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体验
2014-08-20陈莉
陈莉
感知是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媒介材料的质地及各种性质、要素所造成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造成的意味及符号含义的感受。体验是指引导幼儿通过视、听、触、动觉及言语等多通道、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获得内在的体验,吸收和拓展相关经验,积累视觉语言和符号的过程。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然而在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感知体验时幼儿参与途径单一,不是全方位的。
2.感知体验时幼儿大多局限在活动室里,而且还局限在自己的位置上。
3.提供给幼儿感知体验的作品没有典型性,不利于幼儿掌握事物的基本结构。
4.提供给幼儿的感知体验作品与操作主题也不相匹配。
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幼儿自发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来提升幼儿对美术活动自发的表现力呢?
一、提供多样化的感知与体验途径
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感知与体验途径非常重要,幼儿欣赏和感受的对象,可以是适合幼儿欣赏的大师的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童趣十足的优秀儿童作品;可以是可视的美术作品,也可以是相应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幼儿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或对经验的回忆和体验。总之,感知和体验的环节主要是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丰富表象经验,以便将其中蕴含的艺术语言、符号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甚至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操作活动中。
另外,感知与体验的途径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有视觉、听觉的感知,还要有运动觉、言语知觉、直觉等各方面的参与。而且这种参与也不局限于教室中,必要时、方便时,还可以把幼儿带入广阔的大自然中欣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领他们去实地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增强艺术感受力;这种参与还不局限于在座位上,它们可以随着感情的起伏离开固定的座位,去尽情地跳、尽情地舞,或者坐在地毯上,甚至躺着也
可以。
二、提供典型性、多样性、审美性的感知作品
教师提供给幼儿感知体验的作品既要有典型性,有利于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基本结构,又要有多样性,有利于开阔幼儿眼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绘画《各种各样的恐龙》时,首先可以欣赏普通的恐龙,让幼儿在一目了然中掌握恐龙的基本结构:头部、胸部、腹部、尾部,然后再欣赏各异的多幅恐龙图片,让幼儿理解,虽然恐龙有多种多样的长相,但是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再如,泥工活动中幼儿捏花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结构:瓶口、瓶颈、瓶腹、瓶底,引导幼儿分析基本结构,可以帮助幼儿把握花瓶的形体特征,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然后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幼儿欣赏各种材质、各种形状、各种花纹的花瓶,为下一步自己创作花瓶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多提供大师的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如米罗的《指挥乐团》《人物》,保罗的《野菊》《宇宙来的声音》,毕加索的《牧神的脸》等,在欣赏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三、提供与主题相匹配的感知作品
教师提供给幼儿感知和体验的作品要与操作主题相匹配。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幼儿艺术地表现、感知世界,就要根據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兴趣特点,尽可能利用各种手段,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例如,绘画《奔驰中的马》,可以让幼儿通过看看录像、听听《策马奔腾》的音乐来感受马儿在草原上奔驰的飞驰的感觉,进而鼓励幼儿用动作模仿、体验策马奔腾的感觉。
四、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体验
想象和创造是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与再创造的过程。在开展绘画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对绘画对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在欣赏《滑稽人》时,对滑稽人的人物神情和姿态的感知与体验,可通过视觉的观察,还可以通过语言的描述,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的模仿体验其滑稽的造型等。就如美国学者霍斯曼所说:“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上美术课时,教师还可以将一幅幅绘画配上“画外音”,使幼儿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绘画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美术理解和感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来灌输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的感受和理解以忽略不计,以免扼杀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参考文献:
编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