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教学经典篇目
2014-08-21沈松怀
沈松怀
初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基本上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学生只需要记住文章分为几段,主题是什么,写法上有何特点。刚刚进入高中,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独立赏析一篇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去有效引导。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精研课本,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下面,我想以《荷塘月色》为例,谈谈如何教学经典篇目。
一、美文需要美读
《荷塘月色》在写法上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语言美,这种美集中体现在第4自然段。这一段总共217字,7句话,用了6个比喻,2处拟人,1处通感,分别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可以说,这一段是训练学生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极佳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了解其本体、喻体、比喻词,以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进而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作者说,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话中间用了分号,前两句巧用拟人,很精致地描绘出荷花开放的状态,给读者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个环节的时候,导入了几幅幻灯画面,并且配上了相应的文字。这种做法有待商榷,因为文学欣赏强调个性,贵在想象。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她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幻灯片的使用,表面上看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丰富多彩的答案一下子定格在某一点。在学生眼里,荷花本应该风姿绰约,风华绝代。但由于视觉的先入为主,本来是一杯陈年的佳酿,转瞬之间却变成了一杯索然寡味的白开水。
美文需要美读,应让学生多读。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断地读,每读一遍,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都会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一次升华。以《荷塘月色》为例,通过读,学生就会自然地理清行文的思路,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勾画出一池“我”的荷塘,那其中的美,那其中的诗韵,就如同初恋情人,其举手投足,一颦一蹙,都灌注着自己的心血,牵动着自己的心房。这样,当生命与文本合二为一的时候,欣赏也就不是难事了。
二、美文需要美悟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对《荷塘月色》的比喻修辞手法匆匆带过。这种教法,对高一学生来说,显得很是功利。文中作者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月下荷花的惊艳:明珠的光芒四射,星星的若有若无,美人的清新亮丽,正是有着“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作者给读者带来月下荷花的特殊的美感。朱自清巧妙运用比喻,精心地绘制出一幅荷花图,有形有色,有神有态,这种神来之笔更是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美文源自作者心灵对生命、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我们不能置身于美文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读,而应该就是当事人。教师指导学生无论是阅读古诗,还是欣赏散文,都不能离开生命意识,这样文学欣赏才具有活力,语文课堂才不会枯燥无味,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眼里也就不会成为边缘学科。本应该口吐莲花、妙语连珠、重点处理的环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顾语文教学目的,一味地赶速度而忽视了这一重点。这种置教学规律于不顾的做法实质上是本末倒置,揠苗助长,其可行性还需要思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些颜色都不能见,“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呢?所以教师要精研教材,科学地设计提问的角度。问题不可过于简单,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到答案;也不能设计得过偏过难,即便殚精竭虑也找不到头绪,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文之美,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桃子。
三、美文需要美品
妙用叠词是许多美文的一大特色。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开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就用了不少叠词来营造意境。《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共使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脉脉”七个叠词。有的年轻教师在分析叠词的作用时采用比较的手法,比如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叠词的音韵美。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深入到文本深处,没有分析叠词在表意抒情方面的作用。“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形状,正是由于其形状极不规则,才有后文写池塘四周的树的高高低低。不是流水‘‘脉脉”,实在是作者多情,即便是流淌在叶子底下的流水,也是这样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叫人缠绵悱恻,这不正好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变化的历程吗?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美文赏析应该原汁原味,回归生活本原,回归文本原点,让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而不是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成高考训练课,更不可以用政治的眼光去肢解美文。不少教师受传统的文艺批评的影响,一分析文本,就与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连在一起,似乎离开了这些本与文本无关紧要的东西就是离经叛道。实际上经典之美是没有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的界限的,字里行间,都能给人一种震撼心魄的冲击。
四、美文需要美赏
作者在描绘月下荷塘之美时,并没有停留在低级的平面角度,而是多角度、立体地展现了荷塘之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由面到点,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形到神,作者匠心独具,巧用修辞,精心营造了一种朦胧、优雅、幽静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香。不必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清新亮丽,“菡萏香销翠叶残”,“荷尽已无擎雨盖”的衰败凄冷,单是讲述这一段的意境之美,就不是三言两语能收工的。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的时候,没有将文本立体化,只是泛泛而谈,甚或一笔带过,课堂自然也就缺失了很多美感,给学生,也会给自己留下不少遗憾。
美文需要美赏。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样才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太多的公式、定理,但也不像一团乱麻。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美文不同于板起脸来说教的议论文,也不同于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术语叫人找不着北的说明文。美文之美,就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将平实质朴的语言加以组合排列,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个案,从乱麻中找寻蛛丝马迹,归纳、推理,再把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既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责任编辑 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