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制作手法的创新
2014-08-18林建胜
林建胜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分别包括了从隋朝到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的特点;然后介绍了陶瓷雕塑所具有的独特工艺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从手工自然成型和模具成型这两大瓷雕成型手法上分析了如何实现一定的创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陶瓷雕塑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陶瓷雕塑;历史;工艺特征;创新
1 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
陶瓷雕塑可谓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隋朝时期,当时的品种主要是对一些动物如狮、象等的制作。发展到宋代,制陶的工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制作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其特色从整体上也逐渐开始变得更加豪放、雄健而有凝重感。发展到明代,陶瓷雕塑的制作可以说有了另一个飞跃,因为此时景德镇已经开始出现陶瓷雕塑加彩,可以制作五彩颜色的陶瓷雕塑,而制作出的作品也逐渐由原来的简朴过渡到精致。这一时期,也开始涌现出不少做工精良、品相极佳的陶瓷雕塑物,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瓷佛。到了清代,人们对陶瓷雕塑物的需求量已经开始逐渐增多。因此,制作陶瓷雕塑的作坊也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的人力开始涌入陶瓷雕塑制作行业,而且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其中主要包括捏雕、圆雕、镂雕等等。可以说,在清代,陶瓷雕塑制品已经是当时达官显贵宅中必备的器物之一。景德镇也因为制陶行业的兴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制陶重镇。当然,在清代,受到当时时代审美的限制,景德镇生产的陶瓷雕塑也不免打上当时时代的烙印,即制作的加彩陶瓷繁缛、华丽风格的盛行。那个时候无论是康熙的五彩,还是雍正、乾隆时期以粉彩为主的瓷雕加彩,除了雕塑人物的面部、手足不加彩以外,其余地方几乎充满了各种色彩。
到了近现代,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这段时期,在福建瓷雕艺术风格的影响下,传统陶瓷雕塑艺术风格又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流派。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的陶瓷雕塑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稳定,展现出产量高、工艺精、瓷质好、品种多这四大特点,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 陶瓷雕塑的工艺特征
陶瓷雕塑是众多体现艺术家思想的工艺种类之一,其制作过程也较为复杂,从泥到土,在高达一千多摄氏度的窖里进行烧制,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一般说来,一件陶瓷雕塑成品的工艺特征是不容被普通大众看出来的,只有在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人士能够以专业的眼光、角度来评价它的工艺,但工艺特征作为一件陶瓷雕塑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制作之初艺人就必须对此进行考虑。并且,陶瓷雕塑艺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对于瑕疵非常敏感,一件原本可以成为珍品的瓷雕作品,如果制作过程中有任何小问题,引起成品的瑕疵,其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所以,为了降低瓷雕作品的失败率,保证预期效果能够达到,在制作之前艺术家也必须对整个工艺特征进行确定。
3 制作时手法创新的表现
所谓创新,就是人们为了需求更大的发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打破常规,发现或者生产出某种独具一格的新事物。不过,无论陶瓷雕刻如何进行创新,都有一个必经的工序——高温烧制。在这一道工序中,不仅确保瓷雕在烧制过程中不被损坏,还要求能够经高温烧制后能够达到预期的外形,这个环节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目前,陶瓷雕塑制作上的创新在成型上面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手工自然成型和模具成型。
3.1 手工自然成型
所谓手工自然成型,即是指陶瓷艺术家们直接用双手来对陶瓷雕塑进行成型,主要的方法有泥条盘筑、泥片成型和泥板镶接这三种。手工自然成型可以说是目前自由度最高的一种创作手法。通过直接用手工盘筑,能够让成型的瓷雕具有更加丰厚的泥土气息。相比其他的一些瓷雕成型手法,手工自然成型的创新程度也比较高,往往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度,充满个性,表达艺术思想更加直率,追求随机性。在造型方面,因为是手工操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像模具成型那样规整有序,对称度高。如果需要较深入地挖掘其拥有的多种空间形态,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考虑。从材料方面来看,手工自然成型的不是特别注重粗细优劣,而是在创作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塑造、雕、刻等成型手法的运用,偶尔也会用到挖、填、补等手法。可以说,这些成型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瓷雕技艺实现了最大的发挥,通过手工成型制作的瓷雕,无论是整体性还是简洁性都非常好,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从传统的手工成型技艺中吸取精华,将多种手段运用到瓷雕制作当中。这些创新,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对传统的陶瓷雕塑文化有了一个较深的理解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品里体现出那种敏锐但又适度的感觉。但这样的制作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经验积累,所以,目前为了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在制作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工具比如拉车、轮盘胚车等,而在烧制方面,现在也逐渐开始使用燃起煤炉等现代化的机械来进行温度控制。
3.2 模具成型
与手工自然成型相比,采用成片的翻模印胚来制作瓷雕无疑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用于大批量的生产,但是其缺点也正是因为批量化生产,会出现作品千篇一律的局面,几乎没有任何新意和独特性。虽然传统的模具成型工艺有着这样的缺点,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瓷雕制作能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整个瓷雕制作的发展历程中,模具成型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虽然传统模具成型的瓷雕作品缺乏新意和独特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小范围的创新来改变这一情况。例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运用3D打印系统来对一些已经制作的精品陶瓷雕塑作品进行量化,比如唐三彩这类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瓷雕作品。由这种方式制作出的瓷雕,虽然也是量化生产,但是由于其精美程度更高,无论是造型还是文化内涵都更胜一筹,所以更容易被购买者接受。此外,这样的制作方式也是对一些现存少数瓷雕珍品的致敬与认可,也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4 总结
要研究陶瓷雕塑的创新,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而瓷雕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无法脱离文化内涵而单独存在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对传统陶瓷雕塑制作在手工自然成型和模具成型这两大方面上的创新,但无论何种创新,都不能对传统的制陶工艺有较大的改动,这种创新必然是建立在对传统瓷雕制作工艺有较深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弄巧成拙。因此,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既要有勇于创新的决心,也要继续保持我国古代陶瓷雕塑中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包林平,张仁保.谈当代陶瓷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J].陶瓷研究,2011(02).
[2] 张书畅.论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8).
[3] 刘春霞.陶瓷雕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艺海,2011(06).
[4] 郑金星.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