多数是教师等脑力劳动者。因此,将目光投向高校教师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医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提高高校教师健康水平提供可行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从2002年开始,王兴林等人先后在《体育学刊》和《北京体育大学报》上发表关于山西省科教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科教工作者群体的身体健康总体情况不容忽视。科教工作者平均工作时间长,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咽喉炎等慢性病症上,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提出改善科教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对策。2004年,杨金田等人对河北省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河北体育学院学报》上,此文通过对以往病史、个人生活史、工作强度及工作条件进行问卷调查,对河北省教师健康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为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供理论依据。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葛新《北京高校青年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研究》硕士论文,把研究对象锁定为北京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人群,了解其身体健康以及体育锻炼参与的情况,并结合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刘一平在《高校高职称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提出影响教师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识淡薄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再加上时间的变迁,这些研究成果只能反映较早的其他地区的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不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辽宁省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为反映辽宁省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进行了此次调查,针对出现的健康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保证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数据的相关分析
渤海大学2013年在职教工共体检1 187人,其中男性543人,女性644人,检查出异常人数为404人。2012年共体检在职教工1 177人,其中男性540人,女性637人,检查出患病人数为412人。这两年的体检人数没有波动,而患病人数2013年较2012年略有下降,患病人数比例由2012年的35.02%下降到2013年的34.04%。(见表1)
表1 2012年、2013年教师体检情况统计表
渤海大学教职工体检项目分为四类:B超检查、X光胸透检查、生化检查和内科检查。B超检查主要是针对人的肝、胆、肾、脾总体状况的检查,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疾病和女性的子宫、卵巢、宫颈等方面的检查。X光胸透检查主要是利用X光透视胸腔,可能筛检出的疾病有肺结核、肺肿瘤、水胸、气胸、支气管扩张、气管扩张、心室肥大等。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饮食习惯问题,在生化检查和内科检查体检项目中尤其着重检查“三高”问题,即,包括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压的检查。
2010年,患高血压的占15%、患脂肪肝的占6%、患甘油三酯的占4%、患血糖增高的占3.5%、患胆固醇的占2.5%、患胆结石的占1.21%、患肾结石的占1.16%,在渤海大学教工检出疾病排前7位。
2012年,甘油三酯增高的占10.62%、胆固醇增高的占6.46%、检查出脂肪肝的占7.31%、空腹血糖升高的占5.46%、患高血压的占3.99%、患肾结石的占3.06%、患胆结石的占1.53%,是在渤海大学教工检出率排前7位的疾病。与2010年相比,所患主要疾病无明显变化,高血压的患病比例有显著的下降,但血糖、血脂有较为小幅的上升。
2013年,甘油三酯增高的占12.47%、胆固醇增高的占1.61%、患脂肪肝的占4.21%、空腹血糖升高的占3.62%、患高血压的占2.86%、患肾结石的占1.94%、患子宫肌瘤的占1.51%,是渤海大学教工检出率排在前7位的疾病。与2012年相比较,所患主要疾病新增子宫肌瘤这一妇科疾病,同时肝、胆结石和胆固醇的患病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纵观2010年~2013年的教工体检报告,可以看出:甘油三酯增高的患病比例有所增长,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上升趋势,而在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方面,教职工已经有所注重,其发展成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他比较突出的病症,如脂肪肝,也引起了教职工的普遍重视,三年的体检数据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过三年的健康检查,在高血压、高血糖数据指标上,教职工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饮食方面已经有所调节。但是在甘油三酯相关的摄入量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显然还没有关注到。所以在这三年的体检数据中呈现明显的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三、影响高校教师身体健康因素的分析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营养过剩、肥胖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现代文明病”正在逐步递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一项全球调查表明,全球约有1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发生率高达70%,已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高校正是高级知识分子密集地,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影响高校教职工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即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影响。
1.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的结构、生活的习惯、运动状况、心理因素等主要方面。由于自身的因素影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作息安排以及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任何一方面安排不当,就容易使身体产生不适,长时间不注意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第一,饮食结构。部分一线教职工由于早上上课时间紧,经常不吃早餐,中午随便糊弄,只留晚上一餐大补。三餐饮食摄入不均衡,饮食结构不合理。正因为注意到平时的食物摄入结构的不合理,很多人就误把营养和健康等同来看待,以为多吃点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就可以补充平时缺少的不合理的食物摄入。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很多教职工一味地追求高营养的食物,从而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等疾病的高的患病几率的产生。很多血压、血脂方面的病症都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所导致的。
第二,生活习惯。教职人员属于脑力劳动者,其工作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烟、酒的危害虽然很多人都对其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但是很多情况下,多会寄于烟和酒来舒缓压力。抽烟有时已经形成部分教职工思考的一种辅助,或者在一定工作完成之后,会有很多人选择通过饮酒来放松舒缓压力。除了抽烟、喝酒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人员作息不规律,工作堆积经常熬夜等现象。不好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所以,我们提倡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运动情况。正因为高校的教职工多属于脑力劳动者,所以平时大多不注重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工作,静坐时间比较长,很少进行室外活动。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紧凑,平时没有单独为运动所准备的时段,晚上下班之后,多直接休息,大部分不会去户外运动。
第四,心理因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步伐逐渐加快,效率的提高,竞争的激烈,使得相应的心理负担也在随之递增。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焦躁、烦闷、失眠、抑郁等症状,很容易一点点积累进而引起身体不适,从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随着季候的变化,自身身体状况的改变,很容易出现焦躁、烦闷等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时,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增大,往往会导致身体不适状况更加凸显。
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自于工作上的压力,还有就是自我提升的需求。第一,工作上的压力。高校教职人员工作强度一般比较大,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大。一线教师平均每天下来,少的有两课时,多的有可能达到四五课时或更多。其他办公室人员,基本上属于全天制坐班守时工作。除了正常的本职工作之外,近年来我国高校还开展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时之间出台很多相应的改革制度和措施。这一制度上的改革加剧了教职工的危机感,工资也多成为绩效工资,同事之间明显存在着竞争意识。工作能力上的表现,决定了工资的多少,还有可能决定去留的问题。所以在无形之中,教职工的竞争关系也在加剧,所以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下不得排解,就很容易出现身体上的一些状况。
第二,自我提升需求。除了本职教学工作任务之外,还存在着一些科研任务以及职称评定的需要。教师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不仅仅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有一些是学校等机构安排的工作任务。职称的评定,是所有教职员工的长期奋斗目标,每位员工都会为评定职称而不断努力。一线教师,尤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物质文化生活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知识体系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应的就会不断地学习深造。如果固步自封,不仅在研究方面会没有多少进展,而且在课堂上也会单调、枯燥,与现实缺少联系。所以在自我提升需求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身的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就会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稍严重一些,就会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
四、优化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对策
通过渤海大学1 000余名教职工身体健康的检查报告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的总体健康状况一般,与健康状况相关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日常饮食等方方面面。针对以上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培养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逆境和挫折的时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着工作、生活、家庭、事业方方面面的压力。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职称评定、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给教师带来了很多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培养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乐观泰然地面对生活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当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要及时和家人、同事、朋友进行沟通,取得别人的帮助、理解和支持。要积极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和处理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热爱本职工作,有责任心和爱心,建立健康合理的人际交往模式。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饮食方式是产生“三高”问题的重要诱因。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而言,尤为重要。首先,应注重饮食的平衡,保证睡眠。少吃过甜、过咸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注重三餐的营养,忌烟限酒,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不吃生冷、过酸、辛辣的食物。注重烹饪的技巧方法,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多样化,降低脂肪的摄入,减少高胆固醇、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不暴饮暴食,偏饮偏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任意延长学习和工作时间。其次,应合理调节和安排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高校教师应多多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闲暇时间可以和家人、朋友爬爬山、散散步,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愉悦身心,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感情,而且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加强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心情,可以舒缓压力,使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交流感情,融洽同事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使人心情愉快,做事充满干劲儿。高校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是相对容易开展的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体操、太极等等。可安排在早晨或傍晚活动。中老年教师不要选择一些比较耗体力、技术复杂、激烈的运动,可选择一些运动量不大、简单易学的项目。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交流感情,而且可以释放工作压力,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生活。多运动,多走动,改变静坐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预防“三高”的产生。
4.加强医务监督。高校医院每年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方面的检查,实行健康跟踪服务,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1]王兴林,李宏印,霍科科,等.陕西省科教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调查[J].体育学刊,2002,(5):45 ~46.
[2]刘一平,李跃平.高校高职称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11):20 ~22.
[3]杨金田,杨银田,刘秀功,等.河北省教师健康状况体质调研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2):27~29.
[4]周彦.开封市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谈亚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危害[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26~28.
[5]卢元镇.中国知识分子健康与体育参与状况评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4.
[6]吕敏,吴晓声,章耀华.高职院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