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德林《卡门组曲》配器分析

2014-08-20黎浣月

艺术评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配器分析

黎浣月

摘要:芭蕾舞剧音乐《卡门组曲》(又称“敲击卡门”)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曲家谢德林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卡门”为素材的一部改编之作,以其独特的打击乐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对谢德林《卡门组曲》(以下称“《'敲击卡门'组曲》”的配器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谢德林 敲击卡门组曲 配器 分析

罗·克·谢德林(Shchedrin,Rodion Konstantinovich,1932—)是俄罗斯当代杰出音乐家的代表。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中年时就已经有了大量的作品。作品涉及钢琴曲、交响音诗、协奏曲、歌剧、芭蕾舞剧等。《“敲击卡门”组曲》创作于1967年,当时谢德林受古巴国家芭蕾舞团的委约,创作一部以“卡门”为题材的独幕芭蕾舞音乐。这使作曲家感到十分为难,因为法国作曲家比才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已经广为流传,成为深受听众们喜爱的名作,他想不到比原作更好的素材,于是索性使用原来的旋律,加进了大量的打击乐器,把《卡门第一、第二管弦乐组曲》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一部新的《卡门组曲》,这就是《“敲击卡门”组曲》。这部作品是作曲家的第二部芭蕾舞剧音乐作品,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敲击卡门”组曲》共分为十三首,分别为《序曲》、《舞蹈》、《第一幕间曲》、《换岗》、《卡门进场和哈巴涅拉舞曲》、《情景》、《第二幕间曲》、《波莱罗舞曲》、《斗牛士与卡门》、《斗牛士之歌》、《慢板》、《吉普赛命相家》、《终曲》。

本文试从乐队编制、乐器使用等方面入手,对该作品进行总谱分析与配器特色的探讨。

一、乐队编制以及乐器使用的特点

《卡门第一、第二管弦乐组曲》采用的是传统的双管编制,而谢德林在《“敲击卡门”组曲》中运用了四个打击乐器和一支庞大的弦乐队。打击乐器分为四组,里面有木琴、颤音琴、响板、牛铃、崩歌鼓、排钟、铃鼓(高音、中音)、刮葫、小鼓、木鱼、响木、三角铁等等。弦乐队也是非常规编制,18把小提琴演奏I声部、16把小提琴演奏II声部,14把中提琴、12把大提琴、10把低音提琴。

两部作品共同采用的乐器有弦乐组、打击乐组定音鼓、三角铁、钹和小军鼓。《“敲击卡门”组曲》为了突出舞蹈性的需要,没有铜管组,但加大了弦乐组和打击乐组的比重。《“敲击卡门”组曲》突出的特点:

(一)特色打击乐器的使用

早在古代就被欧洲的舞蹈家们所喜爱的铃鼓,是意大利、西班牙的民间乐器。这部作品中,《序曲》里面最后两个小节、《舞蹈》、《第一幕间曲》、《换岗》、《情景》、《波莱罗舞曲》、《斗牛士之歌》、《慢板》、《终曲》均有大量的地方使用了铃鼓来配合乐队渲染气氛。

沙锤(Maraca(s))、刮葫(Guiro)、崩歌鼓(Bongos)是古巴的主要使用乐器。沙锤,又称沙球,发音清脆而略带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这部作品的《舞蹈》的前奏中,沙球给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色彩。刮葫是我们常用于演奏拉美音乐,声音独特,是演奏哥伦比亚坎比亚(Cumbia)音乐的重要乐器。《波莱罗舞曲》的前奏中刮葫和铃鼓齐奏,音响效果独特。崩歌鼓,是以两个不同大小的单皮鼓以铁片或木接驳在一起为一组的一种鼓,通过调节螺丝帽调节鼓皮的松紧来决定音高。在《情景》中刮葫和崩歌鼓交替使用,音色对比鲜明,给听众带来新鲜感。这三种古巴乐器的使用,除了给音乐增添色彩以外,或许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受古巴芭蕾舞团委约而作的,需要适当增加古巴的音乐元素,以增进古巴人民的认同感以便更好地接受。

流传于西班牙民间的打击乐器响板(Castanets),敲击时发出坚硬的哒哒声,清脆又活泼,富有特色。这部作品大量地使用了响板,例如《舞蹈》里面采用响板代替了原作中的《士兵换岗》里面的小鼓,音色富有个性,也正好与欢快热情的舞蹈相吻合。还有《卡门进场和哈巴涅拉舞曲》中“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响板和大提琴一起奏出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既给大提琴加强了节奏点,又给音乐增添了不少色彩。还有木鱼也给音乐增添了不少色彩,如《舞蹈》的第5部分。另外牛铃在《换岗》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二)装饰性色彩乐器的使用

谢德林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运用了三种色彩性乐器:钟琴、木琴、颤音琴,采用这些乐器演奏旋律不仅与弦乐音色形成了对比,给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而且由于具有打击乐器音色的弹性,因而也给音乐增添了节奏感,增加了音乐的舞蹈性。

钟琴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乐器,发音温柔,具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独特色彩,作曲家在这部作品的《序曲》采用钟琴独奏主题表现了主人公——天真无邪的士兵唐.霍塞。另外在《吉普赛命相家》的106部分使用钟琴演奏下行减七和弦及半音下行模仿命运敲响的钟声。

木琴音色与钟琴完全不同,发音坚硬有力,节奏短促。在这部作品当中,作曲家在一些段落或片段采用木琴演奏主旋律,如《第一幕间曲》、《换岗》中47-49小节等。另外,在总谱《卡门进场与哈巴涅拉舞曲》里面的37部分,木琴作为伴奏乐器演奏柱式和弦,为音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附有踏板,可演奏延长音的颤音琴出现在作品的不少片段,例如《卡门进场与哈巴涅拉舞曲》里面的37部分。《情景》中59、60、61、62、63、64、65、65部分演奏对位旋律,《第二幕间曲》的70部分颤音琴演奏背景长音。效果新奇独特,令听众充满新鲜感。

(三)弦乐特殊演奏法的使用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弦乐特殊演奏法,增加了音色的对比,给音乐增添色彩。

泛音是弦乐器中一种独特的演奏法,音响优美奇特,音色晶莹透亮。《舞蹈》第10和19部分在高音区使用了泛音演奏,既减轻了演奏技术难度,又带来了一些音色上的变化,使音乐色彩变得丰富。《第一幕间曲》大提琴拨弦在拍点上演奏泛音,和小提琴II的拨弦音色形成对比,给音乐多增添一道色彩。《斗牛士与卡门》的最后一个小节,使用泛音演奏一串琶音,造成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endprint

弓杆击奏是用弓背击弦的奏法,发音象木头的敲击声,音响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现卡门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这种演奏法,以表现卡门的独特的个性。《第一幕间曲》的中提琴使用这种奏法演奏连续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

拨奏是用手指拨弦,发音具有弹性,节奏鲜明,音响短促。作曲家在这部作品大量运用拨弦奏法来表现舞蹈的动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泼轻快的三拍子节奏,《情景》以全体的弦乐拨奏演奏轻松风趣的旋律。《第二幕间曲》用弦乐拨奏代替了原作中竖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独具个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拨奏在每个拍点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满弹性,也和音乐中较弱的力度相对应。另外这部作品中还出现了左手拨弦。

滑奏是从一个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个音,求得一种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节的小提琴I,《波莱罗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节的小提琴I等等,令听众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除了上述弦乐特殊演奏法之外,这部作品在弦乐组还运用了大量的分声部演奏、以及颤音、震音,双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术,在这里不一一举例。

作曲家运用以上众多的打击乐器、以及多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乐更富有层次感,音响更丰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灵动活泼的鲜明个性。

二、配器特色

(一)乐队全奏音响浑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换岗》(见谱例2-1)。8个小节的前奏两者都是采用乐队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传统的管弦乐队编制,木管组采用顺置法、四支圆号采用包围法、铜管组乐器采用顺置法、弦乐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叠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强低音,小军鼓和三角铁做同节奏型演奏,音响宏伟辉煌。而新作只有弦乐组和四个打击乐器组,弦乐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庞大的弦乐队各个声部以双音、和弦演奏填充内声部,音响浑厚且声部清晰;四组打击乐器分别为响板、铃鼓、沙锤、钹和锣鼓加上定音鼓分别以fff的力度奏出,气势磅礴。由于响板、铃鼓发音短促,节奏鲜明,因而给弦乐和定音鼓增加了节奏点,使音乐浑厚大气又不偏离其主题所需要的轻巧。

[谱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乐组与木管组全奏演奏旋律,铜管组演奏和声。而新作的这一片段采用弦乐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节打击乐器高音、中音铃鼓以持续音的形式为音乐推出渐强,随后弦乐组大提琴分成两个声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与和声,钹和大鼓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出现。由于弦乐组每个声部的乐器数量多,加上弦乐器的力度张力较大的特点,还有打击乐器钹、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强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这一片段的音响气势足可以与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击乐器铃鼓衬托,故音乐也完全具备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见谱例2-2)

[谱例2-2]

(二)乐曲中音色的对比

《卡门进场与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个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两段相同的材料通过弦乐和弦乐叠加木管的音色作为对比,而谢德林在这段音乐里面运用了弦乐组和颤音琴音色作为对比,使音乐更加生动,也使卡门的形象充满神秘感。

(三)与原作中相似音色的乐器替换

由于乐队编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须在作品中改变原作中所采用的乐器,采用新编制里面包含的乐器演奏。

《舞蹈》用响板代替《士兵换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个特色,响板令音乐充满着异国风情,且与音乐主题相对应。

《换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间曲》。谢德林运用了中提琴的独奏取代了《幕间曲》中的两支同时演奏的双簧管,并把原来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乐更充满动感。28部分出现了一个对比性的副旋律,《卡门第一、第二管弦乐组曲》中的《幕间曲》采用木管组单簧管演奏主旋律,两支大管轮流演奏副旋律作对比;而《换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拨弦演奏副旋律,两种奏法产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对比更加鲜明。

《第二幕间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谢德林把原作中的竖琴用弦乐拨奏代替。既保留了竖琴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满弹性的特点,又使听众耳目一新。主题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声部作卡农,取代了原作的长笛和单簧管,与原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细腻深沉。

三、结语

谢德林在这部作品当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艺,把弦乐队和管弦乐队的打击乐、拉丁美洲民间乐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乐器(响板等)以及古巴乐器(沙锤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胆地运用到了芭蕾舞音乐中,打破了音乐的地域界限和音乐的种类界限。《敲击卡门组曲》乐队编制庞大,运用的乐器种类繁多,特色乐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师做到了繁而不乱,将乐曲做得旋律清晰,层次分明,音色丰满,动如行云流水,绝无庞杂混乱之弊。通过各种打击乐和弦乐各种演奏法上的音色对比,丰满鲜明地塑造了美丽又风情万种的卡门的形象,更以火辣浓烈的音响效果倾倒了全世界的乐迷,众望所归地成为当今众多音响发烧友的音响试音曲目,创造了音乐作品改编史上的奇迹。

参考文献:

[1]谢德林.《卡门组曲》管弦乐总谱(含CD音像资料)[DB/OL],百度,2014.

[2]谢珊.罗.克.谢德林及其创作道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

[3]邵晓勇.俄罗斯民间文化的现当代诠释者——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J].人民音乐,2009,(10).

[4]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赵国雄.谢德林和《卡门打击乐》[J].视听技术,1997,(02).endprint

弓杆击奏是用弓背击弦的奏法,发音象木头的敲击声,音响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现卡门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这种演奏法,以表现卡门的独特的个性。《第一幕间曲》的中提琴使用这种奏法演奏连续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

拨奏是用手指拨弦,发音具有弹性,节奏鲜明,音响短促。作曲家在这部作品大量运用拨弦奏法来表现舞蹈的动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泼轻快的三拍子节奏,《情景》以全体的弦乐拨奏演奏轻松风趣的旋律。《第二幕间曲》用弦乐拨奏代替了原作中竖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独具个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拨奏在每个拍点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满弹性,也和音乐中较弱的力度相对应。另外这部作品中还出现了左手拨弦。

滑奏是从一个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个音,求得一种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节的小提琴I,《波莱罗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节的小提琴I等等,令听众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除了上述弦乐特殊演奏法之外,这部作品在弦乐组还运用了大量的分声部演奏、以及颤音、震音,双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术,在这里不一一举例。

作曲家运用以上众多的打击乐器、以及多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乐更富有层次感,音响更丰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灵动活泼的鲜明个性。

二、配器特色

(一)乐队全奏音响浑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换岗》(见谱例2-1)。8个小节的前奏两者都是采用乐队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传统的管弦乐队编制,木管组采用顺置法、四支圆号采用包围法、铜管组乐器采用顺置法、弦乐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叠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强低音,小军鼓和三角铁做同节奏型演奏,音响宏伟辉煌。而新作只有弦乐组和四个打击乐器组,弦乐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庞大的弦乐队各个声部以双音、和弦演奏填充内声部,音响浑厚且声部清晰;四组打击乐器分别为响板、铃鼓、沙锤、钹和锣鼓加上定音鼓分别以fff的力度奏出,气势磅礴。由于响板、铃鼓发音短促,节奏鲜明,因而给弦乐和定音鼓增加了节奏点,使音乐浑厚大气又不偏离其主题所需要的轻巧。

[谱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乐组与木管组全奏演奏旋律,铜管组演奏和声。而新作的这一片段采用弦乐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节打击乐器高音、中音铃鼓以持续音的形式为音乐推出渐强,随后弦乐组大提琴分成两个声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与和声,钹和大鼓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出现。由于弦乐组每个声部的乐器数量多,加上弦乐器的力度张力较大的特点,还有打击乐器钹、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强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这一片段的音响气势足可以与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击乐器铃鼓衬托,故音乐也完全具备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见谱例2-2)

[谱例2-2]

(二)乐曲中音色的对比

《卡门进场与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个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两段相同的材料通过弦乐和弦乐叠加木管的音色作为对比,而谢德林在这段音乐里面运用了弦乐组和颤音琴音色作为对比,使音乐更加生动,也使卡门的形象充满神秘感。

(三)与原作中相似音色的乐器替换

由于乐队编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须在作品中改变原作中所采用的乐器,采用新编制里面包含的乐器演奏。

《舞蹈》用响板代替《士兵换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个特色,响板令音乐充满着异国风情,且与音乐主题相对应。

《换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间曲》。谢德林运用了中提琴的独奏取代了《幕间曲》中的两支同时演奏的双簧管,并把原来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乐更充满动感。28部分出现了一个对比性的副旋律,《卡门第一、第二管弦乐组曲》中的《幕间曲》采用木管组单簧管演奏主旋律,两支大管轮流演奏副旋律作对比;而《换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拨弦演奏副旋律,两种奏法产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对比更加鲜明。

《第二幕间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谢德林把原作中的竖琴用弦乐拨奏代替。既保留了竖琴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满弹性的特点,又使听众耳目一新。主题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声部作卡农,取代了原作的长笛和单簧管,与原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细腻深沉。

三、结语

谢德林在这部作品当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艺,把弦乐队和管弦乐队的打击乐、拉丁美洲民间乐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乐器(响板等)以及古巴乐器(沙锤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胆地运用到了芭蕾舞音乐中,打破了音乐的地域界限和音乐的种类界限。《敲击卡门组曲》乐队编制庞大,运用的乐器种类繁多,特色乐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师做到了繁而不乱,将乐曲做得旋律清晰,层次分明,音色丰满,动如行云流水,绝无庞杂混乱之弊。通过各种打击乐和弦乐各种演奏法上的音色对比,丰满鲜明地塑造了美丽又风情万种的卡门的形象,更以火辣浓烈的音响效果倾倒了全世界的乐迷,众望所归地成为当今众多音响发烧友的音响试音曲目,创造了音乐作品改编史上的奇迹。

参考文献:

[1]谢德林.《卡门组曲》管弦乐总谱(含CD音像资料)[DB/OL],百度,2014.

[2]谢珊.罗.克.谢德林及其创作道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

[3]邵晓勇.俄罗斯民间文化的现当代诠释者——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J].人民音乐,2009,(10).

[4]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赵国雄.谢德林和《卡门打击乐》[J].视听技术,1997,(02).endprint

弓杆击奏是用弓背击弦的奏法,发音象木头的敲击声,音响干枯,音量很小,但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这部作品中的《序曲》在表现卡门的“哈巴涅拉舞曲”材料里用了这种演奏法,以表现卡门的独特的个性。《第一幕间曲》的中提琴使用这种奏法演奏连续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

拨奏是用手指拨弦,发音具有弹性,节奏鲜明,音响短促。作曲家在这部作品大量运用拨弦奏法来表现舞蹈的动感。如《序曲》中的“哈巴涅拉舞蹈”材料,《舞蹈》中活泼轻快的三拍子节奏,《情景》以全体的弦乐拨奏演奏轻松风趣的旋律。《第二幕间曲》用弦乐拨奏代替了原作中竖琴演奏分解和弦,效果独具个性。《斗牛士之歌》里面拨奏在每个拍点上演奏柱式和弦,充满弹性,也和音乐中较弱的力度相对应。另外这部作品中还出现了左手拨弦。

滑奏是从一个音快速向上或向下滑到另一个音,求得一种向上或向下滑音的色彩。这部作品中使用滑音奏法的(有《舞蹈》第10和19部分的中提琴、《情景》61部分的前一小节的小提琴I,《波莱罗舞曲》中74部分的第2、第4小节的小提琴I等等,令听众增添了不少新鲜感。

除了上述弦乐特殊演奏法之外,这部作品在弦乐组还运用了大量的分声部演奏、以及颤音、震音,双音、和弦、指定弦演奏等技术,在这里不一一举例。

作曲家运用以上众多的打击乐器、以及多种乐器的特殊演奏法,使音乐更富有层次感,音响更丰富。反映了作曲家配器功底的深厚,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曲家不拘一格、灵动活泼的鲜明个性。

二、配器特色

(一)乐队全奏音响浑厚又不失其舞蹈性

《舞蹈》采用了原作中的《士兵换岗》(见谱例2-1)。8个小节的前奏两者都是采用乐队全奏形式。原作采用的是传统的管弦乐队编制,木管组采用顺置法、四支圆号采用包围法、铜管组乐器采用顺置法、弦乐组小提琴I和小提琴II采用叠置法排列;定音鼓在加强低音,小军鼓和三角铁做同节奏型演奏,音响宏伟辉煌。而新作只有弦乐组和四个打击乐器组,弦乐组在演奏旋律上起了重要作用,庞大的弦乐队各个声部以双音、和弦演奏填充内声部,音响浑厚且声部清晰;四组打击乐器分别为响板、铃鼓、沙锤、钹和锣鼓加上定音鼓分别以fff的力度奏出,气势磅礴。由于响板、铃鼓发音短促,节奏鲜明,因而给弦乐和定音鼓增加了节奏点,使音乐浑厚大气又不偏离其主题所需要的轻巧。

[谱例2-1]

《斗牛士之歌》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原作前奏使用弦乐组与木管组全奏演奏旋律,铜管组演奏和声。而新作的这一片段采用弦乐组小提琴I、小提琴II、中提琴演奏旋律,第一小节打击乐器高音、中音铃鼓以持续音的形式为音乐推出渐强,随后弦乐组大提琴分成两个声部、和低音提琴一起奏出低音与和声,钹和大鼓在每小节的第一拍出现。由于弦乐组每个声部的乐器数量多,加上弦乐器的力度张力较大的特点,还有打击乐器钹、大鼓和定音鼓演奏以很强的力度奏出,故新作的这一片段的音响气势足可以与原作相媲美。且由于有打击乐器铃鼓衬托,故音乐也完全具备作品所需要的舞蹈性。(见谱例2-2)

[谱例2-2]

(二)乐曲中音色的对比

《卡门进场与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舞曲”部分小提琴I指定D弦演奏,并且每句的第一个音d都采用泛音演奏,具有特殊色彩。这段在原作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的两段相同的材料通过弦乐和弦乐叠加木管的音色作为对比,而谢德林在这段音乐里面运用了弦乐组和颤音琴音色作为对比,使音乐更加生动,也使卡门的形象充满神秘感。

(三)与原作中相似音色的乐器替换

由于乐队编制的不同,作曲家必须在作品中改变原作中所采用的乐器,采用新编制里面包含的乐器演奏。

《舞蹈》用响板代替《士兵换岗》中的小鼓,是本曲目的一个特色,响板令音乐充满着异国风情,且与音乐主题相对应。

《换岗》采用了原作中的《幕间曲》。谢德林运用了中提琴的独奏取代了《幕间曲》中的两支同时演奏的双簧管,并把原来的四二拍子改成了四三拍,令音乐更充满动感。28部分出现了一个对比性的副旋律,《卡门第一、第二管弦乐组曲》中的《幕间曲》采用木管组单簧管演奏主旋律,两支大管轮流演奏副旋律作对比;而《换岗》采用小提琴正常拉奏I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拨弦演奏副旋律,两种奏法产生截然不同的音色效果,对比更加鲜明。

《第二幕间曲》采用了原作的同名曲目,谢德林把原作中的竖琴用弦乐拨奏代替。既保留了竖琴这种弹拨乐器的音色清澈透明又充满弹性的特点,又使听众耳目一新。主题旋律由小提琴I演奏主旋律,由中提琴声部作卡农,取代了原作的长笛和单簧管,与原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更是多了一份细腻深沉。

三、结语

谢德林在这部作品当中,以精湛的作曲技艺,把弦乐队和管弦乐队的打击乐、拉丁美洲民间乐器、用于西班牙的歌舞乐器(响板等)以及古巴乐器(沙锤和刮葫)等高超地揉和融合在一起,大胆地运用到了芭蕾舞音乐中,打破了音乐的地域界限和音乐的种类界限。《敲击卡门组曲》乐队编制庞大,运用的乐器种类繁多,特色乐器多、特色演奏方法多,但是大师做到了繁而不乱,将乐曲做得旋律清晰,层次分明,音色丰满,动如行云流水,绝无庞杂混乱之弊。通过各种打击乐和弦乐各种演奏法上的音色对比,丰满鲜明地塑造了美丽又风情万种的卡门的形象,更以火辣浓烈的音响效果倾倒了全世界的乐迷,众望所归地成为当今众多音响发烧友的音响试音曲目,创造了音乐作品改编史上的奇迹。

参考文献:

[1]谢德林.《卡门组曲》管弦乐总谱(含CD音像资料)[DB/OL],百度,2014.

[2]谢珊.罗.克.谢德林及其创作道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6.

[3]邵晓勇.俄罗斯民间文化的现当代诠释者——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J].人民音乐,2009,(10).

[4]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赵国雄.谢德林和《卡门打击乐》[J].视听技术,1997,(02).endprint

猜你喜欢

配器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贾钦多·谢尔西室内乐作品《IPRESAGI》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同曲异工”之妙用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