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要点研究
2014-08-21马从乾
马从乾
急性下肢栓塞在内科治疗中属于较为常见疾病之一, 由于该类疾病在发病期间较为迅速、时间较快, 如不尽快实施早期治疗, 会导致患者出现截肢现象, 严重导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因此对该类疾病应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了解患者患病情况, 其中女12例, 男18例, 年龄28~68岁, 平均年龄50岁, 病发时间最短7 h, 时间最长17 d。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诊断标准:无脉搏迹象、苍白、麻痹、运动受限、疼痛难忍, 诊断方法给予患者彩超检测,诊断患者动脉血管中内部情况, 患者病情可分为四级, 级别较为严重为第四级:肌肉呈现紧张、坏死、麻痹、患病位置出现脱皮水泡等现象;三级:运动受阻、时常出现麻痹、斑纹等现象, 二级:疾病部位知觉消失;一级:疼痛感较强、苍白、无力。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时全部实施彩超诊断患者患病情况, 诊断后对患者两边股动脉注射含量为0.9%生理盐水, 50~100万U尿激酶, 滴注时间应控制在20 min, 并中断使用导管向血栓底部进行探究, 使用设备辅助疏通, 60 min后出现血管影像, 动脉疏通后拔出管道, 如还未疏通应保留3 d动脉鞘, 在鞘管位置进行尿激酶滴注, 3 d换药量为500~600 U/h, 连续使用8 d。
1.4 评价标准 治疗评价标准分为, 治愈、显效、无效。治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症完全消失, 彩照检查患者血管内部血液流通顺畅, 内部无障碍物。显效:仍存在发白、麻痹等现象, 经彩超检查患者血管内部狭窄, 有少量残留物质。无效:治疗效果较差, 患者需要截肢、死亡。
2 结果
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30例患者早期诊断并给予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后25例患者痊愈, 3例患者效果显效, 1患者血栓复发,1例患者死亡。其中24例患者诊断较为准确, 同时30例患者中83.33%达到治疗标准, 部分患者治疗结束后, 由于接受诊断时间较为缓慢, 由于下肢出现素溶栓导致手术治疗失败,1例死亡患者属于心肌梗死而导致死亡。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并不困难, 其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病症以及彩超诊断可以对患者进行确定, 例如:运动受阻、无力、苍白、无脉搏迹象、疼痛感等。如出现动脉狭窄病变以及需血管变形的现象时, 此类现象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相关数据显示动脉栓塞手术治疗之前患者诊断正确概率为80%, 属于动脉血栓患者50%, 此外有20%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期无法确定诊断。血液流动缓慢、斑块爆破以及处于凝固状态都是属于动脉栓塞的原因, 其中还包含功能衰竭、流血、脱水等现象。栓塞发病较为隐蔽, 也会形成严重性疾病, 所以在治疗前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较为困难。
鉴别诊断与诊断方法重点分析, 可实施静脉、动脉流血图、磁共振影像、CT拍片、动脉影像等提高诊断准确率。多普勒血流图可以检查出受伤部位血流量;血栓中血管影像中显示动脉内部出现堵塞以及两边断裂。超声超声检测可显示动脉内部存在填充以及低回声物, 也检查血管内部是否存在动脉硬化等现象, 但只能进行有限诊断。
[1]李红, 张阳, 程志华, 等.介入溶栓疗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21):2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