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近期淤积规律分析
2014-08-17,,,
,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汉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 襄阳 441022)
1 丹江口水库基本情况
1.1 水库形状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运输、养殖、调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支流丹江与干流汉江的入汇口下游0.8 km(见图1),集水面积95 200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60%。水库1967年底正式蓄水,1968年10月开始发电,至今已有46 a,水库修建使得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特性发生变化。丹江口水库分为丹江库区和汉江库区。2个库区沿程宽库段与窄库段相互交替,即湖泊型与河道型库段相间的库形特征(见图2),丹江口水库运行至今仍末改变这一库形特征[1]。
图1 汉江流域图
图2 丹江口水库示意图
1.2 运用情况
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设计坝顶高程162 m(吴淞高程,下同),正常蓄水位为157 m,总库容209.7亿m3,秋汛防洪限制水位为152.5 m(8月21日至9月30日)、夏汛为149 m(6月21日至8月20日),设计低水位为139 m。南水北调大坝加高后,坝顶高程抬高到176.6 m,正常蓄水位为170 m,相应库容为290.5亿m3,具体参数见表1[2]。
蓄水运用至今,坝前最高平均水位152.9 m;最低平均水位138.1 m;历年平均水位145.1 m。调度运用情况见表1。
1.3 1968—2003年淤积规律
1968—2003年,对丹江口水库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发现:汉库干流库区重点淤积区位于距坝37.3~159.5 km,其淤积量占汉江干流库区总淤积量的88.1%,且淤积分布呈两头少、中间多之特点;垂向淤积分布受坝前防洪限制水位152.5 m所控制[3]。2003—2011年,历时8 a,为使研究成果保持连续性,并对丹江口水库重点河段的淤积情况有所了解,对汉江干流库区淤积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现根据2003,2009,2011年丹江口水库断面测量资料,对汉江干流库区的纵、横、垂3向的淤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2 纵向淤积分布特点
水库的纵剖面常常能反映水库淤积的总体,因此详细分析水库淤积形态的纵向表示方式尤为重要。
2.1 淤积量对比分析
现将汉江干流库区2003—2009年和2009—2011年正常蓄水位157 m下沿程累计冲淤量列于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09年,常年回水区仍处于淤积状态,共淤积1.78×108m3,主要淤积区位于常年回水区的下段,共淤积1.69×108m3,占常年回水区淤积总量的94.9%,其中常年回水区汉库0—汉库7库段,距坝0~37.3 km,该库段长37.3 km,6 a共淤积了0.19×108m3,平均每年淤积0.03×108m3;汉库7—汉库15库段,距坝37.3~56.7 km,该库段长19.4 km,因该库段为汉江干流最宽阔段,相应淤积较多,6 a共淤积了1.50×108m3,占常年回水区淤积总量的84.3%,平均每年淤积0.25×108m3。变动回水区具有水库和河道的两重性,其冲淤条件与入库流量与含沙量及水库地形、坝前水位密切相关,变动回水区冲淤规律分别为:充水冲刷、充水淤积和消落冲刷。表2中,2003—2009年变动回水区处于冲刷状态,说明该时间段充水冲刷及消落冲刷强度大于充水淤积,变动回水区共冲刷0.15×108m3;2009—2011年,常年回水区冲淤相间,但仍为宽阔段淤积,狭谷段冲刷,其重点淤积仍位于汉库7—汉库15库段,2 a共淤积了0.11×108m3,平均每年淤积0.055×108m3,淤积强度大于2003—2009年时段;汉库0—汉库7库段在该时段为冲刷。变动回水区总体微淤,共淤0.01×108m3,回水末端则仍为冲刷。
表2 汉江干流库区沿程历年冲淤量分布统计(2003—2011年)
2003—2011年汉江库区干流纵向淤积量分布有2个主要特点:一是常年回水区为重点淤积区,变动回水区则冲淤交替;二是宽阔段相对淤积量多,狭谷段相对淤积量少。
2.2 淤积形态分析
水库淤积形态是水库泥沙运动(包括冲淤)的结果。而水库的来水来沙、坝前水位的变化、地形条件等,又决定了泥沙的运动,因而也决定了水库的淤积形态。汉江干流沿程纵向淤积形态(见图3),大致分成3段:悬移质输沙动平衡库段、悬移质重点淤积库段、冲泻质异重流淤积库段。近期淤积形态具体分析如下。
图3 汉江干流库区沿程深泓点淤积纵剖面
图4 汉江干流库区局部沿程深泓点淤积纵剖面
2.2.1 悬移质输沙平衡库段
图4为距坝91.95~159.5 km深泓点淤积纵剖面图,库长67.55 km。图中峰尖或凸出部位都是相对较为宽阔或顺直过渡段部位,深谷或凹下部位都是狭谷弯道及复凹深潭部位。图中显示出一个锯齿状的纵向淤积分布形态,由图4可以看出,由于本库段已进入悬移质输沙动平衡阶段,且其库形条件中顺直段与弯道段部位不变,2003—2009年纵向淤积整体形态变化不大,仅局部发生少量冲淤。2009年较2003年峰尖处深泓点高程有所降低,个别深谷处深泓点高程有所提升;2011年较2009年峰尖处深泓点高程没发生大的变化,仅在各别的深谷处深泓点高程有所降低,最为明显的是距坝151.27 m的汉库49-1断面处,距坝101.2 m处的汉库29断面为陨县小西关强制弯道深潭段,深泓高程2003年为111.5 m,2009年淤为114.6 m,2011年冲至112.9 m。由些可见2003—2011年有冲有淤,峰尖、深谷深泓冲淤高程存在周期性的冲淤变化,这与平衡库段的两大造床期内冲淤基本相近,不会再产生明显的累计性淤积。
2.2.2 悬移质重点淤积区库段
悬移质重点淤积区位于距坝37.3~91.95 km库段,长54.65 km。库段内有老均县库段,为大湖泊区(距坝37.3~56.7 km)、安阳库段,为小湖泊区(距坝78.95~84.67 km),2库段断间为狭谷段。建库后,该库段为悬移质重点淤积区,由于上首库段1988年后已进入悬移质动平衡库段,本库段90年代淤积发展较快,从图5中可看出,近期该库段淤积减缓,甚至局部分生冲刷。2003—2011年该库段纵剖面形态仍呈似驼峰形,2驼峰间为狭谷库段所间隔;安阳库段深泓点淤积高度近期有所变化,2011年较2003,2009年发生冲刷;而老均县大湖区的深泓点2011年较2003,2009年淤高。
图5 汉江干流库区强制性狭谷弯道段纵剖面变化
2.2.3 冲泻质重点淤积区库段
冲泻质异重流淤积库段位于距坝37.3 km至坝前为狭谷段,该库段为丹江口水库的早期淤积阶段,建库前无论是顺直、弯道或分汊等河段,其纵剖面淤积形态较规则,呈线性坡降形态,横剖面则以平淤形式淤积(见图6)。在坝前部分2009年较2003年深泓点高程稍高,平淤仍在进行,2011年深泓点2009年低,甚至低于2003年。
图6 汉江干流库区强制性狭谷弯道段深泓点高纵剖面变化
3 横剖面淤积塑造特点
丹江口水库横剖面淤积形态分为3种基本类型:淤槽为主、等厚淤积及淤滩为主。现对3种横剖面淤积形态近期变化进行分析如下。
3.1 淤槽为主的横断面形态近期变化
在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此横断面形态主要发生在常年回水区。挟沙水流进入回水区后,含沙量及级配沿断面分布不均,主槽含沙量大,级配粗,由于在回水区水流挟沙能力过饱和,使得含沙量大于挟沙能力,在淤积条件下,以主槽出现淤积为主。现以汉库32断面为例(见图7),1974年较1967年淤积主要发生在深槽处,主槽淤积到一定程度后,从地形上已失去了主槽的意义,这时水流就会冲破滩唇(或自然堤),在相邻的低洼地区形成新的主槽,1967年偏右岸的主槽向左摆动,1974年主槽偏左岸,从而使主流发生摆动。近期淤积形态是主槽位置已较稳定,断面冲淤发生在毛槽内,但滩槽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
图7 汉库32横剖面
图8 汉库14和汉库16沿湿周等厚淤积横剖面
3.2 沿湿周等厚淤积的横断面形态近期变化
沿湿周等厚淤积形态常发生在水库的深水区断面及峡谷断面。水库深水区,因含沙量及级配沿横向分布虽较均匀,但是淤积物粒径不是很细,不能形成泥浆,经过前一段淤积,挟沙水流中的较粗颗粒已经淤下,使含沙量和悬移质级配沿横向较均匀,因而出现等厚淤积,图8(a)为距坝54.3 km的汉库14横剖面图,该断面位于老均县湖泊库段,为深水区断面,从图8中可以看出,1974年较1967年为等厚淤积,2003—2011年仍按等厚淤积形态微淤。汉库16位于老均县上首弯道段,为峡谷型断面,因水面窄,横剖面较均匀,因而同样出现了等厚淤积,见图8(b),近期仍延续等厚淤积规律微淤。
3.3 淤滩为主的横断面形态近期变化
淤滩为主的断面形态一般由局部河势造成,例如弯道控制,使凸岸边滩进一步发展,而表现为淤滩为主,图9为常年回水区内弯道顶汉库25断面,建库前凸岸边滩不显,滩、槽差小;建库后,凸岸边滩发育,弯道顶点旁岸,滩、槽差明显增大。2003—2011年边滩发育减缓,深槽位置稳定,深槽处冲淤交替。
3.4 冲淤交替后的横断面形态
以上是单纯淤积条件下水库横剖面的形态,而多年横断面进行比较时,断面不仅发生淤积,也可能发生冲刷,从而产生冲淤累积后的横剖面形态。现以汉库43横剖面为例,1974年线示为典型的淤槽横剖面形态,至2011年,经多年冲淤累积,主槽淤积物大量被冲走,相对于1967年而言,则表现为近似于等厚淤积。见图10。
图10 汉库43横剖面图
4 垂向淤积分布特点
现将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2003—2011年沿程地形法电算高程与淤积量分布列表3。其主要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表3 汉江干流库区2003—2011年高程与淤积量分布统计
从表3中可知,2003—2009年整体表现为淤积,淤积规律与2003年前相似,重点淤积在秋汛防洪限制水位152.5 m以下,共淤积1.45×108m3,占总淤积量的89.5%,至2009年,丹江口水库汉江库区垂向淤积分布仍受坝前152.5 m水位控制,其中设计低水位139 m以下0.61×108m3,占总淤积量的37.7%,淤积比重较以往有所减少。
2009—2011年,仅1.5 a的时间,冲淤规律不明显,从表3中看出,该时段汉江干流库区内157 m水位下不淤反冲0.055×108m3,冲刷主要发生在设计低水位139 m以下。
2003—2011年正常蓄水位157 m以下共淤1.56×108m3。
5 结 语
综上所述,丹江口水库1967年正式蓄水运用,至2011年已有44 a,其纵、横、垂3向淤积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水库从空库开始最初淤积是迅速的,以后即进入冲淤交替阶段,水库淤积进入悬移质淤积初步平衡后,累计性的淤积进行得很慢。丹江口水库近期淤积较以前有所减缓,2003—2011年,汉江干流淤积规律仍延续着两头少、中间多,但淤积比重有所变化,沿程重点淤积区位于汉库7—汉库15库段,而库尾段的冲刷量则较以前增大,目前仍没有出现“翘尾巴”现象。
参考文献:
[1] 韩其为. 水库淤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HAN Qi-wei. Reservoir Sediment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in Chinese))
[2] 章厚玉, 林云发.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及河床演变观测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2. (ZHANG Hou-yu, LIN Yun-fa. Deposition of Sediment and Bed Development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M]. Wuhan: Changjiang Press, 2012. (in Chinese))
[3] 章厚玉, 林云发, 杨德安, 等. 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淤积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27(9):1-5. (ZHANG Hou-yu, LIN Yun-fa, YANG De-an,etal. Deposition Analysis o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rea in Hanjiang River[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27(9): 1-5. (in Chinese))