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疾病腹部外科手术中的麻醉研究
2014-08-21王玉荣
王玉荣
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病症之一, 它是一种染色体遗传性疾病[1]。由于该病多为患者心肌不对称肥厚而导致患者心室变小进而影响患者体内供血, 同时多伴有收缩期二尖瓣向前运动(SAM)等特殊的病理, 因此, 对该病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围麻醉期的操作、维稳等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研究对象均为过去6个月在本院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合并HOCM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所有患者手术前胸部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血流出道梗阻症, 其中, 17例患者合并SAM, 16例患者伴有大量二尖瓣反流现象。所有患者的年龄6~76岁, 平均年龄 (39.5±21.2)岁 , 身高 (157±15.7)cm, 体重(52.4±22.4)kg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32例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在腹部外科手术前1~2 h口服美托洛尔以及舒乐宝, 并在手术前半小时注射吗啡(0.1~0.2 mg/kg)。合并HOCM患者自进入手术室起便对其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中心静脉压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左侧动脉置管处的有创血压等进行监测。麻醉诱导则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等根据患者各自的不同情况适量进行诱导。所有患者在插管后采用机械通气, 一般需在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三腔中心(7.5Fr)静脉导管。同时, 所有患者均要在术中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不连续追加丙泊酚、芬太尼等麻醉诱导剂。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例采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芬太尼、丙泊酚咪唑安定为诱导剂, 采用插管全身麻醉的合并HOCM患者在行腹部外科手术中效果显著, 且麻醉监测过程中血流平稳,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血流流出道疏通顺畅等。同时, TEE显示,12例患者为行二尖瓣同期成形术, 以及10例大量二尖瓣反流则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二尖瓣功能良好。
32例合并HOCM患者中, 仅4例患者在麻醉手术中产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室间穿孔与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2例二次开胸止血等不良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合并HOCM的患者最主要的病理就是室间隔厚不对称,进而引发患者左心室出血梗阻、心肌缺血、二尖瓣关闭不完全等症状[2]。而采用腹部外科术对该病进行治疗则主要是通过切除患者不对称的肥厚心肌, 消除左心室血流道梗阻、消除SAM症。但是, 由于合并HOCM病症的特殊与关键性, 同时手术中常有严重并发症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间穿孔、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二次开胸止血等突发情况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因麻醉管理的不当而导致患者丧失生命, 因此,选择科学严谨、安全高效的麻醉手段极为重要。
研究表明, 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够有效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 而且具有选择性, 它能够有效拮抗患者的神经递质以及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刺激作用, 进而有效使患者的心率与心肌收缩力增加, 促进血管舒张、支气管扩张等。同时, 它还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内脏平滑肌的松弛, 促进脂肪分解。因此, 在合并HOCM外科手术麻醉中选用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够在术中长时间维持深度麻醉状态, 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而且能够有效抑制患者心肌收缩, 保持并增加患者左心室的前后负荷进而消除左心室的流出道梗阻。
总之, 采用β受体阻滞剂辅以芬太尼、丙泊酚等麻醉诱导剂对合并HOCM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1]崔彬, 许建屏, 王巍, 等.心肌间隔切除术矫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及围术期治疗策略.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17(1):6-9.
[2]王学清, 刘英, 李颖.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麻醉策略.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7):138-139,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