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频率专业化进程中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思考
2014-08-19宋越琦
宋越琦
1986年,随着国内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广播频率专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广播频率专业化满足了广播听众多元化的需求,增加了广播的活力,提升了广播媒体的竞争力。那么,在广播频率专业化的情况下,节目主持人该怎样进行角色定位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节目主持人“专业化”是频率专业化对主持人的必然要求
专业频率的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某种专业知识,这不仅是构筑与嘉宾对话平台的基础,也是受众接受认可专业节目主持人的先决条件,最终也是主持人“底气”的根基。节目中的他经常游移在专家、听众之间,在不同的角色之间频繁切换。概括地说,专业化节目主持人是知识的复合以及角色的复合,这是频率专业化节目对主持人的必然要求。“万金油”样的主持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节目主持人。
二、频率专业化后节目主持人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频率专业化后,主持人能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在节目中的角色,这将关系到节目专业化的程度和传播的效果。
1.节目主持人重视目标受众的需求,塑造 “准专家”的声音形象
节目专业化要求主持人更加重视目标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收听的需要,掌握对口知识,成为一名“准专家”。
鞍山电台新闻台政策咨询节目《空中立交桥》是一档专业性较强的节目。节目初始阶段主持人邀请专家共同做节目。主持人在日积月累中收集了大量的政策文件,掌握了丰富的政策知识,逐渐替代嘉宾在节目中应答自如,成为听众心目中的“专家”,备受听众信赖。
2.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应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主持人应对收听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收听倾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方向。通过来信和电波中的交流,主持人发现《空中立交桥》听众年龄跨度大,行业差距大,文化差异大。根据这三个特点,政策的关注从生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入手,如百姓的生老病死、养老保险、房改、供暖、升学就业等方面,引起收听群体的共鸣。为弥补受众对象间的“三大”差距,节目增加了政策信息播报和政策访谈内容,以满足目标受众的知情权的需要,同时强化了节目的专业性。
3.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节目中的“我”倾听“民生”的时候是听众的朋友、同事、邻居、机关工作人员,让每个听众背后所代表的群体感受到尊重;“我”收集民情向政府部门去咨询了解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代表的是群众的利益,反映的是百姓“民意”;播报信息、回答政策问题的时候“我”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我”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通过“我”对政策、法规、重大决策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消除公众因行政信息的迟滞所带来的猜疑和谣言的产生;让百姓能够理解明白政策、法规惠民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能够自己去正确地做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参与行为的选择。
三、频率专业化后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主持人的“专”不能走向极端
频率专业化给节目主持人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但主持人的“专”不能走向极端。这不仅是因为主持人无法做到专家、学者意义上的“专”,更是因为,在专业性较强的节目中,听众并不希望看到主持人与专家之间进行着一场纯学术的对话,特别是服务类、专业性节目。一般情况下,专业术语在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时出现频率较高。如何在专业与通俗之间找到结合点,做到游刃有余,是对主持人的一大考验。因此,为了避免专业名词的艰涩难懂,主持人还须具备“翻译”本领。在本身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解释,使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比如听众经常将“下岗”和“并轨”混淆。我们将官方解释转化成百姓语言:“下岗”是离岗不离职,属于有单位的人;“并轨”是指国有企业职工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享受优惠政策后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样一讲,听众迅即明了专业名词的区别,消除了政策上的误解。
2.主持人不能因迷“专”而失掉自己的个性风格
“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广播节目主持人用声音塑造出来的形象在听众内心的形象何止千个?所以,主持人不必因专业限制故作老成,不要因专业而高高在上;只要你心中有听众,真诚的声音最动听,最能打动心扉。每次接听热线总会遇到紧张的听众,电话接通了要么不说话要么支支吾吾。每次接听我先会亲切地问候一声,让电波另一端放松下来再开始咨询问题。主持人耐心的倾听、细致的解答、明快的语调就形成了一种个性风格,这样的风格大大增强了专业性节目的可听性,每天吸引着听众固定时间听政策、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使节目成为百姓生活的顾问和参谋。
3.主持人角色定位不能忘记媒体责任
频率专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百姓为社会服务,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无论怎样都不能忘记肩负的责任。有利于大局的稳定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反映民意就不顾忌对大局的稳定带来的影响。民意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而不是少数的、非主流的想法。《空中立交桥》节目有时会接到上访信,有时接听到上访诉求的电话。我们都耐心帮助他们分析政策、理清矛盾,学会用政策法规维权,不再把上访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被中国新闻界誉为“人民记者”的已故新闻界的前辈穆青同志说过,“不关心人民疾苦,永远成不了一名好记者。”记者、主持人有责任身入,更要心入、深入,把握人民群众关注什么,最需要反映什么,以理智、清醒的头脑在大局下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百姓所关注的涉及生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既把民意反映好,同时又把大局维护好,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