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4-08-20王本明郑德文刘志国
王本明 郑德文 刘志国
摘要:食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安全的关键,但由于技术本身不够成熟、投入大、劳动者素质限制等制约因素很多,在实践中推广缓慢。应针对食用农产品的特点重点突破,加强绿色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资料研制、相关配套技术以及标准规范的研究,并通过整合力量攻关、改革指导方式、强化制度支撑、教育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加强研究推广的力度。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制约因素;研究;推广
中图分类号:X38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3-0125-05
AbstractGreen production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cruc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afety of producing environment. However, its popularization was rather slowly in practice due to numerous constraining factors such as immature technology, high cost and restriction of labor quality. So w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key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hance the researches on green farming technology, pest control techniques, development of means of production, related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and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by integrating powers to focus, reforming supervision, consolidating institution supporting, and enhancing education guide and government support.
Key words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een technology; Constraining factor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 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适用于各种农业生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要靠绿色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探讨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
1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涌现出许多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兼顾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广泛运用。
1.2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
随着对健康和环保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
我国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主权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
标准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有标不依的现象极为普遍。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从技术的角度看,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生产实践上利用率不高,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endprint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
绿色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不足,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需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农村一家一户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经济成本高。生物农药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也需要加大投资。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不便实施。
2.3生产者素质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难以适应其要求。
传统习惯也影响绿色技术的推广。如农民评价一种农药一般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杀虫灭菌,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一般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4技术转化的制约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一方面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得不到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而在我国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思想认识的误区
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
3.3研发动力不足
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重点,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利益引力不够
一是市场回报低。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
二是缺少政策扶持。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高成本的唯一承担者,势必影响其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
现在既缺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强力行政手段,也没有形成新的技术支撑体系,镇村科技服务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
4重点推广的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改进和完善病虫害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并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病虫害绿色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根据田间病虫害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
4.1.4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
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包括生物有机肥料、复混肥料、缓释肥料、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进一步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