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外探究作业现状剖析及改进策略

2014-08-20朱钱儿

新课程·中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初中语文

朱钱儿

摘 要:目前,初中语文课外探究作业存在与课堂教学目标相脱离、题型单一、题干的陈述过于笼统、探究的指向不明、文字的表述也不够准确简明、作业设计没有梯度、缺少具体的操作指示、没有对探究结果的呈现或对表达提出规范及具体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从具体的课堂需求出发,使探究目标由单一的内容探究转向语言规律的探究,并形成能力。优化作业的题干陈述,多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开绿灯”,注重知性思维的培养。对探究结果的呈现提供范式、提出要求,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体验作业;课外探究作业;问题举隅;改进策略

一、概念界定

所谓语文课外探究作业,首先要明确的是“课外”的含义:一是指完成作业的时间限制在课堂以外,二是指作业内容非课堂教与学的范畴。其次,就作业形式而言,这类作业是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解析、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是一种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形式。

二、问题提出的背景——当前探究作业设计问题举隅

1.题型单一,仅从内容层面设计,多为内容类探究题,探究目标多指向文化视野的开阔与语文知识的积累,缺少细节题、专项语言训练题与能力提升的探究实设计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作业本探究题统计表:

七年级上册作业本探究题统计(共30题)

人教版教材是按主题选择来组编教材的,这样的组元方式带来的探究作业设计也往往是侧重于内容层面的探究。关于人文组元,人教版教材副主编温立三先生有清醒的认识:“按专题组元,会误导一线教师,可能会重新回到轻文时代,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从而削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的教材与作业设计如能以语文能力组元为主,再辅以人文教育渗透,那么,我们的教学重心会更明朗,教师也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少走弯路,真正做到教学的“轻负高效”。

同时,当前的探究作业设计,侧重于陈述性知识考查,对程序性知识考查的关注不足。课堂的教学内容应通过练习来巩固,而很多时候,练习的设计反过来能够起到引领规范教学的作用。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力争改变教材,体验探究作业设计的不足,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教材“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效能,致使其工具性丧失”的现状。

2.题干的陈述过于笼统,探究的指向不明,文字的表述也不够准确简明

案例一:七(上)作业本《夏感》的课外探究题

阅读下面材料,你有什么发现?把你思考探究的结果写下来。

材料1:几百年才长大的树木,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在地球上消失了;上千年才形成的热带雨林,在几年之内就被夷为平地了;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在几十年间就永远灭绝了。

材料2: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案例解析:(1)这项作业的设计与《夏感》一文无论在主旨、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都风马牛不相及。(2)本题的题干的陈述过于笼统,使探究的指向不明:究竟要求学生要思考什么?是人类的“霸道”、自然的脆弱,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3)如果要探究人类该善待自然,就应提醒学生关注表示时间的词,并提醒把时间的对比作为思考的切入口。(4)这样的探究作业会因为指向不明,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变得过于空泛而无法评价。

3.脱离学生生活,高估学生水平,作业设计时未作必要的鋪垫,探究设计没有梯度

案例二:七(上)作业本《台阶》课外探究题

探究文中“父亲”在经过大半辈子的辛劳和不懈努力后,一座有着高台阶的大屋子终于造成后,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却处处感到很不适应,似乎变了一个人?

案例解析:如果在题干前添上“你在生活中有因愿望实现反而空虚的经历吗?说说为什么。”那么,学生就可以将文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不仅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也明确了学生探究的方向,使整个探究过程呈现层次性。这样的探究作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引导学生作精神远游——人活着不能没有寄托,否则会很空虚。

4.探究作业没有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

案例三:九(上)作业本《杨修之死》探究“三国人物”性格

这则探究作业设计的欠缺:(1)没有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生面对如此宽泛而又艰深的探究要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探究兴趣。(2)没有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未言明探究的途径。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解读去探究,或比较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方法找到解读路径,还可以通过参考专家或他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悟找到解读路径。(3)未作必要的铺垫,作业设计没有梯度,存在“一刀切”的弊端。我们可以对基础较差、能力较低的学生适当放宽要求,要求他们了解三国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其探究“个性鲜明”的三国人物的性格;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对三国人物个性作出独到的解剖。(4)探究的结果该怎样呈现:是写成小专题的探究报告呢,还是需要写成小片段呢,或者只是三言两语的陈述?

5.题干设计没有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缺乏具体的操作指示,没有对探究结果的呈现或表达提出具体要求

案例四:七(上)作业本《短文两篇》课外探究题

窗外杨柳依依,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柳枝间黄鹂鸣叫,生命就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声……请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生物对生命的珍视、渴望,请你以“现象+生命感言的形式”写一段话。

案例解析:这样的练习设计改变以往探究题那种“总是将一个大而杂的框扔给学生,使其茫然不知所措或望而生畏,缺少必要的铺垫、细化的指导、示范的操作”的面目,为学生提供表述范式,使学生有探究、表达的模仿样本(这也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探究过程无论是思考路径还是探究结果的表述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6.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必要的分类,实效性大打折扣

纵观教材及练习册的课外探究作业的设计,我们会发现这些作业设计缺少一个统筹的规划,既无明确的专项训练目标,也无系统的作业编制体系,随意性较大。课后探究作业,一般只是随机地按选文的内容编制,这样的作业设计无论对丰厚学生的学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能力都处于“天然放养”状态,作业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加之对探究作业缺乏必要分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弱化了作业的实效。

7.与课堂实际相脱离,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现存的探究作业,大都是“预先制作好的晚餐”,并未根据学生的身心现状、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的进程和生成、课后的巩固需求等诸多“口味”的需求来“寻找原材料,调配口味”。因而,这样的晚餐很难让人身心愉悦,并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充其量也无非是填饱肚子——教师布置了作业与学生无可商量地完成了作业而已。

8.材料过于陈旧,不利于指导生活

案例五:八(上)作业本《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探究题

你知道圆明园中有多少稀世珍宝吗?你知道圆明园为什么会毁坏吗?与同学一起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相关情况,并把结果写下来。

对于圆明园为什么会毁坏的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及社会学科的教学,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了。所以這道探究题没有很大的探究意义。不如结合文本内容与时代潮流,设计这样的探究题:一百多年了,圆明园的被毁一直是所有有良知中国人心中的痛,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国人经济头脑的具备,我们发现,圆明园俨然成了“生财之地”:圆明园遗址上各种现代娱乐设施拔地而起,颇有“灯红酒绿”之气。如果你行走在这段历史的记忆中,你分明能感受到的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奢靡。请探究此情此景背后的成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9.不利于知性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总目标的第4条标明:“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特级教师于漪早就说过:“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技能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窍门。”这就是说,思维训练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作业设计的一个终极目标。但仔细推敲一些课外探究作业,会发现许多仅从内容层面设计的课外探究作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思维训练,缺少理解性思维训练、评价性思维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达不到促成学生智性思维发展的目的。

案例六:九(下)《愚公移山》一文的课外探究作业为:有人说:愚公移山是破坏环境的举动;有人则认为他这样的做法不如搬家来得轻松,更有人说愚公这样做是把子子孙孙限制在一种无意义的目光短浅的家族俗务中……你认为这些观点对吗?为什么?

这样的探究作业虽说从一定层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但充其量也只是就“愚公移山”论“愚公移山”,没有引导学生从文本主旨、寓言的写作特色的高度去探究课文内容,也没有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想要借此诠释的古代劳动人民敢于争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这样的探究作业设计是不科学的,不利于知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会阻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

10.语文味不浓,有“百科知识考查”的味道

案例七:七(上)《山市》探究题

课外探究”海市蜃楼“的成因。

与其说此题是语文探究题,不如说是科学的探究题。这样的课外探究作业的语文特征不明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大。如果在题干上再加上“请结合探究结果,用说明性的语言将它展示出来”,或许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生活化、综合性强的特征,也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学以致用的能力,还凸显了语言表达的要求。探究作业这样设计,语文能力提升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作业本身的语文味就更浓一些了。

三、改进策略

以《济南的冬天》体验探究作业设计为例。

1.正确定位作业设计的目的

在我们的周围有堆积如山的作业,他们足以淹没学生所有的闲暇与快乐。可不容置疑的是,作业巩固与课堂教学一起成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双翼”。现实中我们可以随意地去拿一本教辅资料充当作业,但这样的作业是静态的,没有教学张力的,是与学生有“隔膜”的,不具亲和力的;这样的作业时效性、实效性甚微。我们设计探究作业的目的应该是:

(1)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语文积累越来越丰厚,语文读写能力越来越强,语文学习习惯越来越好,语文思维与语文感悟的程度越来越深刻敏锐,语文的情感越来越细腻健康。

(2)让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巩固与延伸,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动态的课堂及教学过程中的自然而迫切的生成,紧密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作业设计要站在培养学生人格的高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及创造精神。把作业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

2.理想中的课外探究作业设计案例

《济南的冬天》体验探究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①朗读文章标题“济南的冬天”和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说说从读中体验到的两者之不同。

②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将“冬天”一词前置,可理解为:

你认为用这样的句子结尾好吗?为什么?

③“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一句中,如把“像我”放在句首,可以吗?后移独立有何好处?你能从文中找到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吗?请从内容和表达效果加以品读。

(2)课外拓展作业(选做):

④从以上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句子的词序作适当调整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请从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中找到类似的语言现象,进一步地探究老舍先生的这一用语习惯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建议阅读其作品《养花》《骆驼祥子》等)

⑤在生活中或自由阅读时搜集因语序调整而表达效果不同的例子,深入探究语序调整与表达效果之间的规律,把探究结果写成200字以上的小论文。

(3)设计说明。

体验探究语序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词序”的表述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在汉语里,词序是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词序的变动能使词组或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

词序这个语言魔方,在词语的前移后挪中,显尽语言的千种风情、万种魅力。它具体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调整词序,语义不变,强调重点。

②调整词序,语义改变,重点转移。

③调整词序,情随境迁,塑造形象。

词序大有文章,细细品咂词序,巧妙调换词序,我们可以抓住语义的味,可以揣摩语义的情,可以捕捉作者的意,可以打开文章的胸襟。

但是作为刚步入初中的、不具备一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学生,要去领会其中的妙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为课堂生成的教学需求与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极其潜心地去创设情景,为学生设置台阶,以期学生突破难点,提升认识高度,并能以此为突破口,认识感悟一类语言现象,并在今后的阅读鉴赏中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鉴于上述考虑,笔者设计了以上五个练习。作业①的设计旨在通过朗读,从感性层面感受语序调整的不同表达效果。

作业②的设计,凸显了“冬天”前置的表意效果的体悟,作业的设计上有一个梯度,先着眼“冬天”一词前置的理解,为后一问作铺垫。后一问的设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且不同见解的争论有助于激活思维,促进知性思维的参与,对问题的最终澄清有加速器的效用。

作业③的设计是一种知识的迁移,也暗合了罗杰斯“非指导性学习”的思想——学习由“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最终指向“规律”的概括、掌握及运用,也为后两项课外拓展作业的完成铺垫。

作业④⑤同为课外拓展延伸作业,设置上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先要求学生探究老舍作品中的因语序调整而表意效果不同的例子,以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老舍。作业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或自由阅读时搜集因语序调整而表意效果不同的例子,深入探究语序调整与表达效果之间的规律,旨在体现课堂学习成果的运用、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不是单纯地从内容层面或学法层面设计练习,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它是从课堂生成出发的,满足课堂教学所需的,是课堂的巩固、深化与升华。它还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指向语文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提高,可谓“一石多鸟”。

3.改进策略

面对当前探究作业的种种不如意的现状,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改进探究作业设计的努力方向应该是: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尤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以此确定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与具体要求。改变探究作业与课堂实际相脱离、影响探究的兴趣的现状。立足课堂,将作业设计视为课堂教学的铺垫、延伸与补充,使作业设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课外作業的目的本身就在于推进、巩固、深化课堂。因而课堂需求才是作业设计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捕捉课外作业设计的契机,挖掘课外作业设计的材料,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很好地接轨课内外,力争做到“以内生外,以外养内”。

案例一: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4课是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他们觉得课文的语言不活泼,总感觉在教训人,而认为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写得生动一些。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探究作业:

第一层次: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蓝本,试给丁肇中先生提意见,让他的大作变得更有亲和力。

第二层次:请同学们任选文中的一个片段,从用语、修辞、句式、论据的选择等角度对其文进行改写,力争使其可亲可近。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在近期的周记中体现“让语言充满亲和力”的要求,以此巩固课后探究所得。

这样的课外探究作业源于课堂,但又高于课堂;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事实证明,它是有实效的作业设计。

(2)探究目标指向多样化,从单一的内容类探究拓展为多领域、多元探究。

探究目标不仅要指向文化视野的开阔与语文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语言规律的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得到专项语言训练,并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课外探究题归类为:语言现象及规律探究学习类、积累型探究类、文学视野开阔型探究类、文化专题探究类等。笔者以为,体验探究作业的专题化(生活体验或语言现象、规律的探究)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各类语言现象的认识与规律的掌握,更利于学生模仿,形成能力。

笔者在此提供几例教学实践中设计并取得一定实效的语言规律指向的探究作业:

案例二:七(上)《绿色蝈蝈》一文,由课后探究作业“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拓展设计了这样的探究主题——“人称变化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案例三:八(上)《中国石拱桥》一文,设计了如下课外探究作业:赏析文中副词的表达作用——副词的作用“副”吗?

案例四:专项探究训练——“标题里隐藏了怎样的艺术密码?”

(3)改变课外探究作业题干的表述,使其全面、科学、细致并充满人性关怀。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设计的作业要有铺垫,有梯度,多层次,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②题干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探究的指向要明确。

③在题干中适当地提供必要的探究指导,以适度减低探究“门槛”,让学生更多地在探究的具体内容上下工夫。尽量杜绝面对探究作业“一筹莫展”“不知往哪儿使劲”的现象。

④题干中要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适当为学生的探究开几盏“绿灯”。

⑤对探究结果的呈现或表达提出具体要求,可以提供表述范式,让学生有模仿对象,这也是学习语言的机会,捕捉恰当的绝佳的语言训练机会。

(4)作业设计要做必要的分类,形成系统的体系,使探究训练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卓有成效。

(5)探究材料的选择要鲜活,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力争探究结果对现实生活起到观照作用。

(6)注重知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五:探究下列代数式的比喻义,用准确的汉语文字表达出来(不得超过30个字)

(A+B)2=A2+2AB+B2

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时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的是想象力、思辨力、假设论证力、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7)凸显探究作业的语文味。

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宗旨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课外探究作业始终姓“语”,让学生在探究中深深地感受“语言”“语文”的厚重与魅力。

(8)作业设计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安排,变为“要我做”。

多在“激趣”上下工夫,体现探究的主动性。适当地留有让学生“作主”的空间。或者教师也可以圈定探究范围,让他们自己来设计探究作业,实践“多元互动”的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成巧云,施涌.初中语文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分析.语文建设,2007(9).

[2]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