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合作性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2014-12-31董丽敏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教师

董丽敏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浙江 杭州 311265)

作业历来被视为“教学任务的延伸和补充”。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作业无疑是教学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此,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传统作业的不足之处

当然,传统型作业有一般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单个知识点的整理和夯实,能培养学生有效识记和解答题目的技巧。但是这类作业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略显不足。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历史与社会作业存在下列问题。

(一)形式略显机械。

传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往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中心,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但因现有教学实际和师资力量的局限,通常以现成的作业本、填图册为主要作业载体。而重复甚至机械的作业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过程重于封闭。

在作业设计上,传统历史与社会作业特别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缺少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体会社会生活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三)评价形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往往以非对即错的方式进行评价,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可以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的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所以要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元、变机械为灵活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合作型作业。

二、利用史料插图设计巩固型作业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它能巩固学生的既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绝不能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史料插图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效信息。学会识图、读图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书本中的这些史料插图或者其他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史料插图,利用他们之间的联系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操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把从插图中获取的信息与课本基础知识有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在教完玄奘西游取经的相关内容后,我利用教辅资料中的一幅插图设计了以下作业:

问题一:这幅图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史实?

问题二: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前身?吐蕃政权和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如何?该民族所在地区今日的行政区名称是什么?

问题三:图中的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这个国家今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和中国存在同样的困难,为什么?

三、利用农村生活环境设计调查类作业

作业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材,更要拓展深化教材;既要让作业与教材保持联系,又要让作业和教材保持距离。学生在进行拓展延伸类学习后,再回归教材、审视教材,必能加深理解,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对青少年而言,这种需要更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以“小课题”的形式,结合自己生活的农村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探索过程记录下来。调查类作业指作业形式突破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走出课堂,走入生活,鼓励并引导学生开辟历史与社会课外活动新渠道。在教学九年级“环境亮起了黄灯”后,我布置了一个关于我村环境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村环境问题的调查,对当地环境状况有一个总体了解,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学习行动中。

1.水资源情况如何,肉眼观察为主,注意河流是否存在污染,并查找污染源。(如造纸厂、印染厂、化粪池、垃圾堆等)

2.走访调查居民饮用水的来源。(如:国家自来水、自家井水、村里水库集体用水等)

3.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建议。

要求:

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一起调查,分工协作。联系中考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理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2.调查水资源情况,要求具体化,介绍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防治,可以充分采用调查对象的真实感受作为第一手资料,分析目前农村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需学生深入了解,最好列举数据,用数字证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发挥创新意识,希望能为污染问题提意见,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

5.形成政治小论文,有老师的评注,最好有照片、具体事例等一些实物资料。

再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周朝礼乐制度、宗法制”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本村宗祠建设的社会调查活动。

四、利用时政热点设计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一种开放性的新型作业,通过学生的研究完成相应作业。但合作研究型作业的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同时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和家庭资源,以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媒体搜索等方式开展,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如在教学“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内容后进行合作实践型作业题目设计:

现实:目前,日本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否认侵华,右翼分子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反思:(1)请搜集日本侵华证据。

利用网络、书籍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利用河上镇史料、当地历史遗迹(如凤坞村原县政府“老洋房”)、当地年迈的老人(幸存的细菌战受害人等),收集萧山区河上镇的抗战史。

(2)想一想:为什么日本政府至今否认侵华?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该题以热点时政材料作题干,旨在让学生运用史实材料解决问题。此题仅用书本知识回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和地方人文历史,了解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新动向,然后以历史的真实予以揭露,突出爱国主义情感。

此类题目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施教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社会、善于发现社会热点和《历史与社会》学科之间联系点的眼睛。这个世界不是缺少这些作业设计材料,而是缺少发现材料的眼睛。比如利用当今的热点话题钓鱼岛,我们可以联系书本知识,设计如下合作性作业。

热点材料:共同社5日报道,日本政府已经与“尖阁列岛”(即我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土地所有者”就“购岛”事宜达成协议,并将于近期签订买卖合同。

1.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日本的这一“购岛”闹剧,该作何回应?(这一问的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2.请你列举史实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问的设计是对我国钓鱼岛相关历史的整理,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史料、电脑、教科书等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3.根据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你觉得钓鱼岛事件的发展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一问要求学生对事态的发展作预测,但又不能胡乱猜测。必须根据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与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为依据,做出正确的预测。当然,该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书本相关知识和电视新闻做出不同的预测,但老师在评价中必须以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对于那些过于偏激的预测要适当纠正。)

五、利用地方风俗习惯设计手工型作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大多是讲述华夏文明,通过书本中的插图、文字和补充的课外材料,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观。在城市,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第二课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或别的场馆,拓宽知识面,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但在农村,因为条件限制,学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所以需要我们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打造特殊的“第二课堂”。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有以书籍记载的形式保留的,有以文物古迹的形式保存的,也有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手手相交的手工工艺……我们发现那些被保留的、早已司空见惯的、地地道道的风俗习惯,就是农村初中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将它们与历史与社会有机结合,设计了独特的手工型合作作业。

在八年级综合探究“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我们并没有做一般常规的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而是利用传统节日,设计了一份手工型合作作业,并通过“吃”作为最后的评价标准。在清明节来临之前,我给学生的课外作业是学会做清明团子。经过半天的努力,我带着学生“批阅”他们做清明点心的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分工,和面的、揉团的、包陷的、烧水的。整个过程虽然有点乱,但笑声充斥整个教室。

反思:学生上交的作业也许不完美,都能积极参加。雷夫老师说:“‘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56号教室,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是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手工作业的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团队协作。它打破学生个体唱“独角戏”和师生间的紧张状态,实现作业的师生、生生互动,成立作业合作共享小组是提高作业有效完成率的有益尝试。因此,我认为作业过程远远比作业结果重要,情感的培养远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古人云:心灵手巧。我认为:多让学生动动手,解放了他们的双手,手巧了,心就会灵了。手工作业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学生,特别是情感方面。那次做清明点心,每小组都把最满意的点心端给老师。他们留给自己的不多,大家互相谦让。整个活动中,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外作业胜过四方教室的空洞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和育人目的,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六、评价合作性作业的策略

学生合作的实践成果是检测实践效果的最好凭证,实践成果包括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调查表、调查数据、调查研究报告、其他活动展示等。实践效果的检测可以通过学生口头汇报、书面汇报、成果展示等方式。并且,在学生展示成果时,可以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基础上再对成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传统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它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评价作业时,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形式,就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讨论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多向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有利于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学生自评,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

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我们要求学生用简要的几句话分析小结自己的作业,写在作业的旁边。对于学生自评,给予充分的鼓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敢于陈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自我分析评价,应抱着客观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成果,抱着关心、爱护学生的态度,注意学生的分析方式,探索其心理因素,以表扬、鼓励、肯定、帮助、改错、解答等融为一体的新教学观念实施教育。

如在学生学完“百家争鸣”后,让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给出一道题:“针对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引用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针对国外某些民族和地区存在冲突的现状,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叙利亚、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国的领导人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集体评议,走向创新之路的好形式。

评议一般是采取实物投影或放在教室“展览区”展览的方式展示同学的作业。先让学生点评,听一听大家的意见,作业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还不够,需要改进,力求讲出道理,教师可以做必要的引导及最后的分析点评。教师要高度评价有创新的作业,利用成功作业激发学生的欲望,对于一些进步快的学生的作业应充分表扬鼓励。教师还应该在集体评论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提出有利于改进的建议。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评述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其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这样能让家长更了解学生,让评价真正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扬长避短。

(三)变一次评价为多次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大多数学生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满意,而且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所以几乎每个学生一拿到作业本就翻看教师的评价。如果每一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呢?我尝试这样做:对学生的一次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即学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教师根据其正确程度与书写情况评定等级,作业发下去之后,学生修改,修改之后教师再次评价,如果学生修改正确,那么将重新评定等级。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多习惯,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

(四)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在过去的作业模式中,学生写作业总是很被动,对老师的批改也是担惊受怕,以至于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敬而远之。如何使学生从这种固有的写作业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沟通,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法宝。

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教师在本子上留下评分和批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话。遗憾的是,这种对话过于苍白。学生把作业本交给老师,教师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标上“√”“×”,评上一个潇洒的“优、良”或“A、B”就算完事。沟通来去只是简单的文本符号。其实,教师应该认识到:得到肯定是学生经过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写上点评,如写上我们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我们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的作业本就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天都盼望着看到自己的作业本,激动着教师给予的言语,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与沟通中得到升华。

作为科任老师,尤其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老师,平时本来就较少有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批改作业时的简短评价就变成了很直接的交流平台。这些表扬、鼓励也许对于那些学优、德优学生无所谓,他们有的是听到表扬的时候,但对那些相对调皮捣蛋和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则意义重大。或许他会因为你的一句肯定而喜欢上这门学科,或许他会因为你的一个鼓励而信心百倍,或许他会因为一个特殊的作业而记忆一辈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教学质量检测标准,学生的生活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可持续教学目标。

总之,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心愿。所以,历史与社会的作业设计要结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作业,“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变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为之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依赖、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合作性作业的过程中学知识、用知识、长才干、学做人,充分发掘潜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坦著.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3]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4]庞国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图书出版社,2003.5.

[5]张德功.怎样做好合作探究式学生分组实验.魅力中国,2009(10).

[6]雷夫艾斯卡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8,第1版.

[7]雷夫艾斯卡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8,第1版.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教师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我想要自由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