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情感
2014-08-20王枝凤
王枝凤
教师在教学中不管运用哪些方法,都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注意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浓浓的、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一、学生情感的诱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诱发。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达到情感上的和谐。赞可夫说:“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以亲切的、热情的、平等的态度,生动的、形象的、幽默的语言,努力创造出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时一定多肯定,多表扬,鼓励他们大胆地讲出心中所想的。我常常告诉学生:讲错了没关系,因为你已经说出了心里的话。当他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当我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从不主观武断,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争辩。我始终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营造了这种心理上的和谐,学生就能以轻松愉快的情感去探究知识,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去获取知识。
2.假设场景,引发情感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场景中产生的,场景对情感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假设相应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场景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山清水秀。桂林山水更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看啊,桂林多美啊!”马上,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再配上导游词,通过老师娓娓道来,奇妙的山峰、清澈的江水……学生饶有兴趣地沉浸在假想的旅行中。这样,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内心就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我再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桂林山水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文。”让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的愿望,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中取得胜利的欢乐。”课堂上要让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快乐地学习,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感情细腻,有时甚至是脆弱的。教师全身心地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赖学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和源泉。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亲切、信任、鼓励的情感信息,通过“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如,教完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得到了什么启发。张××举手想回答,站起来时却因为紧张而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想替他回答。张××同学原本就不善于表达,如果这时我不让他冷静下来好好回答,也许以后他再也不敢举手发言了。我示意学生安静,微笑地看着他说:“老师相信你能说好!”学生看到我这样,也用掌声来鼓励他。在大家的鼓励下,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能联系实际谈感受。这位学生正因为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整堂课一直情绪饱满,发言积极,思维出奇的敏捷。我还趁机表扬了全班学生,称赞他们的耐心和信任使张××成了积极发言的人。顿时,全班学生的脸上充满了笑意。他们也体验到老师对每个人肯定的情感。有了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有什么理由不愿学呢?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也很重要,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学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才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如,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得到小组其他学生的认同或肯定,最后形成小组的观点,这就是情感的交流。其次,学生之间有了情感交流,才能互相影响,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就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践证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比赛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表演读、情境朗读等。我在教学《月光曲》时,就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兄妹之间的对话。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充分体会到哥哥的歉疚、妹妹的善解人意,体会到这对穷兄妹之间的深厚感情。这种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交流情感,在读中收获。
3.師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交流。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一篇篇名家名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入地研究文本,努力地靠近文本,进入角色,把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情感化作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文本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作者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述的道理,都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古诗《村居》的教学,“拂堤杨柳醉春烟”,把春天的美景写得如梦如幻,朦胧迷人,人和景物一起陶醉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跃然纸上。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我在学生看图学完了第一行诗时作了个小结。“春天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柳枝随风翩翩起舞……”用简洁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令人陶醉的美景进行激情讲叙,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接着再让学生找出词眼“醉”字,抓住“醉”的意思进行表演朗读,配乐朗读。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中,朗读非常有感情,在思想上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诗意、诗情了。这样,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有了情感的交流,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交流的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与提高语文能力融为一体的。在平常的课堂上,我尽量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又一次看图说话课上,讲的是一位苗族小姑娘帮助老奶奶做家务的事。学生编完故事后,都知道要学习这位小姑娘乐于助人的精神,这就是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的熏陶。
每当和学生共同完成一堂激情四射的课时,我们总是意犹未尽。即使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还是情绪高涨,迅速围到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总是耐心地倾听,轻声地附和,让孩子们的情绪尽情地宣泄。这时候,气氛更加轻松,有时还能发现孩子们更独特的体验。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不放过,一定会趁机引导,让他们联系自己,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使他们的情感交流有个回应,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注意各种情感的碰撞、交流、体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