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验指导与思考
2014-08-18王静怡
王静怡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地理实验探究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理解“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思维习惯,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制作雨量器,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制作雨量器
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在无渗透、蒸发、流失的情况下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该地该时段内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制作自己的雨量器,并用这个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测量降水的pH值。
1.实验准备
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怎样测量降水的酸碱性?
实验器材:一个1.25升的雪碧塑料瓶、剪刀、笔、紙、尺子(量杯、pH试纸、比色卡、表面皿、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小心地用剪刀从塑料瓶的中部靠上剪去顶。
②把剪下来的顶部倒扣在瓶子中,形成一个漏斗。用胶带将漏斗与瓶身固定好,使其牢固,盛水器口应保持水平。
③然后将雨量器收集的雨水倒入一个带有刻度(毫升)的量杯中,读出雨水的体积,即毫升数。
④测量雨量器漏斗的直径。
⑤根据公式进行换算。
⑥收听天气预报,预测下雨时间,提前放置好雨量器。
⑦雨量器应牢固安置在空旷平坦的地方,注意避开建筑物、树木和其他会影响降雨量测量的障碍物。雨量器瓶底离地面为70厘米高,防止雨水从其他表面溅入雨量器中。可以将雨量器放置在花盆中(注意雨量器要放置在比花盆边缘高一些的位置,防止溅入水),还可以用石子、砖头加固,但要注意保持盛水器口水平。
⑧把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降水涂在试纸上,然后用对照比色卡,根据颜色记录下相应数值。
⑨记录每次降水量的状况。3.实验分析
正常雨水的pH值是中性的么?如果不是,是偏酸性还是碱性呢?为什么?为什么会有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
4.结论与应用
比较你自制的雨量器得到的读数和报纸网络气象图提供的数值。二者的差距大吗?为什么?
5.补充知识点
pH试纸:测量pH值的方法有很多,使用pH试纸是常见方法之一。pH试纸含有化学成分,遇到酸碱溶液会出现不同颜色,一般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通过对照比色卡,就能读出相应的pH值。pH试纸分为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广泛pH试纸,测试范围在1~14,而精密pH试纸,按测量不同区间划分,如0.5~5.0,5.4~7.0等,通过对比相应的比色卡,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pH数值。如果超过测量的范围,精密pH试纸就无效了。
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统称为酸雨。干净的雨水因为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也呈酸性。而酸雨则是煤炭、石油产品燃烧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酸度增加,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碱雨:科学家把pH值大于7.0的降水叫“碱雨”。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化工城市吉林曾收集到碱雨。
二、总结与思考
1.选用身边的物品
身边物品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初中地理实验应该简易,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可随手拿来,教师也很方便地开展实验活动。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做一些地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地理的好方法,是一种思考探究的过程。在这个制作雨量器的实验中,需要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一个1.25升的雪碧塑料瓶、剪刀、笔和纸,而正是这些熟悉的材料在学生手里重新排列组合,揭示一些地理现象的过程,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利用身边物品进行实验,跳过了对物品的熟悉过程,直接关注实验本身,在实验过程中,能更精细敏锐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选取和生活相关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倡导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它的课程意义在于:课程内容要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寻求教材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注重让学生在现实与真实中体验、理解、反思、探索和创造,从而感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由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追求一种师生间平等互动、相互尊重的对话语境,使师生真正实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这是教育对人的最深层次的关怀。
教学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空谈理论,课堂就会缺乏生命力。在地理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寻找和生活相关的实验素材,促进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探索未知领域。在自制雨量器的实验里,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仪器,测量降雨量,让学生了解气象观测过程,通过pH值的测量,让学生认识酸雨,了解酸雨的危害,进而关注环境问题。
3.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验设计
初中学生做实验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理解、分析和归纳,并总结实验结果,合作交流,如果在验证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就回到第一阶段,重新验证。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思路设计地理实验操作,把实验分成四部分: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这是一种集中性思维的学习思路,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很大的实践探究空间:正常雨水是中性的么?如果不是,是偏酸性还是碱性呢?为什么?什么是酸雨?为什么会有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体验思维过程,在实验的检验中不断经历和成长,形成自己的科学经验系统。
4.关注实验的科学性
新学期开学,收到许多学生测量降水量和pH值的寒假作业,其中有一位女生的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在降水量的测量值旁边打了一个问号,我找她来问了一下:“为什么要打这个问号?”她说在家里进行降水量测算的时候数值很大,于是就把测量值除以24小时,这样数值比较“正常”,但是不知道这么做是否对,于是就打了个问号。我听完后建议她可以把家里测量的“仪器”拿到学校来,和学校的测量仪器比较做一次测量,对比分析问题在哪里,那个女生听完后笑了笑说:“这就是科学。”
在地理实验教学中,理想的实验结果很重要,但实验过程的科学性更重要,在实验中碰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使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以及坚持到底、永不退缩的意志。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Skinner所说:“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