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音乐对德彪西《塔》的影响
2014-08-20王玉果
王玉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成熟时期音乐的代表作《版画集》之《塔》为研究对象,对该部作品中将东方印尼音乐与西方印象主义音乐相结合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该部作品的演奏要点,及从这部作品映射到的关于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为演奏者正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克洛德·德彪西 印象主义 钢琴演奏 五重塔
《塔》是作品《版画集》的第一首,属于德彪西1903年创作的标题音乐作品。该作品的创作来源于1889年德彪西在法国世界博览会上欣赏到的印尼等亚洲国家的东方音乐后有感而创作的标题音乐。其充分表现了东方五声音阶的运用,同时也包含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在里面。这一时期是德彪西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作品的成熟期,印象主义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充分展现出来。
法国作曲家、评论家德彪西(1862-1918)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将“印象主义”概念引入音乐领域的作曲家。他在20世纪印象主义时期占据的地位就如同肖邦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中占据的地位一样。德彪西出生于巴黎的近郊,在他十一岁的时候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并跟随了众多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进行学习,主要学习钢琴、作曲、管风琴、声乐方面。德彪西1880至1881的两年是在俄国度过的。在那里他被介绍到梅克夫人处,担任家庭音乐教师。在梅克夫人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柴可夫斯基并深受影响。随后,德彪西随梅克夫人赴威尼斯、罗马、维也纳等地游历,接触了许多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这些都对他之后的创作有着很重要的启发。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德彪西第一次听到了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等东方国家的音乐,并以此为灵感在1903年完成了作品《版画集》。
一、《版画集》中《塔》的演奏分析
《版画集》由三首乐曲组成:《塔》、《格拉纳达的黄昏》、《雨中花园》。这部作品已经能够展现出作曲家成熟的印象主义技法。其中,《塔》的曲式结构为副三部曲式,由ABA三部分组成。A部为第一到第三十小节,由三个乐段构成:引子,第一乐段(3-14小节),第二乐段(15-22小节),第三乐段(23-30小节)。B部分(33-52小节),由混合型性中部组成,同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由新的素材组成,此以印象主义风格的全音阶为题材进行展开,第二乐段为旧材料的展开,第三部分再现全音阶式的新材料。再现A部(53-98 小节)也由三个乐段构成。
在演奏乐曲《塔》时,首先要对爪哇音乐有所了解。佳美兰(Gamelan)这个词语,是由古爪哇语“gamel”(敲击、操作)引申而来的,是“敲击乐器”的意思。德彪西在五声音阶制造的东方色彩背景上用短句子的旋律及在和声、踏板、指触控制等的综合作用下形象勾画出东方古塔那种风吹塔檐铃铛发出的叮咚声,幽静环境下木鱼的敲击声和轰鸣的钟声,显然是受爪哇的加美兰乐队的影响,以五声音阶为旋律伴随钟铃般的节奏音响为特征。
在这首作品中作者把东方印尼风味的斯伦德罗五声音阶与全音阶结合起来运用,使整首曲子既不失东方韵味又与印象主义创作技法相连接,可谓创作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还有低音钟声般或大锣鼓声般的回荡在其中,如塔的底部坚不可摧。第三小节及之后出现的中声部,如小铜锣整齐敲击一般的规整的节奏,就像加美兰乐队音乐开始时响起的锣声。
(一)速度与踏板
在乐曲的一开始速度为“中速的,有生气”。演奏时不仅要保持沉稳的节奏,又要不失生动的一面,正如舒曼的《幻想小品》的第五首的中间段落,既要抒情又要表现海水灵动的一面。同样,在《塔》中既要表现寺院的庄重又要兼顾到它灵性的神秘一面。作曲家用印象主义时期特有的语言,揭示了古老的东方魅力。
乐曲的第一小节就有踏板的标志,这里可以把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一起踩下去,营造一种神秘悠远的气氛。第3小节“精致的,几乎没有色调波动”,要求演奏者要有很高的控制能力,才能达到所要表现的要求,这是一种表面的平静,而音乐深处仍有微微的浮动。第19小节,“稍稍生动些”表明此刻的情绪要稍微明快一些。第小23节 “持续的生动”。意思是需要继续生动,速度要有所加快。第27小节“回原速”。代表前面已经告一段落,现在进行下一段,也就预示着另一段情绪的开始。
第33小节一直到第52小节为“无缓慢的节奏感”。作曲家意在表明在速度上不能有延误,要按照节拍进行。从52小节之后是乐曲的再现,处理方法与呈示部类似。
(二)调式与和声
本首乐曲作于德彪西成熟时期,由于受印尼音乐的影响,在调式上运用了五声音阶,当然还有他的成熟时期所形成的全音调式。在乐曲的一开始,旋律进行采用的是带有东方韵味的五声调式。采用了 B、#C、#D、#F、#G 五个音。然而在 33-36 小节,作曲家则主要运用了印象主义的手法,这里由四个音的全音阶——B、#C、#D、#E组成。这样以来,就和东方的五声音阶形成了色彩鲜明的对比,让听众深刻感受到东西方音乐结合的魅力所在。
德彪西的作品中,五声调式的运用是很多的,加上全音阶的运用,都表现了他的创作特色。这部作品中,持续音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营造出悠远、宁静、肃穆的氛围。乐曲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两个持续低音上:B、#G(主、属两音同时持续)。让他的音乐充满了迷离的色彩,他不直接描绘,而是借助敏锐的灵性、和声语言和音响的组合,飘荡出声音与香味。
(三)织体
织体的运用在德彪西的音乐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十六分音、三连音、五连音、八分音的交错进行,营造出绚烂夺目的音乐色彩,加之变换的频率之快,让听众能够感受瞬间的影像变化。德彪西喜欢运用无数短小的音型,与此同时,运用不同的演奏法,制造出不同的层次感。在《塔》这首乐曲中,也运用了几种重要的音型,来表现东方的异国风情。乐曲的第 3-10 小节,第二声部大二度和声音程(#F、#G)持续进行,此大二度音程在第 15-22 小节中变为流动的旋律音程,音高变为#C、#D,并伴以三连音的持续进行。endprint
在乐曲的 33-36 小节中,作为四音全音阶的背景音型出现,音高转变为#F、#G,从旋律音程变为低沉的和声音程。
大二度音程成为全曲重要音型之一,在很多关键部分出现,仿佛古塔上的随风而起的风铃,又如加美兰音乐中的小铜锣发出的极具节奏的敲击声。乐曲的一开始就出现这种特色,五声调式、全音阶加上低沉的遥远的钟声回荡其中,让人有一种身临其竟的感觉,犹如自己站在高高的古塔之上,聆听遥远的钟声,伴有微风拂过及微微细雨。
二、结语
钢琴是表现得彪西个人魅力的重要手段,提到德彪西首先会想到他的钢琴作品。他的作品里,总是十分小心地给演奏者以明确提示,坚持不需要对他的作品做个人的解释,因而要求演奏者准确的按谱子演奏,这是他的特点之一。
他是第一个把印象主义概念引入音乐领域的作曲家。他勇于打破浪漫主义在和声上具有连接的功能和声,旋律上也与浪漫主义那种很长气息的旋律线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他的作品里,音程常用四度、七度、九度等不协和音程,和声也较喜欢运用属九和弦或两个和弦的堆积造成一种神秘的带有迷离色彩的朦胧美感,往往一个和声的出现时没有准备的,这很不同于浪漫、古典时期的音乐,也许他是想打破这种已经存在过久的和声进行从而进入到新的和声探索领域。他的旋律都是很短暂的,稍纵即逝。正如印象派的画集,画家们无视主观的知觉,而只强调客观事实在艺术家头脑中产生的瞬间印象。也许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无论是和声方面还是旋律方面都需要很灵活的加上踏板的运用,在加上力度的范围,经常是在p、pp、ppp等弱的范围内变化,要么就是f或ff、fff,很少有中间力度。所以在演奏过程作左踏板的运用也要十分讲究,如同右踏板一样要分出很多个层次,这也要求我们的听觉能力要非常灵敏,这也是与浪漫主义音乐中音量上一个很大的不同。
德彪西的音乐扑朔迷离,永远闪着光亮。他的音乐无时不让人感到新颖和别具一格。他创新的打破了浪漫时期的格局,开创了更为广阔的音乐空间,为后来音乐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音乐之门。
参考文献:
[1]陈国权.论印象结构——德彪西的曲式思维及其结构形态[J].音乐研究,1990,(01).
[2]德彪西,姜志高.论音乐与音乐创作[J].音乐艺术,1980,(01).
[3]江晨.如何学习和演奏印象派作品——德彪西的《版画集》(一)[J].钢琴艺术,2004,(08).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