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劳模在此集合
2014-08-20索成
索成
吕秋玲(化名)未料到几十年后,自己重新找到了当年的自豪感。“现在院里邻居都知道我还是老劳模,住这么多年我没向别人提过。”
75岁的吕秋玲和儿子一起住。1000多块钱的退休金,加上儿子家生活条件也不好,生活的艰辛,让她对于自己还曾获得过省级劳动模范的荣誉,已经没有太多记忆。
而在张素珍眼里,像吕秋玲这样已经七八十岁的女劳模们,不应该是被遗忘的对象。身为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秘书长,她清楚地意识到,劳模精神的传承才是她们这个“家”得以建立的根由所在。
“我们为她们搭建这个平台,也是想弘扬这个群体的精神。”锦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左丽雅说起,市总成立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的初衷,不仅在于能更好地发挥这个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能给全市不同时期的女劳模们、先进工作者,营造一个可以互学互动、互帮互济、互促互进的温暖之家。
作为老工业基地,锦州市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女劳模、女先进工作者队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思考怎么样能够把女职工工作,同发挥巾帼劳模的引领作用结合在一起。”锦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左丽雅认为,工会应该创建一种具有工会特色的组织形式,打造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品牌。
据锦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陶静介绍,基于这种思考,市总首先着手调研,摸清了女劳模群体的现状,并对她们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一是创业成功型。这个群体的主要力量是自主创业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们相当一部分人都有着下岗再就业和再创业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中都浸透了工会组织的关心与扶持。如今虽然已成为企业家、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才,但她们对工会组织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社会;
二是情感依托型。主要是那些离开工作岗位后,仍心系社会的老劳模。她们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希望能多一些机会相聚交流、互帮互助;
三是年轻上进型。作为更年轻的一代,她们既感到劳模光荣,同时压力也大,希望能有更多的开阔视野、学习提高的机会;
四是弱势待援型。主要指劳模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或年事已高、或贫病交加、或孤寡无依,处境艰难,亟需组织伸出援手。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女劳模的意愿与心声,并征询了基层工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立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的构想,得到了市总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支持,广大女劳模更是一呼百应。”
正因有像吕秋玲这样70多岁,甚至80多岁的老劳模,由于时间跨度大,锦州市总工会内部的相关部门成立了巾帼劳模联谊会筹备工作小组。“组织人员采访劳模、查阅资料,建立组织名册,凡被授予市以上(含市级)劳动模范、省以上(含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女性,本着个人自愿申请,经主管部门确认后均可入会。”
锦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陶静介绍说,依据《中国工会章程》和《锦州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经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章程》。“提出联谊会理事会建议名单,所推荐的理事会成员候选人,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影响的、在职的市级以上劳模或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通过走访调查,在2011年3月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成立之时,锦州市级以上女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92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辽宁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1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人;锦州市劳动模范103人;部模33人。
“联谊会的工作宗旨,即牢固树立为女劳模服务的思想,开展女劳模之间的互帮互助、学习交流等活动,组织女劳模开展调研,为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选为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秘书长的张素珍回忆,成立大会上,全市各行各业的女劳模、女先进人物的代表,部分基层工会主席、女职工干部,近百人参加了大会。
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组织,让锦州市分散的女劳模们获得精神上的归宿感。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生当中的辉煌也许屈指可数,但哪怕电光石火间的荣耀,有人记得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非常怀念曾经火一样的年代,忘不了那些岁月啊!联谊会成立得太好了,这回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联谊会成立会场,锦州市总特意播放了长达20分钟的专题电视片《永恒的记忆》,展现了锦州市各行各业女劳模们几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即使现在讲起,五十年代的老劳模汤素芝依然动容。
联谊会秘书长张素珍向记者介绍,巾帼劳模联谊会成立以来,每年年初都会召开理事会议,根据大家的建议和劳模们的愿望,制定联谊会的活动计划,并逐项落实,倾力打造新时期的巾帼劳模之家。
“劳模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平时大家难得见上一面,特别是退休多年的老劳模们,更希望经常聚聚聊聊。”锦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陶静谈及,自联谊会成立以来,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女劳模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相互汲取经验和力量,增进了新老劳模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劳模之间的互动。”
相似又不尽相同的经历,使得这些不同时代的女劳模颇有感触。过去的女劳模多集中在国营企业,一线岗位多,现在创业型的女劳模多。对于老劳模来讲,过去只知道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如今是科技时代,创业型的女劳模们还要有知识懂科技会管理,更需要勇气;而新时代的女劳模对老劳模无私奉献企业的精神,也很是推崇。
“除了精神上的互动,还满足了很多女企业家劳模回馈社会的愿望。”锦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左丽雅说,比如张素珍本身就是锦州婵娟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她类似的女企业家劳模还有很多,原先都是下岗女职工,后来下岗再就业和再创业的过程中得到过工会的帮助和扶持,现在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反哺工会组织。”
劳模队伍中有一批年龄大、收入低、疾病缠身的困难女劳模。联谊会成立后,帮扶弱势群体,也成了巾帼劳模联谊会的一项常态性活动。“每年都要对她们进行走访慰问,大家慷慨解囊,或出钱,或拿产品,反响很大。”锦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陶静介绍说,联谊会还利用劳模队伍中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的优势,想方设法帮助困难劳模们解决生活、医疗、就业以及子女读书等方面的困难,为其生活工作排忧解难。
“巾帼劳模联谊会这一品牌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一些女职工、女企业家主动找到我们,渴望获得工会组织的荣誉,都希望能早日加入到巾帼劳模联谊会。”锦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左丽雅谈到,联谊会如今有着独特的感召力,使很多女性劳动者有意愿加入到这个 “家庭”。
这种意愿的累积,出于重视女劳模群体的示范效应。汤素芝坦言,像她们这些老劳模们,以前大多数都是工作在商业服务的一线岗位。尽管当年获得过这样那样的荣誉,但很多人退休后的工资微薄。生活的失意,让红火的记忆在她们的心中并不情愿地逐渐泯灭。而联谊会似乎让她们重新找回曾经的荣耀,而她们心里熨帖的更在于,能有一份来自组织的关怀。
“联谊会多次组织劳模们参观锦州城市建设、新兴产业园区、世博园建设现场。2013年锦州世博园开园后,我们组织女劳模们看世园、赏菊展。”锦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陶静介绍说,巾帼劳模联谊会设立的目标任务中,既有诸如为新时期的女劳模提供服务,开展互帮互学,信息交流,学习考察等联谊活动;组织女劳模开展技术攻关、业务咨询、管理指导、服务示范等活动,为女劳模学政策、学法律、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创造条件;还有配合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做好女劳模的政策落实工作,帮助陷入困难的女劳模解除后顾之忧。“目的就是兼顾不同时代的女劳模群体,满足她们的需要。”
据调查,联谊会的女劳模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40——60年代。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历过国家特殊历史阶段人群的血脉中,多多少少都饱含着集体主义情怀。在现代社会迅捷发展的今天,在强调主体感、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如何让为企业、集体无私奉献过的女劳模们,保持精神上的归宿感,再造失落心理的回归,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也是工会组织为之服务的考量所在。
就人类群体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不同维度的不同结合,就使不同的群体带有各自的特色。相关心理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交行为,都包括任务活动、相互作用、情感活动三个因素。
锦州市巾帼劳模联谊会作为女劳模的群体组织,为这些特定的荣誉群体提供了双向反应的聚集地。在这里,不仅满足于群体内部成员工作、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对于群体外部也释放了外聚力。如此,全心全意为女劳模和女职工服务,弘扬巾帼劳模精神,就不再是一种不着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