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08-21陈佳佳贾洪岩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

陈佳佳 贾洪岩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00)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并充分掌握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规律,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引导,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和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学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可方便接入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享受实时通讯的便捷。另外,新媒体以声像叠加的双向传播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增进了受众对信息的有效记忆,加之其集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

2.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新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不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亦是一把双刃剑,其主流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但在很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必须充分分析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利弊作用,掌握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规律,趋利避害地推进现代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健康发展。

2.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2.1.1 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渠道开放,信息来源广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家庭和学校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所传播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大学生了解了宇宙中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新奇现象。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新媒体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2.1.2 丰富学习资源,汲取先进观念。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培养了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搜索并获取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等不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丰富知识和阅历,并且可以学到很多科学文化知识,汲取很多先进的思想观念,比如一些媒体开办的“寰宇地理”、“科技长廊”等专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媒体,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比如一些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的建立,大学生可以更便捷、更快速地答疑释惑,这种高效的知识汲取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

2.1.3 提高交流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跨地域、跨层级的全新通讯方式。如今的大学生可方便地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交流工具与外界进行沟通。它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个性较内向的人在现实世界里,不易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展露出来,借助网上交往的隐匿性可以把情感、内心世界与大家一同分享。

2.1.4 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其是集音频、动漫、视频于一体的娱乐休闲活动,健康的娱乐节目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影像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对情感、新鲜事物的需求十分强烈,但面临学习、考试、工作、生活等压力,新媒体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1 影响学习态度。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如今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在应对传统教育考核时,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走捷径”心理。在网上,只要你肯付费用,就有人帮你做作业、代写论文等,在网上,简单搜索,就可以获得各种应付考试的软件、题库甚至作弊“技巧”。另外,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过于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渐渐忽视问题产生,放弃思考、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时,媒体高度形象化的传播方式,又容易引导大学生用“看”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而排斥“想”。若高效教育还是以应试制度为主,那么在如今新传媒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很可能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

2.2.2 冲击道德观念,背离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新兴媒体消费过程中,很多个性的、时尚的、通俗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潮流,他们追韩剧,听摇滚,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在消费观念上,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攀比现象。开学初,手机、电脑、相机成为大学生开学必备的“新三样”,这成了不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仍将大部分生活费花在网络游戏中,并沉溺其中。受新媒体的影响,诸如尊重父母的劳动、勤俭节约、真诚奉献等传统道德观念正在淡化。

近年来,大量网络语言的使用对传统词语造成了冲击。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颠覆,致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陌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每况愈下。而且,由于经常用电脑及手机打字,很多学生出现了不会写字的现象。另外,当今媒体信息大多未经严格审核,以讹传讹,捏造事实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大学生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受不法分子所蛊惑。

2.2.3 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新媒体对最早接触它的当代大学生影响深远,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登录微博、查看信息、浏览网页,同学间互发信息、微信,成了所谓的“拇指族、微博控、微信迷”,导致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业。不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到了“三不”状态:不记忆任何数据、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浮于表面,影响知识能力的提高。

2.2.4 价值观偏离。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关心什么问题,关心的程度如何,对于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网络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功利性和实用性,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在网上有悖于自己现实道德标准言行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虚拟社区缺乏法治的约束,缺乏现实道德的制约,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缺乏现实社会中的真诚,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的情境中,不利于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3.应对新媒体影响的对策措施

3.1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诸多网络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免受非法和有害内容的伤害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当前,网络立法工作远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在阻止网络犯罪方面尤显滞后。为改变新媒体目前处于的管理依据弱或无管理依据状态,一方面,政府很有必要对新媒体的相关制度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各大高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校纪校规,不让不良文化之风吹进校园,严禁校园内的不良信息传播。

3.2 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

对新媒体进行信息环境优化,是为了发掘新媒体存在的积极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优化信息资源。如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监管网络信息安全,说明国家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急需优化当今新媒体信息环境。

高校应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宏观管理,在校园里形成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例如建立官方宣传微博,传递正面信息,弘扬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官方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如上海市带头建设的“易班”平台,融学生交友、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传播等各大功能于一体,给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健康、全面的信息平台。

3.3 树立正确的导向

新媒体具有导向功能,因此需坚持树立正确的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网络的有用性,端正他们的兴趣指向;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提高他们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技能培训、课外兴趣小组、网络知识竞赛、网上新闻调查、网络第二课堂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使用网络的水平和技巧。此外,高校工作者需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重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许多高校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采用新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有些高校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趣味体育竞技,不但吸引手机族、电脑族离开手机电脑,还让他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3.4 提高大学生能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媒介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关键。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要加强对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针对性地提高信息选择能力,筛选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删除有害身心健康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应强化自主和自觉使用媒体的意识,对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选择,避免沉溺于网络,确保自己能够平衡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注重培养较高的媒体素养和媒体意识。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能够从被动接受信息或逃避媒介,变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取舍,勇于面对,积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丰富信息和传播优势正确应用传媒,从而更多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的积极健康影响。

[1]江林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参与[J].中国记者,2010(12).

[2]高振平,沈中禹,王敏.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应对媒体影响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柯锦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利弊效应探析[J].理论探讨,2012(1).

[4]常玉华,宋杉岐.当代大学生与新兴媒体[J].教育研究,2008(5).

[5]孔国庆.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6]朱健强,曹振玲.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7]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8]刘娟娟.媒体影响下教师体罚学生的教育人类学考察[J].基础教育,2008(9).

2013年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