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无法丢失“记忆”
2014-08-21叶德季
叶德季
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开始对历史记忆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记忆使历史枯燥无味,历史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人类记忆的痕迹就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反对历史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主张师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得历史价值和启示。
一、历史记忆的内涵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里发展的奠基石。从记忆开始,到记忆保持,再到回忆再认的整个记忆过程有其心理和生理的规律性。
历史记忆是建立在学生对过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认知基础上的。对于历史记忆来说,这种“过去经验”都是间接的,是学生对人类过去漫长历史记录(文字的和实物的)的感知。因此,对学生来说,历史记忆比对其自身过去经验的记忆要困难得多,需要学生对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理解、体会。所以历史记忆具有理解性、整体性、想象性、领悟性的特征,对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历史研究都至关重要。
二、如何正确把握历史记忆的作用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变”是万物使然,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变”不能狂热,要道法自然,有章可循。历史课改无论怎样变,记忆都是第一性的,记忆是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的最大功用,缺失了记忆,历史就无从谈起。
记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是对人类社会反思、领会、理解和创新的前提,记忆是美好和圣洁的,正是因为有了记忆,人类才会铭记和弘扬真善美、横眉恨批假丑恶。记忆不仅可以理解过去,还可以明白现在,洞察未来。然而课改以来人们开始谈“记”色变,错误地认为强调记忆就是增加学生负担,与课改精神相违背,于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考试开卷了,高中历史教学不重记忆而重分析了。
但历史课改以来,我一直是“历史记忆”的坚守者。在每一届高一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都会大谈历史的“记忆”,从万里长城、兵马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崂山烈士墓,从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到罗马教廷、奥斯维辛集中营,无一不是历史记忆的见证。然而学生对历史记忆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认为历史记忆就是囫囵吞枣、杂乱无章的死记硬背,甚至部分历史教师对此也是盲从的,教学时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把智慧的历史变成了乏味的历史。
英国学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学生学了十几年的历史不仅没有明智,反而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历史教师自身也感到历史教的乏味无趣,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掌握历史教学的要领。因此,历史记忆要记得有趣、记得有法、记得有悟。三、利用历史记忆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重复性,历史探究的是过去的人类社会,社会是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果历史记忆仅仅是历史知识点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那么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来说,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记住,所以应该区分“历史知识点记忆”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差别。
历史知识点记忆属于学科记忆的具体操作层面,它没有学科思维,在新课改以前,人们已经创造出很多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方法,如联想法,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可记为陈胜、吴广喝了两碗酒后起义;谐音法,马克思的出生年月是1818年5月5日,可记为“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叫”;编顺口溜,如长征的过程,可记为“左倾冒险危害深,红军被迫去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一方面军半数损。湘西敌人设重兵,红军改向贵州行。英勇顽强渡乌江,遵义挽救党中央。赤水金沙彝康川,大渡桥后翻雪山。历经艰险过草地,吴起镇上会志丹”等。
而真正的历史记忆是指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思想的指导下(即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历史思维(即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来理解记忆历史发展的过程,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结构性、体悟性特点。所以,历史记忆应有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掌握历史教材和单元的结构、体系和主题,理解编者的意图。比如,对现行高中历史课标教材必修1的记忆,要先理解必修l主要讲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历史演变,然后根据目录理解“教材是从什么角度来编写的,根据什么线索来编排的”,这样便很容易掌握如下内容:历史必修1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主要讲了政治领域中的政治制度,追求民主、独立、统一的过程,对外关系和国际关系四方面内容,该本教材主要按照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来编写,并且以大通史的时空顺序,即古代中国一古代西方(希腊罗马)-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编排了八个单元。
其次,强化历史的时空特征,以时、空、人为维度,构建历史的三维,把握历史演变的过程和前后的连续性。比如,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讲了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基本过程,然后确定主要朝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的结构形式,即夏商的世袭制和相、卿士、侯伯制一在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一秦朝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汉到元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一明清时加强。
再次,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思路和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高中历史学习最难记的是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和性质,实际上这些都不需要死记硬背,只需要掌握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即可。比如,必修1中“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从矛盾的双方(即中国、日本)和当时的国际局势三个方面来分析。
最后,用比较联系的观点将不同时空的历史事件建构起来,在对比分析中加强对历史的认识。比如,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不同比较,确定时空后,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日本的近代化。而中国此时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两件大事,学习记忆时,不仅要学会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还要学会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进行比较。
总之,历史记忆在历史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沟通久远的历史和现代学生灵魂及思想的重要纽带。只要我们历史教师把握好以上几点,掌握历史教学的技巧和窍门,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插上历史记忆的翅膀,在历史的时空中自由地翱翔。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