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历时研究
2014-08-21黄玮莹颜小英
黄玮莹,颜小英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历时研究
黄玮莹,颜小英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重视,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一组英语专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进行三次语用测试,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其语用能力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总体语用水平不高,但呈缓慢发展趋势,有少数进步较大;在不同的语用成分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不同步;语用理解方面起步较高,且普遍比产出性语用能力强。
英语学习; 外语语用能力; 英语专业; 历时研究
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研究是中介语语用学的重要内容。Bardovi-Harlig 明确提出(二语)习得语用学的概念[1],以肯定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二语习得语用学的研究应包括研究语言任务类型、语用测试、语用发展及语言环境的影响等方面[2]。 中介语语用学中的语用习得研究主要分两种研究思路:(1)历时研究:一般以一或几种言语行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同一个或一组学习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记录其语用发展情况[3-4];(2)共时研究: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同时收集其语用能力发展的数据后进行比较,以探讨各因素对语用发展的影响[5]。大部分的历时研究在实验设计上有语用教学介入,即探讨显性或隐性语用教学对学习者语用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是语用教学研究,而非语用习得研究[6]。 而以研究学习者语用能力习得为目的的语用习得的历时研究还相对较少。另外,已有研究中考察语用能力的成分多限于某种言语行为,学习者多在二语环境下学习。 无论是共时还是历时研究都表明学习者的中介语语用能力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变化过程。要深入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还需要从更多的方面测试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从习得的角度进行历时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同一组学生两年的英语学习进行跟踪调查,以探讨在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情况,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 随着英语学习的推进,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整体上有没有提高?
(2) 学习者在不同的英语语用能力成分上的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轨迹?
1.2 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受试是某大学57名英语专业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45人。所有学生在入学时都参加了一次英语水平测试(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和一次英语语用能力测试,测试在日常英语课堂环境下实施。两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后,受试者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6.5%,并于第三、五学期初分别接受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英语语用能力测试。三次语用能力测试采用同样的试卷,以保证几次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1.3 研究工具
语用能力测试方法主要有:选择性话语填充、书面话语填充、 听说话语填充、 角色扮演、 自我评估等方法[7]。 本研究采用的英语语用能力试卷是Roever 和刘建达设计的选择性话语填充试题[8]。测试的语用成分包括习惯用语(12题)、对会话含义的理解(12题)和请求(12题)、道歉(12题)这两种言语行为,共48个题项,每题2分,测试时间为50分钟。该测试的信度在相关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在可接受范围内[9]。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中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的英语水平测试,平均分约40分,标准差为10分;经过两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学习者参加了全国统一的英语专业四级测试并取得较好成绩,平均66.7分,体现出了总体英语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了探讨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发展情况,研究者着重对三次语用能力测试进行分析。
表1报告的是三次语用测试总分的描述性数据及重复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从中反映出学习者语用能力总体发展情况。
表1 语用测试结果
从表1的数据来看,学生们在大一时进行的语用测试结果与后两次测试的结果总体上有显著差异(p<0.01)。学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的英语语用能力总体呈发展趋势。单因素方差post-hoc成对比较分析显示每学生每两次测试结果之间都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是在第一学年还是第二学年,学生的语用能力都持续发展。但是从学生的得分来看,学生的总体语用能力偏低。
为探讨学习者的不同语用成分的发展情况,研究者对各语用成分的得分也进行比较。表2报告的是学习者在三次语用能力测试中的习惯用语部分的得分情况。
表2 习惯用语测试结果
如表中数据显示,学习者在习惯用语模块的得分并不高,平均分为13~14分左右(总分24分),但是,从总体趋势上看,对习惯用语的掌握还是有所进步。习惯用语是一些较固定的语块,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会接触到更多的习惯用语,因此,在这方面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进步。Post-hoc成对比较分析显示第一次与第二次语用测试的结果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96),第二次与第三次的测试结果之间也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3),所以学生的习惯用语的学习总体进度较缓慢。
表3报告的是学习者在三次语用能力测试中在理解会话含义方面的得分情况。
表3 会话含义理解测试结果
学习者在会话含义理解模块的得分高于在习惯用语模块的分数,即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学习者对会话含义的理解能力比对习惯用语的使用能力都更强。这可能是正面的语用迁移所导致的结果。语用特征在一语、 二语和中介语之间出现的对应频率或百分比的相似性可以用来决定语用迁移是否出现。英语与汉语的会话含义在语言表达和语境上有较多的相似点,学习者很可能是从母语的类似情境推断会话含义。正因为有了母语的铺垫,起点较高,学习者在两年的学习中对会话含义的理解的进步则不明显,如表3所示,三次测试的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4报告了学习者在言语行为(请求与道歉)部分的得分情况与比较结果。
表4 请求与道歉测试结果比较
与前两个语用能力成分相比,学习者在这一部分的得分总体情况不理想,平均分水平(总分48分)远低于在前两个模块中的表现。这也反映出学习者在言语行为方面的发展较另外两个语言成分的发展为缓慢。而从两年英语专业学习前后的纵向比较来看,学习者三次语用测试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即学习者在言语行为方面的能力会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3 结论
本研究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同一组学习者在两年英语专业学习前后的语用能力发展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总体上有所发展;在不同的语用模块上,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不同步,其中,语用理解的发展先于其他语用成分,之后没有显著的纵向发展;从产出性语用能力看,学习者在习惯用语、请求、道歉等言语行为方面虽然起点较低,但是都有显著进步。因此,学习者在外语环境下的语用能力呈缓慢发展趋势。在当今英语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水平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水平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但是,学习者样本可能对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考虑学习者样本的个体差异,并深入研究学习者个体语用能力发展的轨迹,探究其语用能力发展的动力[10]。
[1]Bardovi-Harlig, K. Exploring the interlanguage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A research agenda for acquisitional pragmatics[J]. Language Learning, 1999(49):677-713.
[2]Bardovi-Harlig, K. Developing L2 Pragmatics[J]. Language Learning, 2013(63):68-86.
[3]Barron, A. 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Learning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in a Study Abroad Context[M]. Amsterdam: Benjamins, 2003.
[4]Naoko Taguchi. Contex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2.
[5]Roever, C. Testing ESL Pragmatic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Web-Based Assessment Battery[M].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05.
[6]卢加伟. 国外二语语用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 2013, 36(2):206-211.
[7]Kasper, G., & Rose, K. R. Classroom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G. Kasper (Ed.)[M].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刘建达. 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4):259-65.
[9]刘建达,黄玮莹. 中国学生英语水平与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J]. 中国外语,2012, 9(1):64-69.
[10]卢仁顺.语用迁移研究述略[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76-81.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nglish Majo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HUANG Wei-ying, YAN Xiao-ying
(FacultyofForeignLanguages,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Languag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ubject in English educ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group of English majors’ pragmatic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2 y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keeps growing gradually, though the average competence remains relatively low, with only a few exceptions; they show higher competence of pragmatic comprehension than production, which implies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English learning;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 English major; longitudinal study
2014-01-05
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语语法水平与外语语用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实证研究”(YY1201)和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黄玮莹(1983—),女,江西横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玮莹,颜小英.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历时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170-172.
Huang Wei-ying,Yan Xiao-yi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nglish majo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competence[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2):170-172.
G642.0
A
1674-3512(2014)02-01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