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润万物悄无声 心系百善传真情

2014-08-19宋立文王富丽

中国德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东城区德育课程

宋立文 王富丽

:周主任,您好。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东城区作为北京的核心城区,教育一直处于全市的领先位置。请问东城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玉玲: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融为一体,在这一点上东城区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高考制度改革促使中小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在中小学生评价体系中占领重要地位。

2013年东城区被批准为“国家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通过对学生五个维度的评价,判断学校的教育质量。五个维度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课业负担。东城区针对教育部细化的20个指标,积极开发不同的评价工具,并通过实验校的抽样调查来跟踪实施效果。这将改变单纯的用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和学校的方式,让学生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学校站在更大的平台上。

只有完善制度的建设,才能保障学生享有应有的权利。东城区教委把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融合到教育中,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市里下发文件,东城区教委规范教育管理,通过红头文件下发方式指导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

:“育人师为本,师以德为根”,一位合格的教师,不只要有高尚的师德,同时还要具备与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请您谈谈东城区在推动教师德育专业化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做了哪些尝试?

周玉玲:无论做什么事情,“人”都是关键。东城区教委从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结合东城区中学德育现状,着力从提高师德素质、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三方面,全面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帮助德育干部成长,我区发挥德育特级带动作用,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培训为突破口,落实“一年培养骨干、两年扩大受益、三年覆盖全体”的具体工作规划;以提升我区中学德育工作层次和水平为目标,提高德育骨干队伍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完善德育骨干队伍培训体系;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人才队伍;着力推进德育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做到干部素质提升全覆盖。此外,我区加强德育干部博客、德育干部工作随笔、德育干部优秀事迹宣传等工作;组织由广渠门中学校长(德育特级教师)主持的德育工作室,创新活动机制,加强校际间交流,共享德育资源;在《德海引航》首页的“德育人生”栏目中,坚持每期介绍一位德育校长的工作理念。

东城区教委指导南北片德育研修室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岗前培训、在职班主任培训和骨干班主任培训。2012年开始,我区与中科院心理所合作,在五年内完成每年对200名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心理专业培训;坚持每年举办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为契机,坚持做好我区的推选工作,并成立了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工作室,在全区范围内推动班主任宣讲团工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战略,将专家引进我区对区域内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组织政治教师进行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坚持团干部培养,通过干部培训、五四表彰等活动充分调动团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团干部的引领作用。

:德育课程化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学科德育是全员德育的具体体现。经了解,东城区开展了种类众多的德育课程,已经形成了“特色德育课程体系”,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周玉玲:东城区是北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区,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我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方面开展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各校结合地方特点和自身文化,制定出有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东城区教委在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增强课程意识,创新德育机制,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德育模式,指导各学校从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系统梳理、整体规划、不断完善,努力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不断加大课程渗透德育力度,进行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实践,各校累计完成开发德育校本教材百余本,德育课程千余种,建立和完善了区、校、班三级“特色德育课程体系”。通过系列课程渗透德育、班主任说课展示等活动契机,深入落实了文化课教学中育人目标的实现。

:在许多国家,志愿者活动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组织化。2014年2月26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意见》中也提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我们了解到,东城区早在2007年就启动学生双语导游的特色志愿者服务活动。请您谈谈东城区还开展了哪些特色活动?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周玉玲:基础教育要从每个人做起,我们在德育活动设计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性化、自然化,不搞生硬形式化,让活动形成传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真谛。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如通过整合社会和学校现有资源,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面向全区实施“蓝天工程”,为中小学生搭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翱翔、快乐成长的“蓝天”;2014年1月,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年会上,东城区发起了“爱的承诺”志愿活动,把志愿服务和公益精神发扬光大,给学生以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导向。

我区坚持开展双语导游志愿服务活动,并荣获“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通过传统的中学生优秀事迹报告会,借助表彰、数字德育网、媒体,宣传推广我区近百名在学习、实践等方面具有优秀品质的中学生,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第三十二届“瞭望杯”时政竞赛中,全区取得全市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索时政教育、广泛开展时政讲堂、时政论坛、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随着各种媒体的介入,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城区数字德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2014年正是东城区数字德育网开办十周年,我们先后组织开展数字夏令营、中秋节数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数字德育国庆教育活动、国防知识竞赛等近十项主题教育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人数超过170万。东城区教委把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发布平台作为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责任。在东城教育网站上人们不仅能看到区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动态情况、名校介绍、骨干教师网上管理系统,各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到网络课程资源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优秀教师讲授的课程。同时也是东城教育系统的信息化窗口,面向社会并提供信息服务。

除此之外,按照建设四个层级的素质教育课程基地的要求,我区建立了“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东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东城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四大学院,构建东城区新型素质教育平台开展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普惠计划”,形成“基础教育在学校、个性特色发展在学院”的双轨双籍管理模式,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个性得到发展,提供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

:2011年东城区颁布的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指出,东城区未来20年的发展定位是“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2010年,东城区教委成立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科,是全市的领头雁。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科的负责人,请您畅谈一下在全球化的倡导下,要如何以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周玉玲:在国际教育的角度上,东城区做了很多走在北京市前列的工作,比如五十五中学是全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所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我们的国际中学办得非常好,到去年已经三十五周年,而且是第一所开设IB课程的学校。

2013年东城区人力社保局批准成立“东城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并承办了第六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通过对比研究中外课程和文化,借鉴吸纳国外好的教育方式。

东城区教育系统利用寒暑假组织学校互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2013年共有49名教师、232名学生分14批次赴8个国家进行教育考察交流。我们的国际友好校遍布五大洲,志愿活动也走出了国门,二中国际部的学生们为柬埔寨孩子搭建学校,制作桌椅,今年即将有学生赴非洲肯尼亚做志愿服务工作。

:教育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如何不断地接近“更好”都要以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自觉的研究活动为基础。请问科研引领下的东城德育成效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周玉玲: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责任意识培养课题引领下,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德育科研的指导,与学校一同探索科学高效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出版了2013年东城区中学高三成人礼案例集锦《责任成就梦想,誓言见证成长》、2013年东城区中学主题班会案例集锦《我的成长我来秀—共话中国梦》、2013年东城区中学特优生集锦《希望之星,放飞梦想》、班主任教育工作案例《心方法、高效能》。这些物化成果均在“以学生为本”理念指导下结合东城教育实际对优秀案例进行甄选汇编而成,充分体现东城教育的内涵、特色,成果受到各校高度重视,得到广泛推广。

在课题引领下,我区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方面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建立“家长学校”、开展“校园开放日”,建立校、年级、班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建立“家校电子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特邀家长、教育专家共商教育大计。接下来,我区还将继续完善德育机制,以点带面,扩大实验校数量,推广德育品牌,继续打破学校一元化传统结构格局,转变成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参与为延伸的开放式整体教育模型,在全区形成德育联盟化发展,真正实现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

多年来,东城区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下万物本原“水”之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工作与水的内涵相互衔接:水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停留在卑下的地方却无怨无悔,这正是我们构建德育体系,锻造人的终极目标。我们力求使受教育者通过全面的品德修养,能够“流水不腐,自我更新”,能够“有容乃大,宽容接待”,能够“真水无香,拒绝浮华”,能够“滴水石穿,坚持不懈”,能够“润物无声,应时而变”。德育工作的体系又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如六珠水滴,首尾相连,在相互牵引与制约中呈现螺旋运行状态,如人的生命状态—平衡一样,在螺旋上升的态势中人的身体和心理通过道德的修养达到生命的平衡。而水滴的变形也将形成我们的星级评价机制,代表东城区德育工作在政治、思想、养成、心理、情感、法纪教育六大内容上评价“爱国守纪之星”“奋发图强之星”“文明礼仪之星”“道德风尚之星”“心灵成长之星”“环保减排之星”的标识,使受教育者在创造和激励中对德育教育形成认同。■

责任编辑/李志峰

猜你喜欢

东城区德育课程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业余体校游泳训练开展状况的分析与探究
伟人旧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