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原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2014-08-18姜红

日本问题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外交日本政治

姜红

摘 要: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关键词:石原现象;日本;外交;政治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2-0008-08

在日本,石原现象是指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右翼势力,登上政治舞台,组合各种力量,以煽动性手法吸引大众,以隐藏极右理念的巧妙战略获取支持,试图重新打造日本的主张和行动。事实上,十多年前,有人将主张日本搞核武、否定和平宪法、否定侵略,以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称为石原现象①。该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既有国际因素,也有日本国内社会背景,是内外因共振的产物。目前,石原思想和行为对日本政治、外交带来一定影响和危害,在国际社会产生不同反响。在2013年7月参议院选举中,石原作为日本维新会代表提出修改宪法、改变国家统治机构、实行权力集中等主张,关乎日本未来走向,关乎亚洲和平与发展,关乎中日关系能否稳定,值得深入全面研究。

一、石原现象的特征

石原慎太郎1932年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一桥大学毕业。1956年因其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奖而闻名日本。1968年步入日本政坛,当选参议院议员。1972年至1995年连续8次当选众议院议员。1976年任日本环境厅长官,1987年任运输省大臣。从1999年至2012年连续4次当选东京都知事。2012年辞去东京知事,就任日本维新会代表,以众议院议员身份复归国政。石原是典型的国家主义者,是顽固主张日本构建军事大国的危险人物。石原不仅占据右翼阵营,更想在保守政治中占主力位置。近年,石原出版《真正的领袖》(2010)、《新堕落论——我欲与天罚》(2011)、《和平之毒、日本啊》(2012)等书籍,批判日本官僚的愚蠢和国民的幼稚,主张冲出现代社会的停滞和混迷,主张议员去钓鱼岛,主张每个人必须具有21世纪领袖的自觉②。石原现象从产生持续至今,总体上,石原思想和行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思想上凸显右倾,崇尚民族主义。一般来说,民族主义是确保民族生存和独立,增加民族利益及优越性的思想和运动。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就是国家主义。早年,石原因反美说“不”,被美视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代表。1973年组成青岚会,自任干事长,反对《中日友好和平条约》,走上了法西斯希特勒道路和极右冒险主义[1]。近年,石原其言其行超出亚洲国家的心理承受底线,宣称自己为希特勒式的人物[2],造成恶劣影响,普遍担心日本重回军国主义老路。2012年10月石原在钓鱼岛问题上兴风作浪,连续称中国为“支那”,这种侮蔑性称呼显示出对侵略历史的刻意宣扬,暴露出排外的国家主义[3]。石原还将矛头直指日本,批评日本在战后民主主义道路上盲目行走,导致国家衰弱;指责日本人在价值观上缺乏自由、平等、博爱这种国家思想,“我欲”横行①。 被我欲束缚的政治只能依靠煽动运行,认为2011年大地震是老天对日本的惩罚②, 受到社会广泛批判。石原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爱国心,强调天皇权威,主张宪法应规定天皇是代表国民的永续历史意志的象征性元首;强调自卫队作用,主张改为国防军,煽动对中国的反日活动进行攻击,对非国民进行攻击,可个别地行使集体自卫权;强调权力集中,主张限制以公务员为核心的国民言论自由,追求独裁与专断,改变国家根基。因此,在石原现象所折射的政治思想中,带有明显的集权或威权色彩,抑或具有某种旧日本的军国主义性质。

其次,组织上纠集力量,问鼎国家政权。目前,以石原为首的右翼地方政治势力异军突起,通过力量整合,向垄断日本政坛的两大政党发起挑战,形成了日本政坛的第三极势力。2012年11月13日,石原组建太阳党。11月15日与减税日本党合并。11月17日再与桥下彻为党首的日本维新会合并,石原担任日本维新会代表。2012年底的日本众议院大选中,维新会成为仅次于自民党和民主党的第三大党。由此,石原现象成为日本政治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人分析,第三极势力若在参议院形成大联合,即控制15议席,限于民主党(88议席)和自民党(83议席)不能组合的情况下,无论提出什么政策都会陷入不能实行的严峻局面③。 日本学者认为,第三势力将对今后日本两大政党制度的形成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有使两大政党瓦解的可能性④。 石原曾严厉抨击自民党和民主党均为我欲政党,他的目标就是打破战后体制⑤。 迄今,维新会在日本国内的影响虽然弱化,但为石原现象的不断彰显提供的平台仍在,存在联合在野势力问鼎政权的可能性。因此,随着石原现象的深入,石原现象与所谓第三势力之间的承接关系渐趋明显。石原在谋取政治资本的过程中,是在借助第三势力谋取政治利益,借机争取更大的政治权力,甚至争取赢得众议院选举。

具体而言,可以将石原现象与第三势力的崛起之间所存在的相关关系作出如下概括:第一,石原是在借助第三势力,谋求自身政治利益的巩固。尤其是在维新会建立之后,其极右的主张得以借助维新会加以施展。第二,从日本国内政治格局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分析,石原现象是日本政治转型中的某种变态趋势,而借助第三势力,则可使这种变态趋势得以延续。

同样,以维新会为首的第三势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石原现象,第三势力可以借机谋取政治声望与支持,尤其是来自日本极右势力的支持;而结合21世纪初日本国内政治思想整体“向右转”的现实,石原现象构成了第三势力崛起的政治资本。

再次,政策上主张修宪,改变国家制度。长期以来,石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向政治大国迈进。2012年10月25日,石原在东京召开记者会,抨击中央政府现行政策对国家不利,宣称日本和平宪法权利和义务失衡,还说必须改变日本僵化的中央官僚统治制度,将中央政府的僵化比成幕府时代的独裁,称现行行政体制已成国家障碍,须打破支配日本的官僚制度。面对2013年参议院选举,石原走上街头,煽动说,日本若能力和地位低下,将成为“支那”属国,为使日本不成为第二个西藏,必须改变宪法。他还强调,被朝鲜绑架的日本人之所以不能返回,就是因为有宪法第9条,出于安全保障的需要,必须修宪[4]。事实上,日本右翼势力为了摆脱战败国形象,一直觊觎修改宪法第9条,冲破战后专守防卫政策,以便实现军事大国。日本维新会于2012年8月将修改宪法、改革国家统治机构、改革行政财政、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经济政策、强化外交防卫作为该党政策纲领,统称维新八策①。迄今,国家统治结构改革已成第三极势力的共同目标,实质是要改变战后日本国家体制。在2013年参议院选举中,日本维新会明确提出要引入道州制,促进地方自立,引入首相公选制,首相负责国政运营,引入一院制,形成迅速决策的国会②。

最后,外交上排外反华,扰动中日关系。石原向来攻击日本的周边国家,尤其是攻击中国因而名声显赫。他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侵略。面对2012年众议院选举,石原极力在具体行为上攻击中国。2012年4月16日,石原不顾中日友好大局,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为此开展募捐,制造言论,称中国要入侵钓鱼岛,主张日本登岛③, 向政府施压。由此,推动了日本政府钓鱼岛国有化构想。 2012年7月7日,首相野田佳彦宣布了中央政府购岛决定。野田下台后,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表示:“日本在国际法上拥有钓鱼岛,进行着有效控制,没有谈判余地。”2012年12月30日当选首相后,安倍再次表示钓鱼岛“主权问题”没有交涉的余地。可以说,石原购岛论本身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作为地方自治体长官,擅自干涉国家外交事务,是对民主原则的践踏。对日本外交而言,石原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是一个矛盾制造者。2012年日本就钓鱼岛问题上演的各种闹剧,是日本右翼势力与保守政党的全面合流,更是右翼势力想在钓鱼岛问题上掀起一场全民政治运动,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以说,石原现象是中日关系的毒素,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挑衅与挑战。

二、石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石原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首先,在国际层面,美国因素给日本右翼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客观条件。战后,日本一直追随美国。美国要重返亚太,必然需要日本发挥作用,因此,在武器出口、无核三原则等问题上对日本放行。可以说,美国霸权战略在亚洲的需求与日本谋求军事大国的战略需求正相吻合,刺激了日本保守势力及军国主义的抬头。2010 年以后,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对中国围堵变本加厉,日本于是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急先锋。近年,日本挟美自重,联手制华意图明显,举行联合军演,尤其在钓鱼岛问题上,依靠美国的偏袒,提升对抗信心[5]。这无疑给右翼势力打了强心剂。需要强调,石原现象的出现与国际体系变动也密切相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对各国政治局势产生消极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新旧纳粹分子和极右翼势力又重新抬头,活动猖撅,掀起排外浪潮。可以说,石原现象的出现,与国际右翼势力的膨胀有连动关系,连动效应助推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壮大。连动现象还波及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右翼势力都借机扩充实力。还需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力快速增强,韩国民主化深入发展。对此,日本右翼感到惊恐、不安和焦虑,东亚三国密切交流的同时,还带来排他性倾向的大增①。

其次,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第一,战后,日本对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彻底。日本对侵略历史没有认真反省,为石原现象的出现与膨胀保留了土壤。日本缺少一个对侵略认真反省、对战争责任进行真正清算的历史过程,为日本长期存在极右翼势力和主流右派力量预留出生存空间。日本极右翼势力主要是战前和战时支持侵略战争的组织,这些组织在战后没有灭失,而是改头换面保留下来[6]。冷战后,全球范围内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刺激了日本民族主义的膨胀,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为特征的“外向型民族主义”持续上扬。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掀起了“新民族主义”的浪潮,导致大国主义意识膨胀,再次鼓吹民族优越论。在这样背景下,少年时代就接受军国主义教育的石原,极力主张修改宪法,大力宣扬民族主义情绪,成为右翼势力的典型代表。在其推动下,日本国民意识总体出现分化,有些群体呈保守化特征,有些群体呈右倾化倾向。

第二,长期的经济萧条使然。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家财政陷入恶性循环。经济体制弊端和经济结构矛盾交织,使地方财政不断恶化,企业倒闭不断增加。1999年东京地方财政赤字激增,超过6000亿日元。在东京都政府面对各种经济困境时,石原则借机以发扬明治奋斗精神,重建东京,促进日本新生等忧国忧民姿态骗取选票,当选知事。迄今,日本经济总体未有好转,危机感日益增强,尤其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挫伤了日本民族自尊心。历史和现实证明,民主党和自民党未能振兴经济,这是右翼政党日本维新会能够异军突起的根本原因。早在10年前,有评论说经济不景气造就了大众狂热,对未来感到不安的日本人希望领导日本的强者诞生,并将希望寄托在石原身上。更重要的是,日本“失去的20年”里,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形成恶性交替循环。紧缩时就业机会减少,劳动者工资收入下降。日元升值时出口企业利益减少,于是抑制就业,削减工资②。国民个人收入的普遍降低导致国民焦躁和不安,尤其慢性需求不足和生产率长期低迷等结构问题③, 导致右倾势力猖獗,他们举起结构改革的新自由主义旗帜蒙骗大众,使实力得到增强。经济界保守势力也通过各种途径介入政局,与右翼合流,助推石原现象的持续发酵。

第三,日本政党制度弊端所致。在东京都知事选举中,侯选人的混战是石原取胜的原因。混乱出现在执政的自民党内部,在自民党确定石原为候选人的同时,原外相柿泽弘治也执意出马,造成内部分裂。民主党候选人产生后,竟有18人角逐知事宝座[7]。这种混乱角逐使选民不知手中选票投向何处,造成选票分散和浮动票增加,给石原可乘之机。事实上,1955年以来,日本政治体制未进行完整的制度改革,即使推出小选区比例代表制和政党交付金制度,结果却导致新党乱立。本来,小选区制是对应两大政党制度而设立的,比例代表制是给小政党活路并确保议题多样性而设立的,前提是小政党不参与政权。但是,“1955年体制”崩溃的20年里,决定政权构筑的两大政党均发生动摇,就给小政党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日本政坛十年九相,政局长期混乱。2009年民主党上台,结束了自民党一党独大的“1995体制”,但也未带来民众期望的政坛一新,与自民党执政效果大同小异。由于未形成政策对抗性两大政党,即使发生政权更迭,对国民生活的实质几乎未有影响,导致民众对两大政党制失望,进而,对政党政治和议会制民主主义失去信赖[8]。由此,日本民众呼唤强势政治家的诞生,希望其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由于日本政党政治体制很难形成政治强人,因此,日本精英阶层对石原行径予以默认甚至充满期待,使其在2012年众议院选举中,获取优势选票,在2013年参议院选举中取得一定成果。由此,石原现象持续至今。另外,第三极势力得到支持的另一原因,就是“扭曲国会”的存在,政府提出法案无法获得通过,于是国民将希望寄托于有政策实行力的政党[9]。

第四,日本社会思潮变化的助推。当前,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令日本感到极度不安,“中国威胁论”泛起,在此背景下,石原再次扮演了铁血政治家的角色,以炒作钓鱼岛的方式,攻击中国,彰显自己“爱国者”强力人物形象,演出了募集资金、提交购岛法案、议员视察、垂钓大赛、国会质询等一系列购岛闹剧,获得辉煌名声[10]。在经济低迷和金权政治引发国民强烈不满的背景下,日本社会思潮发生变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泛滥,排他性国家主义风潮也汹涌而来①。 本来,日本左翼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是战后以来制约右翼民族主义思潮恶性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变革和价值理念多元的变迁,左翼力量开始松散,和平主义思潮趋弱,而新国家主义思潮不断上升。结果,右翼团体肆无忌惮,石原现象肆意膨胀,威胁国民政治生活。

此外,日本文化独特性是日本出现石原现象的深层原因。“家”观念是石原现象出现的文化基础,民族“特殊论”是其重要的心理支撑。近代以来的日本文化优势夸张,否定不同民族文化价值,将民族优秀论建立在对他国侵略之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至今残存。

三、石原现象的影响

在日本,对石原思想和行为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评价为保守和专横,有的评价为是对日本的叱咤和激励。表象上,石原现象的思想原点是创造强大日本,实现军事大国和经济大国。实质上,石原现象是右翼势力参与、主导国政,肆意变换政策理念的功利主义,推行狭隘的排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条件成熟时推行法西斯主义。历史证明,日本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推手和逻辑是:(1)出现法西斯分子北一辉、大川周明等;(2)出现“犹存社”、“国本社”等法西斯团体;(3)思想上主张“天皇归一”,建立独裁,国民经济军事化;(4)经济危机持续,政党体制政权无能为力;(5)法西斯组织夺权、暗杀、侵略。迄今,上述历史脉象历历在目,昭示对法西斯主义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当前,石原现象兑变法西斯主义的条件还未成熟,但应看到历史的相似性,看到石原现象的危害性。健全的民族主义应当受到肯定,但极端的民族主义必须受到批判,必须对其保持警觉。石原现象的持续与膨胀,证明日本右翼群体打着维护民族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等蛊惑人心的旗帜,正损毁日本民主政治基础,毒化日本社会思潮,已成为日本政治中的危险毒素,直接影响着今天的日本内政和外交。

首先,冲击日本政局。石原现象反映的是“右倾保守”化逆流,是地方党团右翼势力与非成熟大众政治结合导致的政局扭曲,折射日本经济社会结构巨变下的政治错位,是“经济转型,政治更年”的具体体现。现在,自民党正积极迎合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所谓的“民意”。之所以迎合,是因为日本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有保守主义思想体系[11],这样的牵扯关系最终导致日本国内否认侵略等言论盛行,促使极端民族主义更加猖獗,对日本局势产生深刻影响。英国BBC网页就发出警告,石原思想为右翼思想,安倍晋三的历史观也是极右思想历史观,日本正失去对传统政治的信赖①。可以认为,石原的极右言行,强化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倾向,推动了日本保守各党在执政理念及内外政策趋同,使日本政坛进入到了一个极度不确定的时期。在2013年参议院选举中,日本维新会虽未得到充分支持,未出现2012众议院选举时选票大增的局面,未达到第三极势力最终形成的程度,但是,石原表示选举中获得了几个满意成果,将在国会中更加积极活动下去②。石原强调,修改宪法是其悲壮宏愿,希望借安倍政权之手绝对地实现,显示了与自民党合作的姿态③。可以推断,日本维新会仍有与安倍内阁合力推翻和平宪法的可能性,将加速推进日本政坛右倾化,同时,也有与其他在野党重新组合、干预内政伺机夺权的可能。迄今,自民党、维新会等已占据众议院2/3议席。2013年参议院选举结果显示,改宪势力占据参议院144议席,未达到提议改宪规定,即要有参议院2/3议员提议要求(162席),但是,若加上公明党20议席,合计164议席,则达到法律要求。公明党主张“加宪”,即将环境权等新理念添写进宪法④。因此,在修宪上,日本未来充满变数。石原对政局的影响仍将持续,仍会兴风作浪。结合2012年年底安倍再度执掌首相以后的日本国内政治局势的走向看,安倍的执政与石原现象之间看似关系无多,实际上安倍的保守主义政治理念与石原的极右政治理念存在某种关联,其关联可以概括为:

“向右”的极度转向。政治理念层面的“右转”是安倍与石原的共同性,而这种反动的、可能将日本国家的发展带向具有某种法西斯性质前途的深渊,是其政治发展的前瞻性。

对国家利益的根本性误判。对日本国家利益的误判是石原与安倍在对待日本国家利益根本认知中的共同性误区。石原与安倍在对待日本的国家利益中更多地顾及到日本自身的利益认知,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本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客观联系。

对外政策的无所作为。尽管石原并未在真正意义上执掌过日本的外交政策,但是,石原“购买钓鱼岛”的闹剧以及这一闹剧所造成的对中日关系的损害说明石原在对外政策认知中的某种无知;而安倍主义引导下的日本外交所推进的“以邻为壑”的外交政策事实上是人为地为日本外交构建困境。

其次,毒化日本社会。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由此,日本既有的社会统合解体,贫富差距扩大,经济长期萧条,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国民自豪感消失。迄今,用何种方式和手段来恢复国民自豪感仍处于摸索中,闭塞感笼罩日本社会。更重要的是,冷战后“公”与“私”的界分和认知明显增强,但在左翼弱化、收入差距扩大、就业不稳的环境下,想将不稳定的“私”与“公”(国家)重组的人增多,由此,2013年参议院选举中,社会仍选择了自民党,选择了安倍内阁。选择安倍不是选择安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而是期待安倍经济学能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投的是期待票。由此,不能说这是国民意识的右倾化,充其量是国民意识陷入狭隘的视野①。进一步说是其它政党政策主张并未顺利传达民意,即使顺利传达民意,一些国民也无法抵挡安倍承诺的2014年后2%经济增长的诱惑。在此背景下,石原极右思想会极力吞噬国民意识空间,从精神理念层面毒化日本社会。目前,石原思想已受到一定的抵制和批评,如长崎县反核团体就石原大搞核武言论表示强烈抗议,要求其撤回发言,向过去原子弹受害者道歉;日本共产党议员可知佳代子就石原蔑视女性的发言,认为违反人权等基本理念,要求撤回和谢罪;针对石原试图组建的核武军事政权,被批为远东希特勒和使日本再陷泥潭的危险政治集团,将予全面阻止②;维新八策被批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翻版,核心是弱肉强食,是明了的谎言③。但是,石原现象毕竟是当代历史产物,有一定客观存在逻辑,恰恰是这种逻辑已使日本深陷危机④,终将对日本社会产生负面深远影响。历史证明,日本极右势力或法西斯主义势力的抬头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思想发酵、发散、毒化过程,当法西斯思想和势力猖獗时,终将日本拖入泥潭。现实表明,2012众议院选举投票率为59.32%,创战后最低。此次参议院选举投票率极低,为52.61%⑤,排战后以来最低的第3位。日本专家松本正生认为,投票率低是国民政治意识已对民主说“不”的意思表示。这说明日本国民意识和价值观出现混沌和迷惘。

再次,伤害中日关系。石原现象已对中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它对维护稳定的中日关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石原在2010年就将中国就领土争端向日本提出交涉比作“黑帮抢地盘”,他说如果不直面中国,“日本就会成为中国国旗上的第六颗星”,主张和中国交战[12]。石原现象的出现更为冷热交织的中日关系蒙上阴影。中日关系由热变冷容易,由冷复热则难,特别是两国民众间的相互认识,彼此在心理上留下影响与伤害,重新恢复更难,会导致信任感下降[13],出现不可预料后果,不排除中日关系有从“政冷经热”向“政冷经凉”转化的可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两国政府将2012年定位为“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希望通过交流,实现进一步友好。然而,石原抛出东京都购岛计划,把中日两国敏感的领土争端问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试图撞击中日关系的红线[14],达到地方政府逼迫中央政府表态、用内政绑架外交、谋组政党另立山头的政治用意。这无异于给中日友好泼冷水,其用心险恶,恶在通过敏感问题的普遍动员,实施对日本大众的高度操控和引导,将反华情绪推向深入。这种操作与煽动暴露出石原现象的虚伪面和未得到普遍大众支持的虚弱性。其危害在于打破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双方就领土问题维持现状的默契,刺激了双方政府、国民间情绪的严重对立,使中日国民的相互仇视加深。从参议院选举的街头演讲看,石原仍将中国视为对日本的威胁,刻意伤害,死不改悔。期待石原转变实属天方夜谭。

总之,石原现象的延续与膨胀,关乎日本发展道路选择,关乎日本社会健康发展,关乎亚洲的稳定与繁荣,值得全面关注和高度警觉。可以肯定,石原现象表现的是日本极端民族主义的丑恶行径,折射的是法西斯主义的蠢蠢欲动,暴露的是当代日本政治结构的弊端与政党制度的偏颇,反映的是在“失去的20年”中日本大众的迷惘和焦躁,冲击的是战后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正义与和平。目前,“扭曲国会”消除,客观上将激励石原与安倍的合作,预计在各种严俊的经济、外交防卫、修宪等问题上,将有一番充满强制与蛮横的新动作,值得关注。需要强调,石原现象虽不至于将日本引向法西斯道路,但不排除在其推动和破坏下,中日走向全面对抗的可能,值得警惕。

[参考文献]

[1] 刘荣. 石原慎太郎其人及思想[J]. 外国问题研究, 1990(4): 46.

[2] 近藤大介. 石原的“妄言”[N]. 经济观察报, 2012-05-07(044).

[3] 小倉貞俊, 荒井六貴. 石原氏シナ発言の危うさ歴史呼称侮蔑に転化[N]. 東京新聞. 2012-12-31.

[4] 石原慎太郎. 日本はシナの属国になっちゃう[N]. 産経新聞, 2013-07-4.

[5] 方珂. 从钓鱼岛问题看日本政治右倾化[J]. 世界知识, 2012(20): 67.

[6] 周永生. 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问题探讨[J]. 东北亚论坛, 2013(3): 29.

[7] 李铮强. 石原当选东京知事评析[J]. 日本研究, 1999(2): 47.

[8] 小松浩. 小選挙区制論·二大政党制論の再検討[J]. 立命館法学, 2010, 5(6): 677.

[9] 野中尚人, 薬師寺克行. 橋本徹、石原慎太郎『第三極』危険な誘惑[J]. 文芸春秋, 2013(1): 147.

[10] 陈言. 为扶儿子当首相“不择手段” 嚣张的石原慎太郎[J]. 中国经济周刊, 2012(35): 69.

[11] 古澤慎介. ナショナリズムの二側面性[J]. 同志社社会学研究, 2006(10): 64.

[12] 徐崇温. 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侵占窃据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3): 106.

[13] 鲁义. 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J].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38.

[14] 蒋丰. 日本右翼, 收起你的幼稚和荒唐[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6-21(001).

[ 责任编辑 李 颖 ]

猜你喜欢

外交日本政治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政治不纯”
《黄金时代》日本版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