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网络时代下我国高校德育的新现象

2014-08-18蔡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网络时代对策

蔡雯

摘 要: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影响而开展的网络德育教育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向。研究在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并积极探索对策,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了在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现象,并有针对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时代 高校德育 新现象 对策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 多数省区实现了国际互联网的联通,电子购物、电子商业、电子教室、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等网络应用皆已出现,网络信息的新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道德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一定作用,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可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看到最直观最新的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让他们印象更深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晰的塑造正确和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网络发展引发道德警示

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导致社会各种各样新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大量被曝光,由此引发人们的道德评价,道德认知冲突,并且得到许多道德警示。比如“躲猫猫”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引起人们很多道德思考。传统的一些道德观念在网络发展的新问题中受到挑战。层出不穷的道德现象对大学生也起着警示作用,因为多数大学生是通过阅读网上大量新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网络道德现象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的认识。

三、全新的传输平台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网络文化为各种文化的共存共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全新的传输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既可以开展点对点,即个体对个体的德育互动,也可以开展点对面,即个体与群体间的德育交流。网络文化包容了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知识和文化成果,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也为德育工作者水平的深化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网络信息更新的迅速性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性

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让大学生逐渐适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转换。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育中,德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重要环节上自身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步伐,例如每天层出不穷的道德问题充斥网络,但是学习的例子还依旧是课本上的一些经典例子,很难跟上现实的步伐,所以逐渐呈现高校德育和网络信息的部分脱节。

五、网络中的道德约束力减弱

由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特殊的信息媒体的广泛性、个体隐匿性和影响严重性等特点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人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无法感知自己能对任何事情负责,出现网络失范与道德约束力减弱。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例如韩国著名影星崔真实的自杀,源于网民在网络的恶意诽谤,导致了一系列的艺人自杀反应,以至于韩国要出台控制网络舆论而实名上网的“崔真实法”。在现实社会中, 慑于道德他律手段, 如他人监督、舆论约束、法律制裁以及有关的利益机制, 人们的道德言行一般都较为严谨, 道德规范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但在“网络社会”中, 现实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由于因特网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 在这里, 没有政府机构, 没有中心,没有最终的管理者, 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操纵它、控制它, 但同时任何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 任何人都拥有发言权。这样, 网络就成了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于是可以让部分大学生暂时抛弃道德的束缚,说出一些极端的话和发展一些极端思想。

六、 大学生盲目受网络流行的影响

网络出现后,由于网络上思想文化的多向贯通和信息的浩如烟海, 使大学生感到目不暇接, 往往在接受上囫囵吞枣,导致是非判断界限不清。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未了解某些东西的好坏的情况下就盲目追随,导致一些消极因素泛滥,甚至把这些东西成为追随的对象。比如时下网络流行的“非主流”现象,很多人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盲目跟随,穿一些奇装异服,说一些听不懂的“火星话”,渲染一些消极思想,刻意回避主流文化。再比如网络流行的字“囧”,很多人甚至还不清楚这个“囧”字是什么意思,网络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囧”字,到处都可以听到“今天囧死”之类的语言。甚至一些所谓的网络歌曲在现实生活的广泛传播,可见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影响力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多元价值观带来的道德冲突现象

留心网络BBS和诸多网络新闻评论不难发现“网络社会”的众口难调,网民各说不一,到处充斥着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冲突。例如刘翔在奥运会上的退赛,引发了网络舆论的爆炸,网民众说纷纭,有表示理解的,有不理解的,甚至有极端者开骂。这是因为网络遍及的每个角落,由于入网者的民族、种族、国家、地位、角色的不同因而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异性而导致的。特别是大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年龄的特殊性,成为各类文化最敏感的群体,所以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并且有些冲突是“有意”的,即某种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意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信仰和思想,攻击与自己不同的或敌对的文化。虽然有些网民只是各抒己见,但由于文化本身的差异造成隔阂、猜忌甚至冲突,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网络时代对策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