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2014-08-19李军英
李军英
河南濮阳市妇幼保健院 濮阳 457000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以月经量增多、腹部肿块、子宫出血、子宫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30~50 岁妇女。手术切除对妇女的生育功能危害较大,增加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1]。近年药物治疗已经受到临床普遍重视[2]。2012 -01—2013 -01 间,我们对6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经彩超确诊为子宫肌瘤。年龄30~56 岁,平均(42.06 ±2.28)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病程(10.32 ±0.52)个月。子宫平均增大约为孕40~89 d。其中已婚40例,未婚20例,已婚者平均生产次数(1.0 ±0.5)次。患者均表现为月经增多、痛经、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缩短等症状,其中35例伴贫血。患者6个月内均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均为自愿要求药物保守治疗患者。
1.2 治疗方法 自月经第1天开始,米非司酮12.5 mg/d,晚饭后1~2h 口服,服药后禁食2 h。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E2(雌激素)、卵泡刺激素(FSH)、泌激素(PRL)、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雄激素(T)的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显效:肌瘤体积明显缩小,病症明显减轻或消失,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痛经明显改善,经量明显恢复正常,或则出现闭经。有效:肌瘤体积有一定缩小,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明显改善,病症有所减轻,痛经、经量有所好转。无效:肌瘤体积没有缩小或则有所增大,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等指标异常,痛经、经量控制不良。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 0 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比较 用药前后60例患者平均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用药前后各项激素的变化情况 用药前后患者各项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60例患者用药前后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
表2 60例患者用药前后各项激素的变化情况
2.3 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本组60例子宫肌瘤患者,30例治愈,24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95%。5例患者出现轻微潮热和多汗不良反应,3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后,均得到显著改善。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人体子宫肌瘤组织中存在雌、孕激素受体并且含量明显高于周围肌层,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mRNA 呈过度表达状态,说明在子宫肌瘤的生长过程中孕激素发挥了关键作用[3-4]。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属于人工合成的甾体类化合物,它利用与孕激素受体的有机结合,进而阻止孕激素,使肌瘤组织以及肌瘤组织内的血管发生改变,进而对肌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使肌瘤因为缺氧而死亡,肌瘤变小。已广泛用于早孕终止妊娠、引产、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取得较好临床效果[5]。本组结果显示,用药后患者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和各项激素水平变化较用药前明显改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对有药物治疗要求者值得推荐。同时由于其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对手术耐受,也可作为较大肌瘤的术前辅助治疗手段。
[1]谢建军.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1):16 -18.
[2]魏海燕.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5):138 -139.
[3]王峰冰.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5):51.
[4]焦静. 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2 (7):1964 -1965.
[5]程金华,张玉荣,毛为会.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52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