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谚语的民族性特征
2014-08-20戈梅娜
摘 要: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小题材,其包含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谚语所反映出的自然风貌、乡土习俗、神话传说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壮汉谚语的比较,来探索谚语的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谚语 民族性 壮汉对比
世界上有千万种语言,每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话语是现成的。比如,汉语有时就以“俗话说”“常言道”引出一些“现成话”。这里在汉语中所说的“现成话”就是壮语通常说的“熟语”。每种语言的“现成话(熟语)”都很丰富,按不同的“现成”方式,分作若干分支。可以分成谚语、俗语、格言、成语、歌谣、宣传语、歇后语、谜语、惯用语、行话等。这里要做介绍的是名叫“谚语”的这一支“现成话(熟语)”。
一、谚语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长期以来,中外谚学家纷纷给谚语下定义。据粗略统计,见于专著、论文、词典、教科书等具有影响力的就多达四五十种。举例要者如:
谚语是人类实际经验之果而用美的言辞以表现者,于日常烟花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言语。(郭绍虞《言语的研究》)
谚语,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也是民族文学的一种形式。(《辞海》)
流传在民间的简练、通俗、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四角号码新词典》)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生动形象的经验总结。(无锡师范学院编《汉语谚语词典》)
谚语是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从它的内容上看,大部分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作文词典》)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说。(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谚语和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成语。大部分是以现代的词汇按照语法规则造成的固定词组。(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现代汉语》)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真理,富于教育意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这些定义,有的在文字上表述大同小异,有的则在广义、狭义或内容形式上存在分歧。近年出版的权威书《中国谚语集成》博采各家之长,主张这样定义:
谚语是民众共同创作、言简义丰、广为口传并较为定型的艺术化语句,是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其特质,兼有语言、文学、语俗,及百科文化载体四性。
这一定义,反映了我国谚语研究的最新成果,得到了各地谚语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二、壮汉谚语的民族性
无论是在壮族文化还是汉文化中,谚语都可以说是“现成话(熟语)”中的精华部分。13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美国作家贺伦也说:“一个民族的谚语,是其民族精神及文明结果的索引。”这些都足以说明,谚语简直是智慧与经验的广阔海洋,是无所不包的大百科全书。
谚语有其基本的一些特征:从内容上看,具有经验性、哲理性、蕴情性和时代性;从形式上看,具有口语性、异变性、精炼性、艺术性和民族性;从使用上看,具有实践性、俗传性、训诫性、讽劝性和地域性。正是谚语的这些基本特征,使得在壮、汉文化中,体现出了一些不同的形式。以下列出关于农事生产经验的几个例子作为对比:
壮:Boux gaenx gwn haeux bib,boux gik gwn haeux fag.(勤人吃瘪谷,懒人吃好谷)
Ndaej mbouj ndaej sou youq raemx,sou lai sou noix youq bwnh.(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Ndaw naz couq bwnh lai,haeux cix fag daengz byai.(田里施肥足,谷包满到稍)
Raq bwnh haeuj,raq haeux ok.(挑一担粪进,挑一担谷出)
汉:土壤要变好,底肥要上饱。
碱地铺沙,种啥长啥。
洼地该洼田,没有不收年。
黄泥夹沙,锦上添花;沙土夹泥,产量出奇。
从以上列出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壮文化中的农事生产经验的谚语中多与“田”与“谷”有关;而汉文化中的农事生产经验的谚语可谓是五花八门,如水田、沙地、黄土、碱地等。这样的现象出现,与谚语的“民族性”这个基本特征是分不开的。
三、谚语民族性原因解析
壮民族的农业生产一直是以稻作文化为主,水稻的种植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品种更是多达140多种。而且在壮族地区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除了侬智高起义之外,就一直没有出现统治阶级政权,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统一指挥选用某种耕种形式,故他们可以选择比较擅长的耕种形式,而水稻是十分适宜壮族地区耕种的,所以以“田”“谷”出现的谚语形式出现那就不足为奇了。
汉族地区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跨西。地形、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差异不一,故在选择耕种的形式上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且在汉族地区长期存在着统治形式的政权,统治阶级某一时期会选择统一指挥耕种形式,如汉朝时期开垦的河套平原,公元前127年,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农事谚语中出现的水田、旱地、沙地、黄土和碱地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结语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谚语亦是浩如烟海,异常丰富。不同的经济、地理、文化、习俗、信仰带来了南北方谚语的民族性特征。在本民族羽翼下发展起来的谚语都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认识谚语的民族及地域性特征,对了解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勤.谚语的民族性特征[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4).
[2]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3,(01).
(戈梅娜 广西西宁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53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