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图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18孙景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运用

孙景超

摘 要:历史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在历史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有丰富的历史地图资料,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从历史地图资料的获取、解读与运用三个层面出发,在充分获取资料、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地图资料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地理 运用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其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大致与现代地理学一致,时间范围则与历史学重合,呈现出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的一种,一般是根据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编绘而成,是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工具。在内容上,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能够综合反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及其相互联系,尤其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承载的自然、人文与社会信息,展示了这些信息在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变动情况。

充分、合理的运用各种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从比较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相对具体的视觉信息, 并其将落实到实际的空间位置上。在传递文字材料难以反映的信息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多维历史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不仅能有效减轻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提升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郑樵曾总结古人“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书之法,梁启超曾经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基础也。”众多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在历史地理教学与研究中,历史地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对于历史地图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有诸多论述,也取得了学界的共识;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对历史地图资料利用,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从资料的获取、解读与利用三个方面出发,论述历史地图在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历史地图资料的获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地图资料的获取,是对其进行解读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地图资料。历史地图资料从其制作者来看,可分为两类。

一是古人所绘的历史地图。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有“河伯献图”的故事,反映了地图资料的较早起源。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是战国时期的《兆域图》,西汉时期的甘肃放马滩地图,图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现存世界最早的纸制地图,比古希腊托勒密《地理学》中的地图早近500年。公元三世纪西晋的裴秀创“制图六体”,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以一寸折成百里”,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图制作理论的创新。唐代的贾耽创造了“古墨今朱”地名标记方法,在历史地图上用黑色标示古代的地名,用红色标示现代的地名。北宋税安礼所撰《历代地理指掌图》上自帝喾,下至宋朝,有图44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清代杨守敬编纂的《历代舆地图》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二是现代人所编制的历史地图。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陆续有学者利用现代地图技术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编纂中国的历史地图。最重要的成果是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1954年开始编制,1982年正式出版。该图集采用高精度的现代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内容包括: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此外还有重要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自然地理实体,以及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人文地理实体。在编纂过程中,集合了全国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测绘学等研究领域的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绘。集中体现了中国八十年代初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视为建国以来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除了全国性的历史地图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历史地图集,如《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武汉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2000年),邹爱莲、霍启昌主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杭州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柳州历史地图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侯仁之、岳升阳《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等。

专题性质的地图集,主要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所编《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地图选1927-1949》(地图出版社,1981年),武月星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1931-1945》(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王兴科《辛亥革命历史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骆承烈主编《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主编《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等。[2]

世界历史地图,国内目前主要有张芝联、刘学荣主编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是反映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国外较著名的有《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等。endprint

二、历史地图资料的解读

在对历史地图资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历史地图大多是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绘制而成的,在绘制的理论、方法上与现代地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所承载的地理要素与信息及其表示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在运用历史地图资料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历史地图产生的语言、时空背景、绘制方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的解读其所承载的。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古代地图知识的了解,对于古地图上的古文字、图例信息也难以解读,也需要从解读古文、古今对比等方面予以加强。余定国认为,“为了了解古地图,我们应该根据古代统治阶级的信仰和价值观去进行研究,而不要根据现代地图学的概念去滥用这些古地图”。

首先是地图的方位的确定,现代地图遵循的方位规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历史地图的方位呈现多元化特征。在识读方向上,存在着“上北下南”、“上南下北”、“上东下西”、“上西下东”、“旋转式”等五种表达方式。这与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方位的价值观念变化有关,也与使用的便利程度有关。清学者俞正燮曾指出,“凡舆地悬图宜以北为上,几案展阅之图宜以南为上”,反映的正是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来看,早期的地图以南为上的情形较多。目前发现的宋代以前的几幅早期地图,方位多是以南为上。自经纬度制图法得到运用以后,地图的方位开始以“上北下南”居多。清代康熙年间,用经纬度法完成了一部全国实测地图集《皇舆全览图》,以通过北京的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纬线与中央经线垂直,以北为正方位。清末编纂《大清会典舆图》时,明确将地图的方位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写入其章程,并一直影响至今。[3]

其次是图例与比例尺,中国古代的地图,在绘制方法上,主要分为形象画法地图和画方地图两种,其中的形象画法地图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其中的图例,与今天的地图图例存在较大差别,如河流图例有单曲线表示法、双曲线表示法(其中又分为有无水波纹两种)、虚线表示法等,桥梁图例有写景、写意、文字描述三种方式。这些图例表示方法,虽然较为形象直观,但没有严格的使用标准,也呈现出“图画不分”的效果。

在比例尺上,由于比较缺乏实际测量,虽然采取了“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但一般的来说,多数地图的比例尺较小,精确度也较低,如宋代的《禹迹图》比例尺约为1:500万,马王堆汉墓《地形图》中心部分的比例约为1:18万。此外由于没有考虑地球曲面在平面地图上的投影与变形因素,也缺少等高线来表示地形差异,使得这些地图的精确度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只能称之为示意图。

此外还应当重视古今地名的变化。地名是确定时间、空间的重要指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地名如城市、山脉、河流、湖泊等名称,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在观察历史地图的时候,必须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历史地图有“古墨今朱”的传统,体现了对地名变化的重视。因此,要对历史地图进行全面、正确的解读时,需要综合地图所产生的时代、空间、人物等诸多因素,结合大事年表、专题年表、阶段年表、综合年表等,将各种历史、地理现象间的纵向的时间关系与横向的空间关系相关联系,理清其变化脉络。

三、历史地图资料的运用

对历史地图进行研究时,可以综合运用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等方法,将构图与文字表述、地图与表格相结合和古今组图对比等手段,实现对历史地图资料的合理利用。事实证明,历史地图资料的运用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如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古城是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其城市总体布局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形成了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天桥-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和钟楼。其两侧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指出:“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4]

解放后北京的城市发展,采取以老城为中心的“同心圆”模式,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为迎接1990年亚运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先后建设的北辰路、亚运村、奥体中心等,成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伸,“水立方”、“ 鸟巢”等著名建筑,也都处在这条中轴线上。透过对北京城市结构及其中轴线相关地图的解读,能够对北京的城市历史与发展历史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能对北京今后的城市空间格局与发展方向了然于胸。

又如长城。在自然地理上,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降水线基本重合,这个现象具有深刻的意义。长城成为农耕与游牧两大生产方式的分界线,在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善于骑射,属游牧文明。长城以南地区则是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文明地区,这种地域分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使双方存在着天然矛盾。作为人为分界线的长城应运而生,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纵观历史,长城并没有分割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历程,两大文明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5]

显然,历史地图资料的合理利用,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历史地图的解读与运用上,可以探索的新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在地理学、地图学中广泛应用的“3S”(RS、GPS、GIS)技术也为历史地图的运用提供了便利,随着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等成果的涌现,历史地图资料在历史地理教学与研究中的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

[2].李零:《古代地图的方向》,《九州》第2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刘文涛:《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09年1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运用
浅析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因及策略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