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建设工作浅析
2014-12-31龚丹
龚 丹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0431)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载体——教材和教材开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提高师资水平、确保教学质量的特殊重要性。中等职业学校立足地方经济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势在必行,需坚持和落实。同时,校本教研为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校本教材开发理念
校本(schoollbase)强调的是“以学校为本”,即以学校的具体目标为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1]。校本教材的开发力争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编写符合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体现以应用为主线,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以此为目标;同时要求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集中体现“任务引领”理念,以此为教材编写原则;力争培育和发挥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创新意识和主体作用,并以此为抓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不同于本科类学科型、研究型学校,近年来,一直强调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并“零距离”上岗。虽然“零距离”在我看来只是一种目标,但这充分体现,现代职业院校必须紧贴行业特色、紧跟行业技术转型,为一线技术蓝领提供人才资源。在此背景下,地方或国家统编教材技术更新反应不及时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反,职业院校尤其是行业内学校敏锐快速的反应为校本教材建设提供了可能,也为新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组织架构、计划与机制保障
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校本教材的建设在职业院校体系中呈现从探索到成熟再到理智的阶段。从前面所讲述的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模式不同于科研型院校时,职业院校的教师擅长技术、关注一线的特点,让老师能以较快的速度认识到技术的转型,将技术与知识点转变成教学内容,但教材开发推广的滞后性和适用却给教师积极性带来较大影响,校本教材建设势在必行,校本教材开发后就地应用的特点也消除了教师的顾虑,而一套专业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校本教材开发有序推进的基础。
1.建章立制,专业引领。
“学历+技能+素质”的育人模式是现代职校的办学宗旨,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本教材建设管理文件草案,围绕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管理文件,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调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中职学校,可以由学校领导和高级讲师等业务骨干组成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分别组成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小组,负责教材的统筹规划和操作部署。引导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讨论,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各自专业发展形势及课程需求,提出教材开发建设申请,报送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经审核、立项,与校本教材编制负责人签订任务书。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围绕领导小组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及措施的推进细则,做到责、权统一,有序推进,每本校本教材落实或聘请一名学科专业带头人或企业专家,负责主审并给予指导,鼓励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研究领导小组、骨干教师作用,组织专题研讨与交流。对编写教材进行登记评定,评审工作包括审核校本教材纲要、教学指导、编写的规范性,课程实施形式,课程实施意义,课程实施价值,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等。
另则,校本教材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补充地方统一教材在专业领域的滞后性,整个校本教材的开发周期不宜超过半年,否则内容的滞后无异于失去了校本教材建设的一部分意义。
在校本教材激励机制上,除了做到成熟一本、发展一本的方针外,还需制定合理的经济激励机制,比如:给予初稿津贴、定编教材奖励、主审或评审津贴等。
2.紧贴行业,企业调研,专家参与。
校本教材建设是学校为培养企业岗位所需技术应用型人员的基石,行业企业的改变和转型是校本教材内容建设的风向标。在建设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编写者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到企业了解、调研,并制定出校本教材建设所需的相关内容,再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教材编写。其中有以下关键点:①教材开发围绕企业行业相关技术转型导致统编教材知识点缺失;②新技术的特点掌握在行业内少数企业或骨干技术人员手中,找对切入点只是第一步,教师下企业了解是校本教材内容编写的基石,一切凭空想象的工作任务是对技术和知识点的扭曲,空中楼阁不仅不会让学生掌握到新技术,反而误导学生的知识结构。
3.动态管理,有效实施,不断完善。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实施。学校在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目标与方案。比如《印刷初级工实训教程》,结合我国印刷工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平版印刷工(初级)操作技能鉴定内容和要求,同时结合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容和要求设计成若干教学模块,分小组进行实践教学。采用一人主教校本,其余教师课堂中进行基础渗透,从实训使用效果看,能有效帮助学生规范地掌握操作要领和动作,使得该专业学生考证合格率每年达到95%以上。同时重视组织师生与外界的交流与展示活动,始终坚持“四结合”,即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师与专家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展示空间,表现为:利用校本教材项目案例、实验设备和实训材料为校内外活动印制书籍、画册、台历等,使学生在技能实践中累积和成长。《数字书刊制作案例教程》以目前上海新闻出版学校所在行业发展的最新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据《数字排版技术》课程标准,通过多个典型数字书刊制作项目案例讲授,进一步对接数字出版产品制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使学生在参考学习时能更加符合中职学生认知和行为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和企业专家的建议下,教学实施教材以互动电子教材的形式展现,其呈现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书刊制作的范例;由于教材在数字化技术呈现手段上采用了丰富的富媒体元素,如音视频、全景图、360°旋转效果、超链接、弹出内容、幻灯片、动画、交互式信息图表等,还可以实现与数字出版物的交互,如发表评论、发送微博或者参与投票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效配合课程教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更清晰形象地认识到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习到最新行业技术。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校本教材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机会。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于教学中,对于不合理环节做出修改,每一次的总结都是一次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与职业资格证书过度“衔接”。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将“双证”的获得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大多数工种也都有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标志之一。而为了大幅度提高职业资格认证合格率,在编写与考证相关的实训类校本教材时,教材内容过度地定位成考证参考书,编写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应试教育和强化练习,虽然从最终效果看,考证合格率是上去了,但是对学生真正全面掌握技能还是持质疑态度。
2.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不合理套用。
现代职教理念中很多实训类校本教材和课堂早已摈弃了围绕介绍工具和菜单学习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教学实施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然而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校本教材开发应围绕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教材开发过程中案例的引用和设计并不是为了项目化而项目化,实训项目的设计应体现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项目或案例的设计是典型工作过程的体现,这就需要同时从“专业”和“岗位”的角度进行教材的编写。
3.关于校本教材的思考。
不同学校在其发展方向、文化氛围、学科教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校本教材融自然入了学校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学校课程创新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校本教材也可以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学校培养学生多方面特长发展的特色。以校本教材建设实训课程为例,主要涉及专业技术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操作训练为主,包括毕业设计、综合设计等),我认为:
技能实训类校本教材应注重内容连续性、项目实战性。比如:PS课程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生会较早地接触,而后续类似影视后期制作的时候其实也会用到PS技术制作背景、特效等,但是这种课程连续性却在校本教材建设中被忽略,甚至在老师的知识体系中也是缺失的,这样的校本教材与市场上普通的软件教材又有何异?
实践训练为主的实训教材要借鉴行业企业相关培训资料,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界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在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情况下,教材编写侧重相似工种不同技能方向的编写原则,与学校所属行业高度融合。
四、结语
校本教材是地方统编教材的有机补充,确保培养专业的基本规格的同时,依托本校的特色,培养出既符合规格又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是校本教材的意义所在。同时,校本教材的建设要坚持“成熟一本,发展一本”,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教师积极性,为校本教材开发稳步前进、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高教论坛,2012,3(3).
[2]丁云霞.中职校本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职教通讯,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