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火候
2014-08-19周燕华
周燕华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采取高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内容,并有效的把握教学中的火候,也就是教学中的“度”。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探究意识,让教与学实现良性互动,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本文中,笔者主要探究了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度”的把握,希望能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度”有效教学
历史教学看似简单,但是事实上却是一门技术和学问。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数都是教师的填鸭式灌输,学生只能是听从,这样教师几乎是全包圆,但事实上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扼杀,教学效果也不佳,学生的学习也非常的死板,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变,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一、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优化组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优质的高中历史课应该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层次性和组合性,在教学过程中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把握住教学的火候。教学顾名思义应该是“教”与“学”的活动,为此,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应该既要考虑到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首先,要做好师生关系的定位,“位度”要设定好,这需要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能依据学情来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熟知的知识可以放开来讲,扩大讲解的范围,不拘泥于课本。在知识点不多,教学任务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要深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材给出的内容有一定的肤浅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深度,让教材文字折射出历史的魅力,教师能吃透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情境下学习历史知识。教材的讲授具有断层性和平行性,而在日常的历史检验中,历史知识却具有了立体性和总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有效的总结教学知识点。在教材的深度上,除了扩充课外知识外,还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疑,把问题由繁变简,由抽象到具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坡度,巧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在学习9.18事变的时候,通常我们会问学生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感动枯燥乏味。而换个角度,问学生为什么9.18事变会发生在1931年,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住事件发生的时间,还能从站在那个年代的角度去分析日本和旧中国的国情等。在教学中把握的“度”要分配好教与学的内容,做好角色转换。
二、作业布置要适宜,讲究相应的量度和坡度
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任务较重,时间较紧,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增加作业量,以往开展题海战术就是极为重要的体现。其实,每一个人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高中生本来就是课业多,压力大,一味的让他们做作业,效果也不一定就好,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过量的作业而引起学生的厌恶,学习的目标就很难达到了。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查缺补漏,检验学习的成果如何,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只要目的能够实现,尽量能够精简作业,减少不必要的臃肿作业,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减负增效”的新理念。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尽量全批全改,在评价上应该以鼓励为主,当然也要弄清楚问题的对错,使得作业练习的目的能够达到。在课堂、课外的练习中,教师在布置的时候能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相关密度,做到难易适中,既能检测到学习的效果也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做好复习测试,重视密度和梯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了,学习的目标开始关注自身的成绩,这是应对高考的直接呈现。在高中阶段,为了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种大大小小的测试就应运而生了,有的时候真实多如牛毛。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复习测试的频率,也就是测试的密度,不易过高也不易太低,过高就会产生考试恐惧心理,过少则不能及时的了解学情,这些都是不妥的做法。在测试的内容上,要做到难以适中,难度系数不易过大,应该针对学习的知识、考点或者高考新大纲才选择题目。问题设置的有梯度,基础知识、分析探究问题都应该有所罗列。在单元测试、专题测试中,应该依据学情和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选择。只有这样注重密度、梯度地训练,才能真正达到训练目的。
教学中“度”的把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层次突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中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其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于辛.把握时代脉搏激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2013(22)
[2]徐赛琴.浅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中课堂设计有效性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2012(08)
[3]贾静燕.高中历史课堂提问如何把握适度性原则[J].科教文汇,2011(11)
(作者单位:福建平和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