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佐尔丹·柯达伊《布达瓦里感恩赞》的现实主义表现

2014-08-20华静

艺术评鉴 2014年6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

华静

摘要:《布达瓦里感恩赞》(Budavári Te Deum)是二十世纪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Zoltán Kodály)在1936年为纪念布达佩斯从土耳其的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25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清唱剧。本文结合了柯达伊的另外两部宗教作品进行分析,旨在发掘出其隐含的现实主义情节。

关键词:《布达瓦里感恩赞》 现实主义 社会功用

一、柯达伊“宗教三部曲”的现实意义

柯达伊的创作生涯中一共谱写了三部宗教作品,第一部是1923年创作的《匈牙利诗篇》(Hungarian Psalms),第二部就是本文研究的《布达瓦里感恩赞》(Budavari Te Deum),第三部是1944年,也是其晚年的作品《小弥撒曲》(Missa Brevis),这三首作品都是以宗教题材为创作主体,也是柯达伊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三部宗教性质的作品,因此被后人称之为柯达伊的“宗教三部曲”。

《匈牙利诗篇》的创作是为了庆祝布达与佩斯合并为首都50周年纪念,这是一部供混声合唱、男高音独唱、管弦乐队和管风琴表演用的清唱剧,歌词选用的是奇克梅特城的16世纪传教士诗人威格的第55篇赞美诗。著名的音系学家托特·阿拉达尔在首场演出后写道:“柯达伊的诗篇丰富极了。它综合了多面的技艺,是一个真正的奇迹,这在乌七八糟的、堕落的现代欧洲,是一个仅存的独一无二的现象。”①通过音乐学家托特?阿拉达尔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当时音乐界的一些同仁,已经从他这首《匈牙利诗篇》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抨击的世俗性意义。

《小弥撒曲》是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创作的,当时正值匈牙利遭德国纳粹主义的残酷镇压,柯达伊自身处境很危险,他常常为救一些受迫害的人而遭到反动统治的制裁,他是二战期间匈牙利第一批反对霍尔蒂政府制定的种族歧视法的成员。为了躲避迫害,柯达伊和他的妻子藏在布达佩斯修道院的地下室里,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柯达伊完成了《小弥撒曲》的管弦乐部分。虽然这部作品很简短,但在谱曲方面却是“宗教三部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且极少引用匈牙利的民歌元素。此作品的根本意义是在鼓舞当时受苦受难的人们,力求能够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摆脱消极、失望的情绪。

通过以上两首宗教作品的简单分析和本文对《布达瓦里感恩赞》的现实主义研究来看,柯达伊的宗教理念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他青少年时期那种对宗教信仰的单纯理解,而是将宗教的思想与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的功能将上主的关怀和大爱带到人间,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万众敬仰的主就在我们的身边,他希望能够借助神性的力量来驱赶人世间罪恶的行为并祈求上主赐予人类和平,作品中所蕴含的正义博爱的当代人文主义理念不仅是他区别于同时代作曲家更高的人文主义追求,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这种人文主义关怀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仍有着深刻的激励和启迪。

二、历史背景

布达城与相隔一条多瑙河的佩斯城于1872年合并为一座城市,成为今天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早在139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扩张之势便已蔓延到多瑙河流域,当时以巴耶塞特为首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侵入匈牙利,并在14世纪末占领了自多瑙河到雅典之间的广大地区,除了君士坦丁堡城的一隅之地和伯罗奔尼撒半岛部分地区而外,奥斯曼帝国几乎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1520年,苏莱曼一世即位,年仅26岁的他带领奥斯曼帝国使其扩张之势达到了极点。1526年4月,他率领10万大军,携带300门大炮,正式出征匈牙利。9月,苏莱曼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匈牙利首都布达。1529年5月,苏莱曼又兵发中欧,9月,包围了欧洲的名城维也纳。城内守军英勇抵抗,久攻不克。由于冬季早临,战线过长,粮草和军械不济,苏莱曼被迫撤军,1532年,苏莱曼再次进军维也纳。这次进军的结果双方在1533年签订了一项和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的统治者斐迪南大公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承认匈牙利由苏莱曼占领。布达成为奥斯曼总督的驻地,佩斯则完全失去了重要性,大多数居民也从那里搬走了。

长达150年的统治使得布达的文化和生活受到很大的侵蚀,这段历史在当今的匈牙利人民心中是永远不会抹去的。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匈牙利又受到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侵害,虽1919年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但同年8月被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武装进攻所颠覆,恢复了之前的君主立宪政体,并开始了霍尔蒂的法西斯统治。直到1945年4月才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匈牙利全境。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在迁徙至欧洲大陆后,一心想要融入到欧洲的生活文化环境当中去,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着一种全新的宗教信仰,他们这样努力的生活不但没有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却遭受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入侵与破坏。面对从残酷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民族,不仅是柯达伊这样的爱国民族音乐家,匈牙利的每一位子民都会为自己民族的坚强和勇敢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创作背景的现实主义表现

《布达瓦里感恩赞》是柯达伊为纪念布达佩斯解放25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其创作构思和1923年的《匈牙利诗篇》相似,从直观欣赏角度,两者都属于宗教性质的作品,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的《小弥撒曲》共同构成柯达伊创作生涯中的“宗教三部曲”。这三部作品虽然被世人定性为宗教作品,但笔者认为,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其最终想表达的,并不是世人对上主的感恩与赞美,而是与本文对《布达瓦里感恩赞》的所持观点相同,即特定时期的特定功能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这首《布达瓦里感恩赞》,其创作年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一次大战后人们的恐慌还未平息,法西斯的政权势力就已蔓延至匈牙利。各学界平日里一些正常的学术活动已开始受到阻挠,法西斯政权在各方面的干预使得各界学者不得不提高警惕,以避免在公开的学术文章或是报告演讲中提及政治上的一些“敏感话题”。“宗教和右翼政党之间的关系长期存在,在许多国家教会与传统的执政阶级密切联合。在英国和匈牙利,天主教在议会上院与世袭的贵族并排就坐……法西斯主义给天主教会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墨索里黑和纳粹德国向来是反教权主义的,试图控制教会管辖的领域。纳粹主义和最终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按照种族而非宗教信仰对人加以区分,因此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大灭绝……”②虽然这首作品是一部为纪念布达从土耳其手中解放250周年的正义之作,力求表现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当时匈牙利政府带给人民安宁生活的赞美,但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原文引用天主教圣乐的感恩曲作为歌词来创作可能是柯达伊最佳的选择。endprint

四、作品出版发行中的现实主义情节

布达佩斯科维纳图书在1994年四月用英文出版发行了《布达瓦里感恩赞》的CD光盘,整首作品是由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和匈牙利广播电视合唱团共同完成,费伦切克(János Ferencsik)担任指挥。这个版本从演奏、录制、制作到发行,完全是由匈牙利本国的音乐家、艺术家打造的,可以说凝聚了匈牙利音乐家对本国音乐的切身理解,演绎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之情。

图1:CD封面 图2:封面图案

这张CD最值得注意的应该是其封面的设计构思(如图1),封面图案选用的是布达佩斯国家美术馆的一幅布面油画(如图2),该油画的主题为“1686年夺回布达城堡”,创作于1896年,作者是匈牙利著名画家:尤拉?班克萨(Gyula Benczúr)。

从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匈牙利军队在战胜土耳其侵略者,夺回布达城堡的那一刻,匈牙利军队首领骑着高头大马,蔑视着脚下被打倒的土耳其侵略者,身边一位神父手持十字架,怒视着那些狼狈的战俘。

科维纳图书选用这样一幅具有民族历史战争意义的油画作为《布达瓦里感恩赞》的CD封面,可见制作团队为世人展示的并不是一首简单的宗教作品,更不希望听者是怀着一种宗教祈祷的思想来欣赏,他们将民族的战争史,民族的自豪感与作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全世界的人通过《布达瓦里感恩赞》,感受匈牙利民族的伟大,感受匈牙利人民对自己民族伟大历史的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英]Richard Vinen.20世纪欧洲社会史[M].张敏,冯韵文,藏韵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3]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4]勒·艾塞撰.柯达伊的生平与创作活动[J].任之,郑向群译.艺圃杂志,1991,(02).

注释:

①[匈]勒·艾塞:《柯达伊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任之,郑向群译,《艺圃杂志》,1991年第2期。

②[英]Richard Vinen:《 20世纪欧洲社会史》,张敏,冯韵文,藏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浓与淡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用现实主义的力量迎对司法复杂性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1982—1990:连续剧时期中国电视剧美学风格的确立
为什么
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讨论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