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究

2014-08-18黄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黄丰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属于人文科学,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自我为中心等。而高中生的思想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提高其人文素质对保证社会良好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

1. 概述:人文一词最早是在易经中出现,其内涵包括琴棋书画等艺术方面的技能和文化,并强调内心的修炼。而在古希腊,其内涵注重在智慧、理性等方面的修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自由、尊严、情趣等。直至现代,人文精神则更加全面,它包括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并在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人生价值关怀和现实关切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人文精神是对人进行思考,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1]

2.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专业知识只能让人学到专业技能,但不能保证培养出学生对美和是非的辨别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通过表明的专业知识,体会内在的动机、人们的理性甚至是疾苦。仅仅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教育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历史是属于人文学科,追求人的价值和意义,始终以人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应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相关标准中也规定,高中历史专业知识只是对历史观点进行阐述,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是使学生进行积累、开拓历史思维和情感的阶段。很多教育家在研究青少年的品德特点之后都指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品德的逐步发展阶段,其发展过程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随着逐步的发展,高中生的品德也逐步走向成熟,可以利用自己的信念调节自身的品德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对培养学生的价值理念、人生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 高中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理念: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仍然是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注重对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应避免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要加强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杨振宁曾指出,我国的教育方式是使学生“念死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具有创造性、独立、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为此,在教育中必须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使历史课程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内容,还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也能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 提高师生关系的融洽度: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个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身心也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产生巨大的改变。高中生处于思想活跃、拥有个性和广泛兴趣的时期,但是该时期同样是心理脆弱、不成熟的时期。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以及合理需求,给予不同性格的学生应有的尊重。对成绩落后的学生也应当采取公平、友善的态度对待。教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必须以提高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为基础。

3.改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权利。教师应当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此外,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人物,应当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自身的发展情况。历史人物教学中更多的要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使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识到自身的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让学生体会到民族的兴亡取决于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则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民族精神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封面。随着社会发展,物质主义对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物质价值以及精神价值。

4.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是教师本身拥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对学生的心灵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很容易影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教师应当首先从学识和人格双方面进行提升,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拥有综合的知识面,以风趣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有兴趣,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在历史教学时还应将生硬的历史转变成生动的课堂内容,启迪学生,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2]

5.整合教材,挖掘人文内涵:教师可以将多本教材进行整合,深入研究各种历史教材,从中找到更有立意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当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通过探讨了解新内容,体会历史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3]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其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仍需要历史教师从思想、教学、自身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羽.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J].中华少年,2013,10(01):132.

[2] 文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z1):167-168.

[3] 余雅凤.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之我见[J].读与写,2013,11(20):2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