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和成功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4-08-21李洁
李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尤其是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用心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学生的积极性却不高,反而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越练越差,越错越多。当今教育改革普遍呼唤教学的“情绪性”。在消极情绪控制下,学生的学习必然丧失自主性,导致学习的失败。因此,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无法同避的命题。
情绪对学业成果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情绪对注意力、记忆力、判断推理能力的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数学就是一种情绪的识别,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呢?笔者认为要从数学的文化层面、理念层面和设计层面,从不同视角、不同价值取向方面来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手段,走一条符合中国实情的数学教育改革之路。
一、回到生活情境中去
回到生活情境中去有两种含义:一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称为“做中学”的情境教育;二是设置模拟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把数学与情境结合起来,称为情境导人环节。学校教育是一种情境剥离的特殊场域中的教育,数学又是抽象的学科课程,所以回到生活情境中去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生活数学并不是生活和数学的叠加,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虽然小学生都学过统计,会看统计图和统计表,但是对于生活中的统计事件却很少能从数据中找出事物的规律。其实,时间、速度、平均数、近似值等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经验,许多数学知识不应用,就会感到数学离我们很远,学了也没有意义。实际上现代人必须掌握三种语言:交流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数学语言是现代人的核心语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数学语言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题解决学习。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学习方法是学校学习的基本方法。数学的练习题就是教科书、教师、专家设计好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突出方法、原理和模型,而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条件和问题是非匹配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的学习就是问题解决学习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功的愉悦情绪。
允许非形式化学习。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中国讲究算理,有口诀,这是中国文化造就的中国数学教学特色。而西方国家则采用非形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画、摆、数进行计算,两者各有利弊。书上的算理并不是判断题目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要允许非形式化的学习方式的存在,非形式化学习是创新思维的特殊表现。
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数学的声誉令人怀疑,它是专业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门……未来的教师在小学毕业时变得憎恶数学了……当他们回到小学执教时又教出痛恨数学的下一代。”培养解题能力是解决以上恶性循环的最佳途径。
解题能力的界定。解题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必须全神贯注于题目,有一种热切获得解答的期望;二是会用正确的方法去理解和表达要解的问题;三是在解决过程中始终体现出积极的思维过程。结合波利亚的四步解题法,笔者认为数学解题首先要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的表述,其次要理解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进而选配解决题目的策略和方法,最后再列式计算并检验答案。如果平时课堂教学中很少让学生有时间去完成题目的理解,对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没有深层次的认识,而是直接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那么,学生习得的解题能力就是不完善的,解题能力的缺损就会导致学生厌恶数学,这也是当代数学教育学术界的共识。
关于“熟能生巧”。传统的中国数学教育精华是“双基”教学,但熟能生巧却被视作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敌。杨振宇、陈省身、华罗庚都谈到过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指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思索变为直觉,并不是我们平时讲的重复操作、题海战术,这是一个由重复到精细,再到创新的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归纳、类比、猜想、论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生“巧”,而不是在低层次重复中生“拙”。“熟能生巧”是学生解题能力的显性指标。
提炼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学科教育目标已经从强调“双基”发展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构成一个三维立体,而数学活动经验是其中的填充物。新课程改革初期强调活动体验,课堂教学有去“数学化”倾向,例如通过分月饼引出分数定义,就没有突出“自然数”扩张为“分数”的数学思想方法,没有把活动体验提炼为活动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的消极情绪是由数学本身的符号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导致的,也是由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克服不同的学习障碍导致的。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一定要从“四基”着手,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立足发展,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适度对接
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是需要的,如果片面强调自主探究,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又不评价优劣,很容易产生概念的模糊性。所以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要适度对接,把数学活动的体验提炼成数学思想、方法和原理。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探究,所以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明示。
模式识别和变式训练的平衡。有一段时间小学数学教学有“去模式化”倾向,似乎一有模式就把学生教“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导,数学的本质是建模,模式识别是解题的重要环节。为什么学生感觉解决实际问题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差。因此数学建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单靠模式是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事物世界的,变式训练,条件与问题非匹配关系的开放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处理好模式识别和变式训练的平衡,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能的重要环节。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的平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被教育界引作格言,但是兴趣是有层次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兴趣是本能层次的低级状态,只有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争取弄懂数学的奥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喜欢数学就是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征,用数学文化去浸润他们,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本能走向心智。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