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创课程 以德为先育人才

2014-08-19李志伟

中国德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德育精神生命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党和国家呼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以下简称“广渠门中学”)以生为本定位德育课程,将“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精神高贵,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并根据整体性、适应性、发展性、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学校德育课程的制定,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生源实际和发展需要,确立了“显性与隐性课程同步,必修与选修课程并行”的基于生命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

一、显性德育课程为生命成长奠基

显性德育是德育的主体方式。广渠门中学显性德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其生命成长夯实基础。包括认知性德育课程和渗透性德育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通过学习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课程,在我校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课、学生党团课以及定期开展的道德讲堂、时政讲坛、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开设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让课程呈现多样化形式以满足学生发展愿望,从而将道德认识、道德信念或信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初步影响,进而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

渗透性德育课程是针对学科教学而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的认识,促使其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构建学科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在学校形成了“教师养德”的全员德育氛围。如学校语文组确立了“大语文”的学科特色定位,实现路径是“三走进”,即“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走进生活”。在国家课程领域,语文学科大胆进行课程探索,开设海量阅读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文本,围绕文学名家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发掘并形成了“一刊、一社、一会、一线”四大特色课程支撑平台,即“广厦文学社、校园剧社、诗歌朗诵、行走课本路线”。英语学科确立了“语言与文化并重”的学科特色,其实施路径是“读原著、品文化、用语言”。国家课程层面突出对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的挖掘、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特色支撑活动有“一站、一赛、一歌、一社”,即“英语广播站、英语演讲赛、学唱英语歌、英语戏剧社”。

二、隐性德育课程涵养润泽生命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广渠门中学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涵养和润泽。包括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

环境文化。环境对人品行的修炼、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身心的愉悦,时时刻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楼层及每一个角落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家艺术家画廊让每一位走近它的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严谨和孜孜以求;儒家经典文化长廊让学生心灵受到熏陶与洗涤;古化石展柜、动物标本展柜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探索的奥秘。《少年中国说》成为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阵地;宏志班展厅将“宏志精神”镌刻在所有人心中……我们努力使校园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个性和精神,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感觉,让校园环境文化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无声地教育每一个学生。

管理文化。我校的管理突出教育的服务功能,强化“以师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从教师的角度,我校注重提升教师生活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榜样教师力量的影响下加强教师团队协作;从学生的角度,我校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设置机构:在原有学生服务中心、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学情指导中心和家教义务咨询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满意程度;我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设置课程,课程中给予学生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机会,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需求,从而帮助每个学生走上适合的发展道路。

精神文化。广渠门中学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传承的圣地。我们告诉自己:做教育的人应该懂得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和精神的引领者,拓展教育空间,让高贵占据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宏志精神的发源地,广渠门中学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如“龙舟精神”“亮剑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近几年,我校更加注重学生精神系统的培育工程。每学年开学典礼上,校长都会提出本学年学校的教育主题:从感恩到责任;从尊重到信仰,一年又一年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懂得感受亲情感念恩情;让学生明白所谓信仰就是从信父母、信身边的人开始,相信爱、相信奉献、相信良心!“身边的好人”“青春榜样”等系列活动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拥有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它让学生的灵魂有所寄托,精神拥有方向。

三、活动性德育课程为生命可持续发展助力

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学校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围绕“养成教育、情感素养、能力提升、生活实践、心理健康以及家校联动”形成六大支柱类课程。同时,又将每一类课程层级纵向分为三级,分别是常规课程,拓展课程,以及特长发展课程。

养成教育—夯实生命成长的基石。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由点滴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逐渐到成人成才的过程。不同的时期我们养成教育的重点不同。在学校的养成教育活动性课程中,我们注重“规范行为”“自主管理”“文明礼仪”等主题课程的开发,期待通过养成教育夯实生命成长的基石,实现学生的行为自觉和文化自觉。

情感素养—铺建生命发展的阶梯。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没有教育”但学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则意识”“文化积累”“精神传承”等活动性课程的设置不仅让生命正确出发还为其积蓄营养,使其在社会上优雅行走。

能力提升—蓄积生命勃发的能量。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成才、成年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不完全具备成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能力。对此,我们通过开设“多元文化理解力”“领导力”“综合发展力”等活动性课程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能够产生正确的自我价值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开发其潜能,促进学生主动成长。

生活实践—探索生活真正的意义。为了让学生在拥有生存本领的同时懂得生活,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设置“学科研究与创造”“生活探索与发现”“社会生活与实践”等活动性课程,督促学生“走进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关注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力求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甄别、整合信息,并从中提纯营养,从而发现自我,丰富自我。

心理健康—满足个体需求的教育。2005年开始,我校在六个年级同时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心理普及教育:初一、高一开设必修心理健康课程,师生间有绿色通道“心语本”沟通和交流;初二、高二开设选修课程和团体辅导;初三、高三开展定期心理健康讲座,考试前进行考前团体辅导。2008年成立了亲子会客厅,弥补单亲家庭孩子在系统环境中成长的缺憾。2012年创建了学情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解决人际沟通、学业压力、青春期困惑等多种类型的问题。并且通过每月一期的《三叶草》杂志、专场讲座、微博等渠道向学生、教师及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家校联动—优化生命成长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根源在家庭、形成在社会、表现在学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挥作用的大教育环境。我校通过“家校合作”和“主题培训”类课程主动担负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教育牵引力的责任,努力通过这些课程提升家教质量,创造生命成长的最优环境。

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需要整体规划、科学推进,同时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以使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课程中,学生是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主角”,也是他们自己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为,教育真正要做到的还是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其主动成长,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成长。

【李志伟,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德育副校长】

猜你喜欢

德育精神生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