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创生教材 拓展教学资源

2014-08-21顾新红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8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顾新红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构;另一方面要合理创生,超越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异构,这也是构建品德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生、异构教材。

一、重组教学内容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生的教材,这给师生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生活实际乃至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组合、调整,让教材得以优化,更贴近儿童,贴近生活。

一是可以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更换,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儿童需要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比如,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教材四个板块中,有两个板块是以“非典”中的隔离规则为范例展开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是“回忆或是调查一下,在我们抗击‘非典的时候制定了那些规则?”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没有这些抗击‘非典的规则或是大家都不遵守这些规则,现在的情况会怎样呢,你能想象得出来吗?”教材中以主动申请隔离的人物故事为范例,然后提出第三个问题“你能讲一些抗击‘非典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则的人和事吗?”事实上,“非典”对于教师来说也已遥远,特别是江苏地区的人根本没有亲历过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陌生而模糊的名词,要让学生去调查,去想象,去讲述,确实勉为其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更换,换成身边体现“规则的力量”的范例、话题,比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方面的事例,这样更能贴近儿童的兴趣和生活需要,也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是可以增减教学内容。我们知道,任何教材都无法完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里的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加或裁减,让教材更具地域特色,更符合儿童的文化视野,以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第6课《我们的民风名俗》中有大量关于春节、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介绍。在有限的课时里,怎样凸显“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一个调整,增加一些本地过春节或其他节日的习俗、故事、图例,设计一些当地民风民俗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及民俗文化的感情,而将外地、外民族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三是可以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我们现行使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按生活的逻辑来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是不严密的,有时是跳跃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加以整合和重组,让知识更具逻辑性,让教学资源得以完善。例如,有的教师整合不同年级教材中的相关话题,将一(下)的《别把花草弄疼了》,二(下)的《春天在哪里》、《我与小动物》、《我和春天一起玩》,四下的《在公共汽车上》、《绿色小卫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并执教了《我们去春游》一课,在一堂课中关注和达成了上述众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这种做法值得效仿和推广。

除了对教学内容的增删、更换、重组外,还可以根据时间、季节、时令等调整教学进度,甚至重组教学单元,只要是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只要是为儿童的生活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都不背离品德教学的原则。

二、拓展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都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都向生活、向自我开放,应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教学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要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从大的范畴来说,有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资源、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区内与区外的资源、国内与国外的资源等;从小的范畴来说,有图书、报刊、触摸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有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有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社会资源。当然,我们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时候,不要忽略教材,而是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补充深化,拓展延伸。我们要努力使多种课程资源与教材资源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多种课程资源和教学的整合。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1课《我们来寻根》,在教学《为什么是母亲河》这一课时中,教材根本无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母亲河”的内涵和意义。教学中需要充分拓展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文明发现,长江、黄河两岸的繁华城市,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农业、T业、交通、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等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炎黄子孙,所以是“母亲河”。

当然,多种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让教学资源的拓展成为师生异构教材、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例如,有的教师教学《抄袭害了谁》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和本班的实际说说抄袭的危害。结果,学生说自己抄袭,成了个人检讨;说他人抄袭,成了检举揭发。很多学生在同伴的“检举揭发”中尴尬不已,有的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跟揭发者在课堂上争吵起来。学生的生活资源和班级的资源是重要也是常用的课程资源,但是这里的资源拓展运用分明忽视了儿童的感受,违背了教育的道德性,未能达成与教材的同构,也未曾在异构中超越教材,让教材有效“溢出”。

综上所述,品德课是一门关系学生成长的重要课程。品德教材作为文本,只是一个“凭借”,一个等待被激活的“活性因子”,只有当教者充分解读文本,揣摩出文本的内涵,才能与教材展开平等对话,实现与教材的同构;只有当教者针对实际,合理创生教材,拓展教学资源,教材才能被激活,才能够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杨晶晶)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资源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好学者贤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